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嘎玛仁波切:妙宝菩提心 滋长菩提心——四无量心 2 众生皆快乐 慈无量心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嘎玛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嘎玛仁波切:妙宝菩提心 滋长菩提心——四无量心 2 众生皆快乐 慈无量心

 

  众生皆快乐——慈无量心

  有了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平等舍心之后,接着要观修的是慈悲喜舍的「慈」。「慈」是「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希望所有众生不但能得到快乐的「果」,还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

  慈母之心

  如同一个母亲有很多小孩,有的特别乖,无论教导什么都学得好,有时候甚至不用交代,也可以做得令人满意,只要对他付出慈悲、爱心就足够了,不必打骂,也不用操心。可是有些小孩就不是这样,一点都不领情,对他愈好,他做错的事情可能就愈多;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事事让人操心。对这些不易调教的子女,母亲骂归骂,有时甚至会动粗,但是对他们的慈悲和对待其他子女是一样的。连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不管它多饥饿,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因为母亲无论身体、语言或心灵,永远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对子女付出,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慈母精神。

  值得一再深思

  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具足快乐和福报,但是很多时候却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希望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以为这才是快乐的来源,然而实际上却是在造恶业。所以愿望和所得,常常背道而驰。人是如此,其他的众生也是如此。因此,只是希望他们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快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了让别人得到快乐,或者让自己因为这样而得到快乐,进而实际去付出,创造快乐的「因」。

  就像我们常会说:「要让别人吃饱,并不只是给他们食物,而是要教他们如何耕种,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要所有的众生成佛,不只是短暂性地满足他们的福报,如布施财物等,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他们怎么行善,累积成佛大乐的乐因。

  寂天大师的话

  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灵,要常常引导到「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去付出」上。寂天大师说;「眼视众生须以真诚慈爱,不能藐视众生」。即使是看众生,也不能用瞋恨的表情,怒目相向,应该以慈爱的眼神关注。这不能只当成口号喊喊,而是必须为了他人的真正安乐,不断地用心去思惟,用语言去赞美,并付诸行动,想方设法让别人真正得到快乐与善妙;而且,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愿意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安乐,而付出自己的身、口、意。

  发挥人的优点

  在六道之中,能够为了不受到伤害,为了得到真正的福报而去累积资粮,人类有非常多的机会,甚至有时可说比天人有更好的因缘,因为天人没有出离心。人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会舍取因果。而会播种善因,善果自然就会成熟,有办法舍掉苦因,就不必遭受恶果,这点我们比其他的生命还要殊胜。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对学佛的我们而言,机会比别人还要多,因此更要好好地善用。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人一开始就能有大慈之心,但是我们要以能做得到这种平等的母爱,来作为发菩提心的来源和动力。我们应该这样去发愿,而且不只为自己发愿,还要为周边的其他众生、为自己的父母、为所有的众生这样发愿。特别是对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所有慈悲心的象征——父母,更要有这样利益他们的心态。

  由自己的尊长做起

  阿底峡尊者曾说过:「对远来之客、久病之人,以及年迈的双亲,能行慈爱之事与理解空性有同等功德」。远来的客人,不是指坐飞机从远方来的这种客人,而是指有人千里迢迢前来,在非常疲倦,得不到食物,得不到帮助的情形下,我们应该予以协助。亦即有人得不到饮食、衣物上的帮助时,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

  此外,一个人刚生病时会有很多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被忽略。华人也讲「久病无孝子」。能够真正用心照料长期卧病在床的父母或家人,其实少之又少,所以阿底峡尊者说照顾他们,特别是照顾年迈的父母,是最能代表大慈的象征,和理解空性有同等的功德。

  无论是佛陀或是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教导修大慈应从父母开始。伟大的佛陀为了感谢母亲的恩德,还到三十三天界为她说法。佛经上说:「如果儿女将父母扛在左右肩上,围绕整个宇宙、整个大地,也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是有个方法足以报答,就是让父母行善、修行学佛,让他们理解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命会延续的轮回,而让他们的心在感到无助时,能够有个所依」。莲师也说;「不要让长者灰心失望,要记得孝顺。」

  父母一生中对子女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虽然他们付出的方式,有时也许是错误的,但是出发点是「为儿女好」的心态绝对正确。当父母年迈时,比较容易灰心失望,因此不要去刺激他们的情绪,特别要避免语言上的违逆,因为这样的罪过很大。所以我们跟随这些高僧大德学习时,也是以父母为修大慈心的重点,然后从周边的亲友慢慢开始,渐渐扩大范围,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够快乐,拥有福报。如果只是每天都想着:我要利益尽天下一切有情众生,希望他们都得到安乐,但是当有人处于痛苦之中,希望你伸出援手,你却视而不见,吝于付出,其实自己的作为就已和佛法背道而驰,更不必说要实践救度一切众生的誓愿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