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
来源:   作者:达真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二十三)

 

  问:喝酒、吸烟有什么过患?修行人喝酒、吸烟有开许的时候吗?

  答:喝酒、吸烟的过患特别多、特别大,喝酒的人不是佛的弟子,哪怕喝一滴酒都不是佛的弟子。为什么呢?喝酒容易混乱,容易引起其它的恶念,容易造业、生烦恼,佛在经中讲得非常严格。吸烟也有很多过患,一切善神护法都不会护持吸烟的人。若是没有善神护法的保护,人就如同一具腐烂的尸体。

  真正的成就者,也有喝酒、吸烟的,但是他们喝的不是酒而是水,都能从手指排出来,有这样的功夫和成就,而且也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可以。

  有时候,有的人吸烟喝酒是为了应酬,真不是贪这个酒和烟的味道,为了事业、为了工作,稍微地喝一点也是一种方便,而不能是给自己找借口。现在的社会也是很复杂的,若是不陪他喝酒、吸烟,对方实在是不高兴,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为了避免这样的障碍,这少喝点抽点也没有什么,这也是一种方便吧。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特殊的情况,绝对不能喝酒、吸烟。

  问:佛经里讲过定业不可转,但是《金刚萨埵除障法》可以清除一切业障。二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定业”是在显宗里讲的,密宗里没有定业。佛一转*轮、二转*轮、三转*轮、四转*轮所宣讲的内容不一样,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讲的。金刚萨埵除障法是佛第四次转*轮讲的,属于密法、金刚乘法,这里没有定业。但是,在密宗里,你若是失去誓言了或犯根本戒了,没有去忏悔,超过三年以后就很难忏悔掉了。也有这种情况。

  问:每年来寺院参加法会的时候,面对面聆听上师的开示,心情特别愉快。但是下山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又像水里的石头一样又冷又硬,烦恼依旧,心总随着境转,经常忙于世间的琐事,学佛修行变得懈怠懒惰。请问上师,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增加自己对学佛修行的定力,看住自己的心呢?

  答:修行不够呗,这种现象也很正常。因为我们还有业障,有烦恼、有习气。业力现前时,很难对付;烦恼生起来,很难降服;有时候习气不知不觉显露出来,也很难把握。慢慢来,我们得到人身了,闻到佛法了,自己尽量精进地修行,慢慢就好了,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的。

  问:我们发心做事情,但是由于智慧没有圆满,做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可能还会造业。我们是否要等智慧圆满了再做?

  答:在不同的层次里,如法和不如法的标准不一样。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密乘,每个层次都有它的标准和要求。若是在高层次,从上面往下面看,肯定有很多不如法、不到位的。但是现在必须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这也是圆满智慧的一个过程。你现在是在人天乘,若是用声闻乘、菩萨乘或金刚密乘的标准去要求,肯定有很多不如法、不到位的,但是这没有关系,在你的层次里,按照这个层次的标准如理如法、尽心尽力去做就行了。

  问:很多人愿意把佛像下载到手机里,但是手机到处乱扔,这样是否违反了皈依的学处?

  答:只要没有不恭敬的心就可以。把佛像放在手机里,这也是出于恭敬心,谁也不可能整天把手机举到头顶上。若是有轻视的态度、随便的心态,就不行了。

  晋美彭措法王在圆寂前几个月专门对弟子们讲解《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否有甚深的密义?

  答:那肯定有,也可以说是临终教言,意思是说所有的信众,若是真心想成就,尤其是想成就大圆满,必须要重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内容,要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内容修持,才能成就,有这个含义。

  问:念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和念阿弥陀佛是一样的吗?

  答:若是你能将他们都观为一体,念阿弥陀佛、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都是念佛。我们消除业障为什么要念金刚萨埵心咒呢?虽然佛菩萨都是一体的,但是各有不同的愿力。所以若是要消业,念金刚萨埵心咒更快些;若是要去除违缘,念莲师心咒更快速些;若是要往生,念阿弥陀佛更快速些。但是实际上,如果自己没有分别的话,都是一样的。念莲师也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念莲师,怎么念都是一体的。

  问:孩子在同小朋友吵架时,有意把对方随身佩戴的观音像弄坏了,请上师开示,如何避免和处理这样的过患?

  答:小孩自己能忏悔是最好的,若是小孩自己不能忏悔,父母也可以代替孩子忏悔。这也不一定是很大的嗔恨或者邪见,罪过不一定很严重。可能也有一些,因果是不好讲的,所以尽量忏悔。

  问:如果离开家一段时间,家里的佛堂没人供灯供水,应该怎样整理佛堂才如法呢?

  答:若是长期离开家,没有人收拾佛堂,应该把供品,水都收了,以免供品变质。有机缘、有条件的情况下,好好地供奉;没有机缘条件,也不要太执着。

  问:末法时期,邪师说法犹如恒河沙,众生很难分辨。很多学佛人也因此对密法产生恐惧,怕犯密乘戒而堕地狱,甚至对密法产生邪见。这样,不仅障碍修行解脱,甚至会堕落恶趣。请上师慈悲开示,如何破除这类人的邪见?

  答:对密法生起邪见、恐惧之心是很正常的。以前佛在印度,刚开始弘扬空性、无相法的时候,很多的小罗汉都非常恐惧,根本不敢听,他们只能接受人无我,若是讲一切法都是空,他们就认为是断灭,捂着耳朵不敢听,听了就害怕,最后很多都吐血而亡。当时龙树菩萨在印度弘扬大乘佛法,尤其是无相法、空性的时候,也是很多人都诽谤。在汉地,刚开始弘扬禅宗的时候,很多人也生起恐惧,甚至诽谤。这些现象都是很正常的。现在要将密法弘扬到整个世界,尤其是汉地,有些人有恐惧也是很正常的,生起邪见也是很正常的。

  想要知道谁是邪师,谁是或者具德的上师,只能靠自己仔细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佛在经里讲了很多上师善知识的功德和必备的条件,自己要掌握、观察,最后才能明白。对于密法,每个人的根基、缘分不同,他能否理解、能否接受是他自己的事。他没有这个缘分和福报,他的根基没有在这里,最起码目前机缘没有成熟,这也是很正常的。

  问:出声念咒、念佛,念着念着就出不来声音了,是怎么回事呢?

  答:是不是睡着了,念着念着就进入睡眠了,然后就没有声音了?这还是身心没有调整好。我们闻法时有闻法的方式,修法时有修法的方式,闻法、修法的时候都既不要外散、也不要内收,这两个都是过患。你说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内收吧。若不是内收,没有声音就没有声音,不要太在意。

  修行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觉受,不要执着,这些觉受都不可靠的。修行是否有进步、有成就,就看自己的烦恼和习气是否减少了。若是烦恼和习气减少了,说明你有一点修行、有一点成就了,这是最好的标准。其它一些觉受,比如今天我看见佛了,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都是不可靠的。以前我们也讲过,有三大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那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觉受。这些都不要执着。

  问:随缘和随便有什么区别?

  上师解答:“随缘”是自自然然的,“随便”就有改造和取舍。特意去做一件事情或是特意不去做,若是心里都有分别和执着,那就是随便不是随缘。随缘是不分别、不执着,一切都自自然然。本来就是缘来缘去,缘聚缘散,它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根本就不用你去分别、执着这些。

  你把心态放平了,一切都风平浪静;你把心态放正了,一切都一帆风顺。

  你看,我们就是自己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违缘也好,障碍也好,都是自己的心。若是心没有打通,心没有放开,那都是违缘,都是障碍。若是把心态放开了,心量打开了,一切都是助缘。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觉得清净的也好,觉得不清净的也好,一切都在给我们机会——解脱的机会,但是我们不解脱,一切都在给我们表法——让我们开悟,但是我们不开悟。这不是万事万物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这不是境的问题,是心的问题。

  问:依修而见和依见而修,这两种根基的人哪种是利根者?

  答:有些根基好的人,是先开智慧,然后再修定,就是慧中修定。这是依见而修——先有见解,然后再修定,这是利根者。有些人是先修定,然后在定中修慧,这是依修而见,属于次第根基修法。显宗一般都是先修定,然后再参智慧,再生起智慧,在定中修慧。显宗也有在慧中修定的,比如先领悟空性,然后再发愿菩提心,进入大乘法门。这样的情况也有,但是很少。密宗,尤其是大圆满,是慧中修定——先开悟,然后再修定。

  四外加行和五内加行这样的修法,适合次第根基的人学修。也有可以直接修大圆满正行的,但是这种人很少,一般都是按次第修行。若是相续不成熟的话,还是不能开悟。先让相续成熟,然后开悟、见性再继续修行。

  “成为四道之法器”的“四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先见道,然后再修道,真正的修道是在见性以后。但是之前也有“修道”,那是资粮道、加行道的修道,跟真正的修道不一样。

  问:小孩子应该怎样学佛?

  答:我们实修中心这几年每年都有“点亮心灯佛学夏令营”,我每次都给孩子们讲这个问题。佛法里面经常讲发心,你有没有学佛,有没有修行,就在于这个心。若是心没有发出来,那就不是在学佛,不是在修行;心发出来了,都是在学佛,都是在修行。

  小孩子上学,到学校里面学知识,这些知识也可以变成智慧。知识是知识,智慧是智慧,知识对治不了烦恼,你知识再丰富也一样是烦恼依旧。你看那些知识分子都是有烦恼的,为什么?他们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现在我们学佛修行要转识成智——知识要转变成智慧。

  你若是能发心:“我现在得一次人身不容易,父母把我送到学校里,供我上学,社会给我创造这么一个学习环境也不容易。这个人身将来不能变成父母的负担,社会的负担,将来要利益父母、利益社会,要报答父母,要报答社会。”这就是利他心、菩提心。

  不要这样想:“我要学很多很多知识,我将来要找很好的一个工作,赚很多钱,然后我就去找一个好对象……”这都是自私。你有福报了,成家立业那都是自然而然,根本就不用去考虑。

  你有菩提心的摄持,然后去学习,这个力量不得了啊!你的成绩自然就上来,你将来自然就能利益社会。佛法里面经常讲“愿力”。愿力不可思议,但这个愿必须要纯、必须要真。愿若是不清净、不真实,那就是虚的、假的,那叫妄语,那是造业。

  发愿要真实,发愿要清净。清净是什么意思?这里不能掺杂自私自利,完全为父母、为社会,不要考虑自己的现在和将来——那都是自然而然的。火点上了,灰自然就有。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们要的不是名闻利养,但是到时候没有办法,躲也躲不掉。你看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他跑到喇荣那个山沟里面,也躲不掉啊!没办法,修来的就这样——自自然然。

  到时候我们也是一样。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做佛。“那是法王啊,那是菩萨啊!”不能这样想。佛在《华严经》当中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是佛发现的。对这个道理明白了、深信了,这叫自信。“我有佛性了,我也可以做菩萨了,我也可以做佛了!”就要这样想。我们讲信心的时候讲三种信心,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信心——胜解信心。

  人是要有自信,但是这个自信不是自傲。其实佛法里才有真正的自信。若是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佛,就不会有自信。人不能有自傲,但是可以有自信。现在这些年轻人都喜欢说:“要自信嘛!”这不是自信,这叫自傲。有智慧才叫自信。

  功德是学来的,福报是修来的,人人都可以学功德,人人都可以修福报。谁不可以啊?功德越学越圆满,福德越修越圆满,最后你的功德达到最圆满的时候,福报到最圆满的时候,你就成佛了。人人都有这样的本能,这叫佛性。“功德是学来的,我也可以学;福德是修来的,我也可以修。我今年没有功德,没有福报,但是到明年我可以有。”什么叫精进?这叫精进。特别的明了,特别的深信,自然而然就会精进。

  精进不是勉强,我们现在精进是勉强的。今天勉强的念了几部经、几个佛号,就觉得自己太精进了。这样勉强地做不叫精进。精进是什么?很欢喜、法喜充满地去做。哪怕你法喜充满地做一分钟、一秒钟,也叫精进。若是你很勉强的、愁眉苦脸地坐一整天,也不叫精进。精进是一种欢喜心,对佛法、对功德生起欢喜心。

  小孩子要上学,也没有时间念那么多经,也用不着做那么多的功课,就这样发利他心、发清净心,去好好学习,本身就是修行了。愿力不可思议,心的力量不得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一切都是心。有发心才有力量,不发心没有力量;有发心才有动力,不发心没有动力。

  讲发心,要懂得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价值,真正的意义。我们讲加行的时候,首先就是人身难得,这里面讲的就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什么是人生真正的意义?讲的就是这个。明白了这个,将来才能够报答父母、报答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你这样才不会浪费人生。

  虽然你现在还没有报答父母、报答社会,但是你现在上学,努力学习,本身就是为了报答父母、报答社会。我们现在修行也是,虽然我们还没有成佛,不能利益众生,但是我们为了成佛而修行,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这也叫真正的利益众生。所以我经常讲:心到位了,一切到位。你自己这样发心,你现在就报答父母了,现在就报答社会了。

  你有这么好的理想,学习成绩这么好,那父母自然高兴,老师自然高兴,这也叫孝顺,当下也在孝顺。让众生高兴这叫行善,让父母高兴这叫孝顺。“我要孝顺!”买很多很多东西给父母,但是经常是让父母伤心,这不叫孝顺。即使你没有能力买东西,没有能力帮助父母,但是你让父母高兴就是孝顺。你孝顺了,你报答父母了,这是你自己在行善、在断恶,善有善报,自然而然一切就顺利了,这个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人都不在乎,觉得只要自己好就行了。这都是错误的想法。父母不好,社会不好,自己能好吗?所以现在重要的就是发心,你什么时候发心到位了,什么时候功德就到位了。

  问:修菩提心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任他们打骂伤害,那么这些众生是不是在造业呢?

  答:就是要炼这个心嘛!若是众生这样骂你、伤害你,你也不能怨恨,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否则,这不是自己造业吗?众生造业没有办法,只有成佛以后再慢慢度了。

  问:上师在开示中提到,藏民平时都是念经持咒。但是上师也提到过,我们念经持咒的时候心要专注,不能“口上念佛,心里念魔”。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答:好好发心,尽量做到心里念佛就可以了。现在做不到是我们的问题,慢慢就可以做到了,那个时候随时都可以念佛。现在可能有时候心里会起一些妄念,但是心里要忏悔,尽量不要起妄念,尽量保持正见,就行了。

  请问上师:讲《入行论》的时候,提到只有菩提心能够遣除罪业。那么阿罗汉是以什么方式遣除罪业的?

  答:阿罗汉有出离心,有证悟无我的智慧。但是,若是连普通的利他心都没有的话,连阿罗汉的果位都得不到。阿罗汉的菩提心不是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自他二利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是大乘特有的。具有这个菩提心,同时就入大乘的资粮道。

  但是这里也可以这样理解。此处主要是在强调菩提心、利他心的功德。若是没有菩提心、利他心,就得不到三菩提的果位。《定解宝灯论》《中观根本慧论》都是以理论性讲的,都是非常应理的。而像《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都是以窍决的形式讲的,不是理论性的,为了众生相续当时能够有一些感触,为了容易产生出离心、利他心、菩提心等。

  比如《入行论》里强调菩提心功德的时候说:一旦具足了菩提心,所有的业障都能顿时消除;一旦生起了菩提心,资粮都能迅速圆满。这都是强调菩提心的功德。其实菩提心也分很多种,初步产生的菩提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不分那么多。为了什么?为了有缘众生能够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去分析,直接这样强调就可以了。

  “多好啊,业障能立即消除,福德能立即圆满!”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然后就能精进学修了。若是这个时候还要仔细讲,“菩提心有好多种,初步的菩提心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是八地菩萨、十地菩萨相续当中的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力量……”那就失去意义了。

  问:修大圆满法,在家的居士和出家的僧众在成就的果位上有什么区别?

  答:没有区别,成佛了都是一样的。但是以出家的身份修行,更方便一些。若是自己真正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修行,成就更容易一些。

  出家主要是小乘里强调的;在大乘里,若是你真正能发出菩提心,那就不分身份了,都一样能成就。修密法更不分身份。但是这都是要有基础的。基础没有打好之前有一些差别,真正入门、上道了,就没有太多差别了。

  问:对于精神不正常的人,应该怎样利益他?

  答:自己尽力,看怎么能利益就怎么利益,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能帮助多少就帮助多少。至少不能厌烦。也可以善根回向,愿他早日恢复正常,愿他远离这种恶果,这都是利益。

  问:邪淫戒是否有根本戒和支分戒?如何区分?如果不知道或忘了,在佛菩萨圣诞日里发生了不净行,是否犯邪淫戒?另外,出入色情场所,看色-情电影、书籍,接受异性按摩,是否属于邪淫?

  上师解答:邪淫分根本戒和支分戒,这些情况在戒条上没看到过。一般来说,邪淫是和夫妻之外的人有不清净行为。另外,时间、地点等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佛菩萨圣诞日若是不知道、忘了,也肯定有罪过。但若是明明知道,却以轻视的态度去做,“说是这样说,但是不会有事吧!”这就更严重了;若是知道以后,带着很惭愧的心去做,这个罪业就比较轻。如果是烦恼、习气重,带着惭愧心去做,罪过就轻一些。有这样的差别。

  出入色情场所本身不算是邪淫,但是肯定不好。对一个特别有定力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若是你没有定力,肯定会生烦恼。这样,自己的相续被染污了,那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不能说是邪淫。尤其出家众,更不能接触这些。如果真正是一个成就者,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如梦如幻般,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不应该看这些,更不应该去这些场所,那样肯定对相续会有影响,而且可能是犯支分戒的。

  问:如何将意三业转为道用?

  答:贪心、害心、邪见,烦恼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比如贪心起来了,你就看它的来源、住处、去处,你找不到。它没有来源,没有住处,也没有去处。这里讲的是空性。贪心也是空性的,若是你有这个见解,以这个见解去摄持,烦恼也就转为菩提了,也就是转为道用了。

  问:已经发了誓,纵欲命难也不杀生,如果在野外遇到狼群围攻,若是不开枪让狼吃掉,守护了誓言,但是失去了暇满的人身,不能再学佛修行。如果开枪打死狼,可以继续学佛修行,解脱了可以救度狼。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取舍?

  上师解答:这些是不好说的。第一,不为自己,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只考虑众生,为众生着想,这是根本。第二,要看对众生的利益大还是伤害大。若是对众生利益大,那就可以做;若是对众生的伤害大,那就不能做。就要这样取舍。

  若是你真正能靠暇满的人身成就,今生能够利益更多的众生,那你杀害一两个众生也没有什么。大悲商主为了保护五百个商人,杀害了短矛黑人。这对短矛黑人来说暂时也是一种伤害,但是这样做也避免了他堕落恶趣。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大乘佛法里,身三业、口四业都有允许的时候,但是必须要观察:第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第二,对众生的利大敝小则可以做,反之,即使是为众生也不能做。

  有的修行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打死几只狼,有的可能不会打,让狼吃掉自己,这些情况可能都有,当时他应该有观察分辨的能力。

  如果说为了不伤害众生,宁可自己失去暇满的人身,这个发心多大呀!以这样一个心态,死后也就成就了,这样就可以乘愿再来,度化众生,也是一样的。

  问:放生的牛羊等动物,他们吃草时也吃了大量草里的小含生。虽然这不是我们故意的,但是我们也确实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放生,救了几头牛羊,但是却间接杀害了无数小含生,是否要承担因果?

  答:我们放生是为了救护它们的命,它们再去造业,我们也没办法。若是这样取舍,做什么都是造业的。若是自己心地清净,没有恶念,没有这个动机,就不会承担业果。

  若是要考虑放生以后它们造业,那伟大的佛陀也在造业,菩萨们也在造业。若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也不能走路——都是在杀生嘛!走路的时候无意当中肯定会杀害很多小含生,这样就不能走路了。这样的话不是太不善巧了吗?

  问:如果说极喜金刚是大圆满法的人间初祖,那么释迦牟尼佛四转*轮也宣讲了密法,但是没有宣讲大圆满吗?

  上师解答: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讲密法,也传密法,但是很少很少,而且特别秘密,没有公开,因为当时的众生都是小乘法的法器。他们不是大圆满法的法器,如果宣讲了,对那些众生非但没有利益,甚至还会有伤害。但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中预言,佛灭度后二十八年,在何时何地出现密法,由谁宣讲,连弘扬密法的过程都说得特别详尽。

  极喜金刚是专门到人间弘扬大圆满法的。根据大圆满传承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

  第一,他是金刚萨埵化身天界并在那里弘扬大圆满的胜心天子的转世。

  第二,在示现上,他依大圆满法而成道。《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记载:极喜金刚于登基王权时,金刚手尊者为之灌顶――九界二万卷等所有续部、窍诀刹那圆满传授及教主之灌顶,极喜金刚依此无勤大圆满法而于刹那成佛。

  第三,成道后,他于此南瞻部洲广转*轮,广泛弘扬大圆满法。在空行母伐折罗达都(金刚界)和阿南达古纳的协助下,极喜金刚将过去诸佛的法门特别是已经在他相续中的六百四十万偈大圆满法记录成文字。此后,他以神通力来到座落于施达瓦那神秘尸林中的大佛塔,在那里他给包括空行母苏日雅格那在内的为数众多的弟子们传法。

  第四,他以大圆满殊胜成就征相而入涅槃。在丹纳底嘎河源头,伴随大地震动、虹光遍布、各种妙音等诸多瑞相,极喜金刚的色身融入无垢界。可见,在示现上,他的出生、成道、弘法及涅槃,都是以在人间弘扬大圆满法为任务的,所以说极喜金刚是大圆满在人间的开创祖师。

  问:我想请问我执和他执的问题。上师说,我执是一种贪心,他执是一种嗔心。如果对他人执着的是一种爱,这也是嗔恨心吗?

  答:执着他就是一种嗔恨,执着自己就是一种爱:这里讲的是最根本的。“我执”,这里没有爱我、喜欢我的意思。“我是实有的”这个想法、这个念就是贪。站在这个角度分别他、执着他,就是恨。这个分别就是愚痴,这是根。讲三毒,这是从比较细的角度讲的。

  请问上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问题。“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猎人向米勒日巴射箭的时候,他毫发无损,他说他相续与杀业的因果相离。那么,既然因果是不空的,怎么能和相续分离呢?释迦牟尼佛为了救五百商主,杀了短矛黑人,他后来的果报是被矛伤了脚,这说明显现上的果报还是要受的,那为什么密勒日巴一点都没有受呢?

  答:佛是给众生示现,佛的示现是有意的,说明因果是不虚的。密勒日巴说,他已经远离了一切业果,他不受因果,也是给众生说明,诸法在究竟实相上没有任何的业和果。他们的示现都是有意的,是给众生的说明。“罪业与相续分离”就是超越,这是讲他的境界,不是讲显现。

返回目录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