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六)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汇集十六)
问:修大圆满法即身成佛以后可以度化众生;修净土法临终往生以后可以成佛,那么在现世能为众生做什么呢?
答:修净土法,首先也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他人,但是这个和成佛以后度化众生不一样。成佛以后,度化众生的事业是自然而然的,是恒常的;而在因地的时候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要通过努力,特意去把握,去坚持,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恒常的,有时候能利益一些众生,有时候也不能。
大圆满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净土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可以迅速圆满,成佛以后再回来度化众生。
问:家里的挂历里有观音菩萨像,用完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送到寺院烧掉,有没有过失?
答:主要看你的心态。如果你放在家里怕不恭敬,怕造业,然后找一个更好的地方送过去,或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就没有问题。若是你有一种厌烦的情绪,然后送到别的地方烧了,这样是有过失的。
问:以前我学其他法门,后来学大圆满法。与大圆满法无关的书,还有以前供奉的佛像,我都送到寺院了,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其实,所有的佛书都是法宝,所有的佛像都是佛宝,无论学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有分别。你失去一个法就是相当于失去一切法,你失去一尊佛就是相当于失去一切佛。不能因为我现在学密法、学大圆满法了,其他佛书就不要了,其他的佛像就不供了。
但是,若是觉得那些佛书现在用不上,有些佛像没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把这些佛书、佛像随便存放又太不恭敬了,怕造业,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恭敬心,以这样的心态去送到寺院,不会有过失。如果是以轻视、分别的态度送走,就不行了。
问:皈依学处里的“三同分学处”的含义是什么?
答:皈依佛以后,要将上师视为佛,上师和佛是同样的;
皈依法以后,要将上师的教言视为法,上师的教言和佛法是同样的;
皈依僧以后,要将上师的弟子视为僧,上师的弟子和僧是同样的。
这叫做“三同分学处”。
问:做课的时候,脑海里忽然呈现出一些妄想、烦恼。如何才能控制住呢?
答:强行去控制这些妄想、烦恼是很难的。其实也不用去控制。这些妄想、烦恼出现的时候,你就观想成这是佛菩萨的加持,让你发现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存着这么多不好的东西。这也是烦恼转为道用的一种方法。
问:地狱里的狱卒们,是以什么业力转生到地狱的?
答:其实这些狱卒们都是地狱众生自心的显现。地狱众生因为嗔恨心、杀生等恶业转生地狱;狱卒们不是因业力所而转生的,他们本身并不感受地狱的痛苦,而是让众生感受痛苦。
问:“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佛是如何授记的呢?
答:佛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主要是自己能否感应道交。你修行到位了,才能和佛感应道交;如果修行不到位,就不能感应道交。那怎样才能修行到位?你认真修学无常,自然就精进了;精进了,修行自然就到位了;修行到位了,自然就能得到佛的授记了。
问:观修三十四种暇满的时候,觉得个别的暇满不具备。在以后的学修中,能不能变成不如法学修呢?
答:慢慢来吧。暇满的人身,我们要求的有点严,暂时很难具备,先大概具备就行了,然后再细致地要求。如果有一些暇满不具备,学修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障碍。但是自己有决心,好好地闻思修,在学修的过程中慢慢都能圆满。
问:六道中只有人能学佛修行,龙族是属于傍生道的,龙宫里为什么还有佛经呢?
答:佛传了无数的法门,这些法门大部分都被天界和龙界的众生请走了,人间只留下了一部分。后来龙树菩萨弘扬正法时,很多经文都是从龙宫里又迎请到人间来的。大圆满法是从法界传到天界,从天界传到人间来的。
虽然很多法被龙界和天界的众生他们迎请去了,他们也闻法了,但是他们不一定能修,不一定能成就。他们当中极少数也有成就的,比如佛第一次转*轮的时候,八万天子因为跟佛有特殊的缘分,前来谛听,都证悟了实相,但这是特殊情况,不是一般情况。
此外,佛经中讲过,这些请法的天人很多都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幻化的。比如梵天王、帝释王等天王请转*轮,多次地到佛前听闻佛法,这里有佛的幻化。龙王属于傍生道的众生,与一般傍生相比,他们的条件特别好,跟天界差不多。但是他们也很愚昧,跟其他的畜生一样,因此还是归纳到傍生道里。
我以前是修其他法门的,现在修“净土与大圆满法”,按这个仪轨做早晚课,以前的早晚课不修了,可以吗?
答:可以。以前净空法师依止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李老师也是这样要求的:以前学过的那些都要放下。李老师为什么这么要求呢?他不是认为净空法师以前学修的是错的,而是一心一意学修,成就更快一些。
其实,这些法门都是佛法,都是解脱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现在的学修条件、机缘、传承都在这边,就应该修这边的法——实际上也是修了那边的法了,以后精通的时候,都是一精通一切精通,都是一样。所以,这叫修了一个更相应的法,不叫舍法,心里不要有这些障碍。
问:我家前面要建一个寺院,我捐了一些钱,这样做对不对?
答:做这些功德呢,自己发心到位就行了,做完以后就不能再去想这些事了。怎么才算是“发心到位”呢?就是有恭敬心或者慈悲心。你有恭敬心,那就是供养;你有慈悲心,那就是布施。当时发了这样一个心,就行了。若是过后再去想这个事,那就说明自己没有放下,这样的话,就又造业了。
做事情之前,自己应该先观察好。观察好了、想好了以后而去做的事,过后不要后悔。自己付出了就行了,已经做完的事情,你再去追究有什么用?再去想有什么用?既然做功德,就要做圆满。
其实,不仅是捐建寺院,一切都可以变成布施或供养。比如给家人财物也可以成为一种布施。不能认为“是我的儿子,所以我要给他。”若是这样想,也是一种私心。“那是我身边的一个众生,可怜啊!”有这样的发心,才算是布施。
自己所有的付出,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一切都做供养、做布施,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浪费福报,同时还能积累福报。
我们也可以享受,也可以做供养。比如我们有新的房子,可以做供养或布施:你身边的人也是众生,你提供给他们住处,这就是布施;你可以在家里设一个佛堂,把家变成坛城,这就是供养。吃东西、穿衣服也是,都可以上供下施。这样,享受福报的同时又积累了福报,福报就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的福报就相当于一桶水,只是从中取,而不往里加,有一天会穷尽的。你往外取,也往里加,它是不会穷尽的。
问:怎样才能对上师生起殊胜的信心,而且不退转?
答:对上师生起不退转的信心,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自己好好地消除业障、积累资粮,业障消得差不多了,福慧资粮积累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才会生起真正的不退转的信心。这个不退转的信心很难生起,无论是对佛还是对上师。若是对佛生起不退转的信心了,将上师视为佛的时候,才能生起真正不退转的信心。对上师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离成就就近了、快了。若是对上师没有具足的信心就不能修大圆满。不修大圆满,就不能即身成佛,要成佛还要等到来世,或者很多生生世世以后。
以前讲过,修一般的密法需要五世、七世或者二十世才能成佛,没有一世成佛的。内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也是到临终的时候,在法界中阴、临终中阴才能够成就,这是最快速的了。要想即身成佛,必须要靠大圆满,修大圆满必须要对上师具有信心,能将上师视为佛。对上师有具足的信心、不退转的信心的时候,才能证悟大圆满。证悟大圆满了,才有即身成佛的机缘。这不是很容易的。
问:居士往生后,金刚结、皈依证应如何处理?
答:往生以后,金刚结不从身体上摘下来也可以,摘下来也可以。若是摘下来的话,可以放在外边比较干净的地方,比如挂在树枝上。皈依证,可以边念缘起咒边用火烧掉,也可以放在山上让它自然消失。
问:供护法念虚空藏咒时该如何观想?
答:“虚空藏”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应有尽有、一切圆满。念虚空藏咒的时候,观想这些供品遍满整个法界,变成这些护法所需要的东西。无论念咒语还是观想,都是为了能够使供养圆满,无穷无尽。
其实这些咒语的功德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心一定要到位。若是你的心没有定力、没有到位,就启发不了它的作用。它就如同一个宝库,你要打开,必须有钥匙。什么是钥匙?就是“戒定慧”。你有“戒定慧”的钥匙,才能打开它。我们讲这些咒语的功德,说能祛病、能消业、能增长智慧,还能发财。你能否得到这些功德,就看你有没有“戒定慧”的钥匙。
问:我上班的时候经常会进UC网络共修讲堂,这样可以吗?有时候中途出去接电话,是否会不太恭敬?
答:可以。有这个条件,也是好事。连这样的时间都能利用起来闻法,没有不恭敬。如果你把闻法、修法当一个普通随便的事情,那肯定是不恭敬的。你现在利用一切时间、机会来闻法,这本身就是恭敬心,有时候去接电话、做事情,那是必须的,没关系。
有人说在床上躺着不能念佛,这也不一定。“我躺在床上也不能忘记修行”,如果以这样一个心态去念佛的话,那是一种恭敬心。如果是随便的,有这个条件也不进佛堂,有时间也不好好坐下来修,我随便怎么都可以,这个心态就不好了,有不恭敬的心态了,肯定是不如法的。
所以都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都这样绝对性的去看问题的话,不会有圆融,不会有方便。佛法还是看你的心态,我现在是以什么心态,什么发心,就看这个。也许在行住坐卧当中修行,效果会更好一些。有时候,边走边观想效果会更好,有时候躺着观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问:我们共修时,按照仪轨回向一切众生后,按照有些师兄的要求又做了单独特别回向。不知道这样是否如法?哪些情况适合做特别回向?
答:这是可以的,恒顺众生嘛。这是他的心愿,应该尽量去满足他的需求。让他高兴,这也是一种善事。我们金刚兄弟都是一家人,尤其是修行方面,在修行的道路上应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
给他单独做回向的时候,不要以为是我们的善根都给他们了,他或他的亲人把功德和福报带走了,不是这样的。其实他这种善念也是我们共同的功德和福报,应该这样思维。
家里有特别病重的,家里有过世的,可以做特别回向,不用什么情况都做特别回向。
问:念咒语、佛号的时候,头顶有时候发疼、发痒,有跳动的感觉,有时候感觉整个头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都没有什么。如果今生没有修过什么特殊的法的话,那可能是前世修的一些。比如说前世修神通的,今生自然就有神通。通过这些感应、现象来看,这也是可能前世修过一些这样的法。这是好事,不执着就行,就一颗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
问: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答: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也是个好事,也是个进步。断烦恼哪有那么容易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哪有一下子都改掉的?慢慢来。
造业、犯戒有四个原因。第一个是不明理;第二个是没有深信;第三个是烦恼,也明白、也深信,但是烦恼一生起来就控制不住;第四个是习气,不知不觉就犯戒了,就造业了。
现在我们去学佛,去明理,这就是对治第一个原因。再去深入的思维,用心去体会,这就对治了第二个原因。想要对治第三个原因,还得再去修,连续不断地修,去对治烦恼,慢慢的烦恼就少了。最后对治习气也是,还得继续去学,去练,去修,最后习气也没有,就成佛了。彻底断除烦恼,那境界就很高了。
问:开悟了后不容易起烦恼了,还是开悟了以后起烦恼更容易转念去对治,不会伤害到自己和其他众生?
答:开悟有好多种,证到八地菩萨果位的时候才没有烦恼,之前还是有烦恼。证悟了以后,烦恼就弱了,就像水上画画一样,不会留痕迹,很快就没有了;像割断的蛇一样,不会有什么危害了。
问:精进不起来怎么办?
答:精进不起来,肯定是加行还没有修好,尤其是无常没有修好。如果无常修好了,还能不精进吗?而且轮回、因果这些道理也没有彻底明白,没有彻底相信。明白和彻底明白还不一样,知道和彻底知道还不一样,字面上理解和实际明白还不一样。看似都听懂了、都明白了似的,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明白。智慧有闻慧、思智、修慧。通过听闻所明白的,通过思维所明白的,通过修行所明白的,深度不一样。现在我们都是有一些闻慧,还没有思慧。有了思慧,力量就强了。
闻法,要反复去听闻,反复去思维。用心去听,用心去思维的话,就会明白得更深入,心里感触就会更深,这样你的信心就会更坚定。
你真正懂得了“轮回如火坑”这个道理,你在火坑里还能等待吗?不可能!你会全力以赴地逃脱,不会想其他任何其他事情,因为命快没有了,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要紧,先想尽办法获得解脱。我们真正懂得了轮回的危害以后,什么都不重要,解脱最重要的。解脱了以后就什么都好了,什么都有了——家庭自然就好了,工作自然就好了,一切都自然就圆满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明白,还是没有深信。
“学佛还是先放一放吧,修行还是先放一放吧,我先忙别的,先处理别的。”为什么华智仁波切说“偶尔性、空闲性的修行不会有成就”呢?要是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修行上,那成就就快了。有人说“我就光学佛修行就行了,别的什么也不用做。”其实不是别的什么也不用做。你真正学佛修行了,别的事都可以去做,而且会做得更好。学佛学什么?修行修什么?就是如何去面对这些事情,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这些问题。学佛修行讲的就是这些,没有别的什么了。
问: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开玩笑说了一句妄语,算破戒吗?
答:这也不一定,主要看你动机是什么。犯一个根本戒也要具足四个因素:对境、动机、行为、结果。你要有想欺骗他人的动机,故意想欺骗他人,然后自己说欺骗他人的话语,对方听到了,你才会犯根本戒。若不具备四个因素,只会犯只分戒。也有善意的说谎,不是恶意的,这种情况是就不犯戒的。
问:孩子在学校上生物课时,要杀害、解剖动物,遇到这样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答:还是尽量的不要杀生。以前杀生过的,要好好忏悔!我们现在遇到佛法了,知道忏悔了,忏悔了就行了。以后不要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去造业。把法修好了,一切自然就好了;不然的话,好也是一时的好,不是一生的好,更不是永恒的好。
问:记忆力不好,学的东西记不住怎么办?
答:没关系,你就这样去学修,不断去串习,慢慢就好了,哪有一下子都记住的?也许短时间内你没有感觉得到了什么,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话,有一天你就很了不起了。就像积累滴水一样,一滴一滴的水你看不出来,但是积累起来的话,再大的容器也能装满。功德福德也是,必须要以这种方式去积累,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现在我们对自己要求有点太急迫了,我一下子就要改变,我一下子就要得到……这是不可能的,慢慢来。
问:我闻法的时候听得挺认真,但是一出门就忘记了,怎么办?
答:我们闻法的时候要远离三个过患: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思修,听闻以后还要思维。没有记住,没有思维,肯定起不到作用。开始可以少听一点开示,但是必须要记住。百分之百记住肯定很难,它有重点,有核心,你抓住重点、记住核心就行了。然后去反复思维,然后慢慢地去做,这就是闻思修。
问:怎样才能修出一个平稳的心态?是不是从四外加行开始反复闻法就行了?还要打坐吗?
答:闻思修,先是听闻,然后思维,最后还得去修。打坐有观修和静修,我们现在修加行是以观修为主。心态放下,不要着急,心态稳定、安住下来,稳稳当当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慢慢这样去修,就行了。
佛法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能对治烦恼、能对治习气的,就是佛法;没有对治烦恼、没有对治习气的,就不是佛法。你有没有学佛法,就看这个。无论你念什么经、修什么法,若是没有去对治烦恼习气,统统都不是佛法。
习气难改,烦恼也不好对治,没有一下子都改掉的,你得慢慢来,用佛法去改变自己的烦恼习气,一点一滴去改,一天改变一点也行,不要放弃。最好的是每天都有改变、进步,中等的是每个月都有改变、进步,下等也应该每年都有一些改变、进步。
问:在许多公案中,讲到供养佛陀之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那么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答:要得到生生世世财富具足的果报,这个供养也要有一定的发心,有一定的善根。如果做一般的供养,不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和利益。而且具足财富也不一定是投生为人,三恶道里也有财富圆满的。比如龙宫里的龙王,财富特别圆满,但是它们是畜生道;很多空游饿鬼也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们是饿鬼道。
得到人身,要有世间戒律的基础,就是一般的断恶行善——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这是得人天果报的一个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布施供养再多,也不一定能获得人身。在断恶行善的基础上有上供下施,积累一些福德善根,将来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福报。
人身难得是什么意思?就是解脱的机会难得。我们拿人身来要做什么?就是要做解脱的事,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这个,不是别的。吃喝玩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都不是人身真正的价值,其他道的众生也能做到。
按世间的福报来说,比如说寿命、财富,我们人即使再有福报也根本比不上天人。天人的寿命长,财富非常圆满,生活条件非常的优越。那么为什么说人身比天人还有福报?人身、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是解脱的唯一机会和条件。其他道里没有这样的机缘和条件,不能学佛,不能成就。
比如说,戒定慧,戒是基础,别解脱戒是戒的基础。别解脱戒的法器是什么?就是人身,没有人身就得不到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没有菩萨戒,没有菩萨戒就没有密乘戒。这样的话,戒没有了,定就没有了,然后智慧也就生不起来。获得戒定慧这些功德,人身是唯一的条件。我们有了这个暇满的人身,才能够获得解脱,才能够成就。
问:我以前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接受了黄财神灌顶。当时上师没讲应受持的戒律,我也没有守护戒律。如果破了戒是否就要下金刚地狱?现在我还能忏悔掉吗?
答: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虑。其实灌顶的要求是很高的——坛城的要求,上师的要求,弟子的要求。若是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即使表面上接受了灌顶,实际上也得不到。得不到灌顶,也就得不到密乘戒的戒体,当然也不会破戒。
但是你这样盲目去接受灌顶,接触一些修法,你应该也遵受一些戒律或是一些规矩,但你没有考虑这些,而以轻视的心态随便犯一些错误,这样肯定也有罪过的,要忏悔。但是这谈不上犯密乘戒,密乘戒的标准是很高的。
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慎重考虑以后再去接触,尤其是学佛修行、解脱成佛这样的大事,更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最后才能决定,才能去接触。
问:念虚空藏咒能增强记忆力吗?
答:一讲这些咒语的功德,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我应该念这个、念那个,能祛病,能消业,能增长智慧,还能发财……”咒语确实是有这么大的功德,但是心要到位。若是你心里没有定力,你启发不了它的作用。咒语就相当于一个宝库似的,你要打开,必须有钥匙。什么是钥匙?就是“戒定慧”,你有“戒定慧”的钥匙,才能打开咒语的宝库。
我们现在念的仪轨、经文,功德利益也都非常大,我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呢?因为没有“戒定慧”的功德,自己的相续不成熟。
问:修金刚萨埵除障法念百字明时,会有一些觉受,如何应对?
答:修什么法都一样,你的心真正定下来了,有觉受是很正常的。觉受主要有明觉受、乐觉受、无分别觉受,还有各种各样的验相。无论是魔还是佛,都是自心的显现,你不去执着,不去在意,把这些都当作正常的现象就行了。
什么都不要去执着、去在意。认为我今天见到佛了,或是见到菩萨了,可能有一些这样的觉受,也许就是自己的感应吧,但这都是心的幻化和游舞,看作正常的就行了。今天你见到自己的家人了,也没有什么,很正常;同样,修法当中你见到佛了,或是见到魔了,也都与平时跟家人见面一样,这样想就不会执着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