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前行讲记 第三十八讲 普贤上师言教-颠倒四想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前行讲记 第三十八讲 普贤上师言教-颠倒四想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三十八讲 2013年1月3日

  【原文】

  如《功德藏》中说:“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将上师看成是獐子;将正法看作是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求法不实地修持、不感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正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丁二、具足六度: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那么,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而宣讲。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所宣的是论义。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共与不共外前行,由吾等殊胜上师无谬之口传所著之备忘录。此论义分为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今天所宣的是“第一、共同外前行”。同外前行分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六个科判,今天所宣的是“第一、暇满难得引导”。暇满难得分为闻法方式和所宣之法之次第。今天所宣的是“第一、闻法方式”。闻法的方式又分为动机和行为,动机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行为。

  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两种。今天所宣的是“第二、应取之行为”。应取之行为分为三个科判: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仪。今天所宣的是“第一、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闻法、修法、讲法时都应该如上述所宣的依止四想去奉行。昨天宣讲了依止真实之四想,今天接着宣讲违品之颠倒四想。

  如《功德藏》中说:“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将上师看成是獐子;将正法看作是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求法不实地修持、不感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正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不应该行持之四想:不应该把上师当成獐子、把正法当做麝香、把自己当做猎人,修持正法的时候,也不应该如同用陷阱、箭等方便方式捕杀獐子般,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应该行持颠倒四想。

  现今有些弟子并非故意把上师当成獐子、把正法当成麝香、把自己当成猎人,这种弟子是没有的。但是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修行的方式方法,所以他的修行方式和方法都在行持颠倒四想。

  獐子带有麝香,猎人必须要捕杀獐子才能得到麝香。如同此比喻:上师有正法传承,为了得到上师的正法而欺骗上师,这样做如同比喻中的猎人相似。

  现今在座的听众中出家男众、出家女众,你们有没有这样行持颠倒四想呢?比如闻法时,有没有这样的颠倒四想?仅仅在口头上说不应该依止这四种颠倒之想,闻思修的时候有没有这样做呢?如果没有反观自相续,没有奉行依止正确的四想,是不应该的。

  每年秋季会宣讲大圆胜慧,听闻大圆胜慧的弟子必须是具器弟子。上师判断哪些弟子是具器弟子,哪些弟子是不具器的弟子,但此时有些人以欺骗和谎言蒙混过关而去听闻大圆胜慧,这种就属于行持颠倒四想。

  此次听闻大圆胜慧,判断具器弟子的第一个要求是必须是沙弥或比丘戒的所依身;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要圆满完成五加行修行基础,在此之上圆满龙萨或龙钦的直断窍诀。圆满的标准不仅仅是数量的圆满,而是相续生起一定道验,此是具器的基础。在此两条要求之上,一天也不允许中断区分有寂的百日闭关,而且必须精进和合、戒律清净、闻思修都要通达,在此之上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如果弟子具足这些条件,就称之为具器弟子,否则为不具器弟子。是否为具器弟子如是而辨别。

  这样辨别以后,有些人并非沙弥,谎称自己是沙弥;有些人并非是比丘,谎称自己是比丘,剃掉头发、脱掉裤子(穿上僧裙),参加区分有寂的修行;有些人没有修前行,他谎称自己修过前行;有些人没有求过直断窍诀,谎称求过窍决……如是而欺骗上师。真的要他百日闭关,他也不闭关;区分有寂的时候要求不应该间断,他说他闻法而不上山……这样的欺骗行为去听闻大圆胜慧,就是颠倒而持,也称之为行持颠倒四想。在座弟子当中,有这种行持颠倒四想的人,不允许这样行持颠倒四想而去听闻上师所宣之法。

  求法不实地修持、不感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正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以颠倒四想而求法,对上师就没有感恩之心,反而依靠正法积累恶业,终将会成为恶趣的基石。

  真正得到法应该是感恩上师的大悲加持之心。以颠倒四想去闻法,就算你得到了法,但是以狡诈的方法欺骗上师而得到。以颠倒四想依止上师和正法,会成为无数劫无法从恶趣脱离的基石。

  虽然我自己懂得不多,但此次我为你们详细宣讲闻法之动机和行为,同时指出你们的过患,让你们认识自己的过患所在。你们并非明知故犯,而是有些弟子不懂之故,为了让你们认识过患,故以揭露你们过患的方式而宣讲。宣讲以后要认识自己的过患,认识以后如理奉行和实践最为关要。

  反复强调此处法义的原因在于:我自己认为这些非常关要、非常重要之故,为此而宣讲。

  现今很多人说不懂得修法。其实不是不懂得修法,主要原因是没有依教奉行。有些人虽然懂得修法,但是没有奉行和实践。因此我时时强调奉行、实践的原因也在此处。之前所宣讲的闻法之动机,应断除不善的动机、转变无记的动机、奉行善的动机。我尽力为大家详细宣讲此等法义。宣讲以后,在座的大众都懂得上述法义,但很多弟子没有奉行和实践。比如闻法和修法之前,要反观自相续你的动机是什么?今天你们有没有依教奉行呢?今天闻法之前,有没有反观自续?今天闻法之动机是不善的动机还是无记的动机、还是以善的动机摄持听闻呢?很多人都是没有依教奉行,这种过失是很大的。大众都要认识这一点:任何法都必须要去实践。

  “只要听闻就能解脱。” 虽然这样讲解,但只有具备前世修行的宿缘、或者发愿之力的弟子能做到这一点,除此之外,仅仅听闻而没有去实修,很难获得解脱。

  丁二、具足六度: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闻法和修法中应该具足六波罗蜜而奉行一切法之窍诀,今天我在宣法中也应具足六波罗蜜。是否具足六度波罗蜜,要反观自相续。

  一切法行之窍诀指的是:《现证续》中“奉献花座等”为布施,“随处戒威仪”为持戒,“不害诸含生”为忍辱,“于师生正信”为精进,“无散闻师教”为禅定,“解疑问难题”是智慧。闻法者即为弟子,在闻法时相续必须要具足六支,讲法者上师也要具足六支。

  (那么,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

  闻法时要反观自己是否具足布施度。比如你们在闻法之前陈设上师的法座、在上师之前也供养了曼茶,坐垫不止一个,有四五个坐垫,同时也供养了鲜花、水等五供,自然具足布施度。

  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

  此时你们也具足持戒度。比如安排经堂事宜、洒水、清洁卫生也做得非常好。我非常感激现今的卫生清洁人员,祝他们健康长寿!他们管理经堂管理得非常好,因冬天洒水会结冰以致地面光滑,所以没洒水,但是清扫得非常干净。其他一切也做得非常整洁,你们对上师的期望很大,非常恭敬。在上师路过的地方插上花,地也扫得非常干净。虽然我自己没有功德,不具足上师的法相,但对上师应该这样奉行。

  现今有些弟子闻法时,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不恭敬:有些人伸着腿,有些人靠着左边、靠着右边听法,有些蒙着头听法,有些抱着膝盖听法,有些背对着根本上师……现今这里没有这些不如法的行为,对根本上师也不允许有这样的行为。如今你们闻法时具足持戒度,信心、恭敬都做得非常好,也应该这样做。

  要求你们具足恭敬和信心,并非是我很严厉、强制性要求你们这样做,而是弟子要圆满福慧二资粮,并能得到上师相续的功德,必须要对上师具足恭敬心。在座的大众也做得很好。对上师不应该有不恭敬的行为,身语意都不应该有不恭敬的行为,哪怕注视上师的方式——瞪着眼或斜着眼都是不应该的行为。如果对自己所依止的根本上师不恭敬的话,会造成很严重的罪业。

  懂得的人自然会懂这些道理、不懂的人依旧不懂。有些不懂的人认为:“自己心情不好、生气的时候,对父母和上师瞪个眼又如何?”自己生气的时候,对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瞪着眼或斜着眼有很大的罪业。更何况上师和父母有区别,如果这样对待上师,真的会造下很重的恶业。

  之前宣讲喇嘛仁波切大恩者的传记时曾宣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昌根阿瑞仁波切晚年的时候,腰上围着狼皮腰带。昌根阿瑞仁波切上卫生间时,经常要求喇嘛仁波切:“拉着我的尾巴、拉着我的尾巴。”(意思是让喇嘛仁波切帮着他拉着狼皮腰带)。有一次昌根阿瑞仁波切上卫生间的时候忘记说这句话,喇嘛仁波切就问:“拉不拉你的尾巴?”这是昌根阿瑞仁波切对他说:“儿呀!以前我经常这样说,是我的过失。但是我是你的上师,以后你对上师不允许这样说话,哪怕是这种小的过失都会造成恶业,都是不允许的。” 昌根阿瑞仁波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积累福报最大的对境是大恩根本上师,造作罪业最严厉的对境也是大恩根本上师。因此在座的弟子以后在上师处,都应该以正知正念摄持,哪怕是玩笑都应该谨慎。否则哪怕一句玩笑的话语或者不恭敬行为也会造成很重的恶业。

  闻法中没有不恭敬的行为,如是奉行,就已经具足持戒度。

  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

  现今是冬天,没有小虫,没有这种杀生的过失。夏季在坝子上闻法时,有些虫会叮咬你,如果此时生起嗔恨心:“又咬我!”于是一巴掌把小虫拍死,不允许有这样的行为。如果闻法的路上有很多小虫,不应该认为没事就踩死它们,应该驱逐这些小虫,尽力把这些小虫放在没有太阳、干燥的地方。哪怕再微细的含生都应该这样呵护,不应该损害它们。

  闻法中,无论饥渴寒暑,都应该忍受。这样忍受闻法中的困难,就具足安忍度。现今是冬天,讲法也很早,两三百个汉族弟子来听法,会感觉很冷。但即使再冷、再早、再饿,也会坚持到这里来精进听法。此时就具足安忍度。

  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必须要断除对上师和正法的邪见,听闻时,具足信心。此信心为净信、欲信、诚信。不管任何一种信心,应具足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去听法。这样做的话,就具足精进度。

  精进指的是什么?对善有欢喜之心,称之为精进。比如今天早上闻法时,心想:“太高兴了!今天上师又要宣法了!”相续中有欢喜心和喜悦之心,此就具足了精进。如果没有刚才所说的欢喜之心,而是想:“今天早上又要早早起来,哎呀!太冷了!”或者“今天又要讲法,太冷了!太饿了!上师也不太会讲解……”或者思维:“上师所讲解的是不是事实呀?”当上师讲解善的功德时,心中怀疑:“这是真实的吗?”当上师讲解恶的过患时,心中仍然疑惑:“这也是真实的吗?”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闻法的话,会造作很重的恶业。因此应以信心和欢喜之心去听闻法,这样的话,就具足精进度。

  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

  闻法时应该依上师所宣之教言而奉行。之前宣讲的动机为:应断除不善的动机、转变无记的动机、择取善的动机;闻法所断之行为为三过、六垢、五不持。闻法时应具足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心不散于他处、专注上师的教言。这样去听闻法,就具足了静虑度。

  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上师讲法之时,所宣之法自己不懂得、不知道或者有疑问和怀疑之处,应在上师处或金刚道友之处断除增益,此就称之为智慧度。闻法者(弟子)闻法时应具足六种波罗蜜。

  以上是今天所宣之法。

  回   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