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加教授: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中兴时期
尕藏加教授: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中兴时期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经过初创时期,便遭遇朗达玛灭法运动而彻底中断,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肇始而复兴,特别是噶当派高僧对寺院教育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1073年,噶当派高僧俄勒贝喜饶(Rngog Legs Pvi Shes Rab)在拉萨以南、聂塘以东的地方(今堆龙德庆县境内)创建一座寺院,最初叫桑浦乃托寺(Gsang Phu SneThog Dgon),后简称桑浦寺。当时桑浦寺以弘扬藏传佛教因明学及佛经辩论而着称于整个藏传佛教教育界。俄勒贝喜饶是阿底峡尊者的四大弟子或三大弟子之一,曾赴康区亲近赛尊(Se Btsun)大师,深入学习佛教三藏,学业圆满后,于1045年返回前藏,建立讲经院,培养了众多学僧弟子。阿底峡尊者在聂塘传授佛法期间,俄勒贝喜饶遂前往阿底峡处听讲不少佛经,还请阿底峡和那措译师翻译了《中观心论注》(Dbu MaSnying Povi Ti Ka),复请阿底峡撰写了《中观教授论》。他建造桑浦寺后,经常往返于热振寺与桑浦寺之间,沟通关系、交流经验,共同弘扬阿底峡的教法体系。俄勒贝喜饶去世后,由他的侄子兼着名弟子俄罗丹喜饶(Rngog Bio Ldan Shes Rab)继任桑浦寺住持。
俄罗丹喜饶(1059—1109),从小跟随俄勒贝喜饶叔叔学习佛法,由于他天资聪慧,深得叔叔喜爱,17岁时便派往克什米尔求法,途经阿里时又巧遇并参加了着名的阿里丙辰法会。俄罗丹喜饶在阿里得到孜德王(Mngav Bdag Rste Lde)的儿子旺秀德(Dbang Phyug Lde)的资助,使他在克什米尔专心留学达17年,广拜名师系统研习佛法。留学期间曾应旺秀德的请求,同班智达噶丹嘉布一起翻译了《量庄严论》。俄罗丹喜饶学成返回故乡后,依然拜师学法不辍,还曾赴尼泊尔拜阿都拉亚巴寨等大师专门修习密法。从尼泊尔归来,俄罗丹喜饶开始校订或翻译佛经,成为一名着名的佛经翻译家。同时,他以桑浦寺为中心在拉萨、桑耶、聂谷那、聂岗土、藏绛喀等地,讲经说法,广收徒弟。他主要传授因明学、慈氏五论、中观等佛教显宗经论,学僧弟子逐渐达到23000多人,其中能够宣讲佛法的有2130多人,阐释经论的有1800多人,讲解量决定论的有280多人,讲授量庄严论等大经的有55人。1109年,俄罗丹喜饶在桑耶寺附近的旅途中去世,享年50岁。在数万名徒弟中有四大着名弟子,即香蔡邦曲吉喇嘛(Zhang Tshe Spong Chos Kyi Bla Ma)、卓罗巴洛智琼奈、琼仁钦札和寨喜饶帕。这四大弟子继续弘扬俄叔侄开创的桑浦寺教法体系,即因明学和辩经学,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得到蓬勃发展。
香蔡邦曲吉喇嘛主持桑浦寺期间,学僧猛增,寺院扩建,寺院教育趋于完善。当时以俄罗丹喜饶灵塔为中心,在东边由恰巴曲吉桑格(Phya Pa Chos Kyi Seng Ge)讲授因明学、在南边由嘉强日瓦(Rgya Mching Ru Ba)讲授般若、在西边由仁钦次臣(Rin Chen Tshul Khrims)上师讲授现观庄严论,在北边由云丹喜饶(Yon Tan Shes Rab)讲授律藏。特别是恰巴曲吉桑格将因明学分类分科并根据学僧的佛学水平分成五个班级,而且建立相互提问解答的辨经制度,使藏传佛教因明学或辩论学更加科学化。这一时期除了桑浦寺外,还有不少寺院初步建立了学习五部大论的教学机制,诸如蔡贡唐(Tshal Gung Thang)、德瓦坚热瓦堆(Bde Ba Can RaBa Stod)、纳唐(Snar Than)、萨迦(Sa Skya)、昂仁(Ngam Ring)、夏鲁(Zha Lu)、楚普(Khro Phu)、奈宁(GnasRnying)、矫摩隆(Skyor Mo Lung)、布东(Bo Dong)、巴南嘎东(Pa Rnam DgavGdong)、堆隆措麦(Stod lung mtsho Smad)、斯普(Zur Bu)、桑日(Bzang Ri)、泽当(Rtsed Thang)等20多个学经院,则是为积极推行学习五部大论、建立健全寺院教育体制做出重要贡献的寺院。至此,藏传佛教后弘期内产生的以桑浦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