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二)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这样菩萨以作愿一心专念求生安乐国土,修略的奢摩他门;以广大观察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修广的毗婆舍那观门。经过止观广略修行,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所谓的“柔软心”,是说通过略的止和广的观彼此随顺而修,成就止观不二的心。
就像以平静的水来取日月星辰的影像,以一心专念得到寂止,从中显现广大的庄严相。也就是心水平静,没有杂念扰动,就从中明了地取二十九种庄严影像。或者反过来,由广大观察二十九种庄严,会生起恒常猛利的往生信愿,由此一心作愿专念求生,使心专注不散。像这样彼此资助,最后止观成了不二的心,就是成就柔软心。
如实知广略诸法。
由于成就了柔软心,就能如实了知广大和简略的诸法。
“广”是指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略”是指三种庄严的本源——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因此,止观是核心的修行。具有止观,就能如实了知净土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实知”就是如同实相那样了知,也就是实相如何,也了知是如何。这广里面的二十九句、略里面的一句,都无不是实相。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通过如实了知广略诸法,就能成就巧方便回向。也就是以“了知实相”作为因,自然会发起回向众生、回向净土。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
“如是”,就是像前后讲的广略诸法都是实相,由此会知道如何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回向菩提。以了知实相的缘故,就知道三界众生的惑、业、苦都是虚妄的相,如同梦幻空花。由于知道众生虚妄不实,就生起真实的慈悲。也就是看到众生在空无所有中执著不已,由执著而生烦恼造业,由业而不断流转生死,就发起誓愿给予他真实安乐的慈心和誓除拔除其苦的悲心。就像看见疯子在幻觉中虚妄执著、受苦,就油然生起慈悲之心!这样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都会布施给一切众生,愿他早日离苦得乐。
而且,了知真实法身之后,就生起真实的皈依心(佛法僧三宝总的就摄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离此再没有佛法僧三宝,这时就起真实的皈依心。皈依什么?就是皈依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或者以净土来说,最终的归宿就是证入常寂光净土,也就是彻证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样就一心归入净土。)。推己及人,就会发愿摄取一切众生生入安乐佛国,同成佛道。所以,本论的五门法是由前前发起后后,辗转地生起。
【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以上讲了由了知实相就生起真实的慈悲心和皈依心。慈悲、皈依和巧方便在下面开示它的行相。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怎么修是菩萨的巧方便回向呢?“菩萨巧方便回向”,就是说修礼拜等五念门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得阿弥陀佛本愿力住持而享受安乐,唯一希求拔除一切众生苦故,从心中发愿:以此善根,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土!这就叫“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根据王舍城说的《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当中,虽然行持有优劣差别,但都发了无上菩提心。这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也就是誓愿证到无上佛果的心)。而愿作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意思是,想作佛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能力,能救度一切众生。或者换过来说,为了最圆满、最彻底地救度众生,就要得到最大的利他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成佛时具有,因此立誓证取佛果。)再说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清净佛土的心。(也就是把长劫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都摄取到清净佛国,使他永离苦难。)所以愿生安乐净土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如果人不发起无上菩提心,不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誓愿证取佛果而求生净土,只是听到极乐世界不间断地享受安乐,为求享乐而发愿求生,也应当不得往生!所以说“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而不间断地享受安乐,只为拔除一切众生苦故”。
这样知道净土的正因是菩提心之后,就放下为一己求享乐的心,而发起拔除一切众生苦的誓愿。为了能实现拔除众生苦,就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速成佛道的途径。这样就是正确的发心。总之,了知了成就净土的因行如何,就主动尽力地发菩提心。
【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所谓的“住持乐”,是说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佛的本愿神力所住持,享受安乐没有一刹那间断。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回向”一贯的解释,就是把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和众生共同趋向佛道。
【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𣕊(
tiàn
,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𣕊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所谓的巧方便,是说菩萨发愿以自己心中生起的智慧火,烧尽一切众生的烦恼草木,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成佛,我就不取佛果。这样做的结果是:众生还没有全部成佛,菩萨自己早就成就了佛道。
这就像一根烧火棍子,想摘下一切草木焚烧穷尽。这样摘下的草木堆得无边无际,就开始用烧火棍子去烧,结果地上的草木还没烧完,烧火棍子早已烧尽。就像这样,发愿自己最后成佛,却做到了提前成佛,因此叫做“巧方便”。
巧方便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菩萨利他反而早成佛道。越是不以自己为重,越是念念利益众生,反而成就越快!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菩萨想我要生起智慧火来烧尽一切众生内心的烦恼。他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自己的烦恼很快消尽了,不必给他安立一个佛的名字,实际上他已经成就了佛道!这是说放得下自己这个假我,一心为众生而修行,这样以放下爱执自我的缘故,自己的烦恼很快就能消尽。如果不求利他而只求自利,那缘着这个自我,为我而贪,由我而慢,以我得不到而嗔,以我不如人而嫉妒,像这样,烦恼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菩萨这样回向就是“后其身而身先”,称为“巧方便”。这一句出自《老子》,一般认为把自己放在最前才是领先,其实把自己放在最后就达到领先。
【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这里说的“方便”,是指心里发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安乐佛国!这安乐佛国就是毕竟成就佛道的无上方便。
也就是只要能把众生摄取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就自然超出生死,自然就证得无生,烧尽了烦恼。所以生净土就是毕竟成佛的道路、无上的方便!
这里具体地讲了怎么发菩提心的问题。结合净土法门来说,发菩提心就是发起愿求佛果的心;而愿求佛果,就是为了最有效地普度众生;而普度众生就是摄取一切众生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结合在净土上发菩提心的方式。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菩萨这样善巧了知回向成就,就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或者三种和修证菩提相违的障碍。
这里,“善知回向成就”是远离菩提障的因,“远离菩提障”是“善知回向”引出来的果。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是远离哪三种菩提障呢?一是依智慧门,不求自身得安乐,远离以计我的心贪著自身。因此能远离第一种菩提障。
一般凡夫没有智慧,他不认识缘生缘灭的五蕴上没有常住、独一的我。世俗中,这只是如梦一样的虚幻相,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上没有人我,就好像地、水、火、风的微尘堆里没有柱子一样。不但没有人我,连五蕴的现相也空无所有。但不了达这一点的人,就念念认为有我,念念都在想让我怎么得快乐,心一直贪著在自己身上。这里依智慧门,见到只是蕴没有我,进一步见到蕴空无所有,在见到没有可贪可执著的我之后,就放下了念我、计我的心而不再贪著自身。也就是不再求这个“我”怎么得名声、得恭敬、得享受等等。
这也是由“善能了知回向”这一成就所引出的结果。也就是通过观察广说的二十九种净土庄严、略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了达实相原来是法身智慧,这上面既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四大假合的身不是自己的真身,缘生缘灭的分别心不是自己的真心,真正的自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样依于智慧了达实相,就不起计我的心贪著自身,也不为这个虚假的身心求享乐。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这里把智和慧分开来解释,智是了达缘起差别,能如理取舍的心。慧是了达诸法空性的心。所以说“知进守退,叫做智;知空无我,叫做慧”。
这里要了知的是:爱重自己、为自己求享乐是导致衰损的根本,应当舍弃;爱重他人、为众生求安乐是出生利乐的根本,应当进取。依于知缘起的智明了取舍,就不再为自身求享乐,从此一心为众生求利乐。
再下来,了知“我”空无所有的心,就叫慧。依于了知无我的慧,就远离以计我念我的心贪著自己。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第二、依慈悲门,拔济一切众生的苦难,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因此能远离第二种菩提障。
一般人不会去体会众生是如何缺乏安乐、具足苦恼,因此发不起大慈大悲的心,也不会想尽心竭力地把众生从生死大苦海中救出,尽心竭力地给予众生永久不变的无漏安乐。但由上面“善能了知回向”这一成就,就会发起悲心拔济众生苦,发起慈心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
也就是,通过观察广说的二十九种净土庄严、略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后,就明白实相是什么,再观照三界众生,就知道众生无不落在虚妄的相中,处在惑、业、苦的循环中流转不已,不但得不到丝毫安乐,反而相续不断地感受生死诸苦,以这种观照就会引生真实的慈悲心,发誓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大苦,让他得到究竟安乐。像这样就远离了第二种菩提障。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这里慈悲的定义跟现在讲的刚好相反。这种说法来自《南本涅槃经》。在佛经翻译的早期,名相不像现在这样固定。所以这里按现在的习惯换过来说:拔苦叫悲,与乐叫慈。依于悲,就发起救拔一切众生苦的誓愿和行动。依于慈,就发起给予一切众生乐的誓愿和行动,由此就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第三、依方便门,生起怜愍一切众生的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的心态。因此能远离第三种菩提障。
一般人对自己最爱重,不论做什么都是为自己服务,想方设法地供养自己、恭敬自己,这样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结果造的都是生死轮回的业,成了菩提的障碍。
这里由“善能了知回向”这一成就,或者说通过观察广说的净土二十九种庄严、略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开始了知实相。从此,内心的方向会完全转过来。由于见到“我”本来没有,而三界众生都处在惑、业、苦的循环当中,都是无而现的虚妄相、错乱相、轮转相,这样就对一切众生生怜愍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的心。
这个“身”只是惑业力变现的假相,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就不再起供养恭敬这个虚妄业报身的心。再看众生都不见自心的缘故,颠倒地攀缘执著,枉受轮转,因此尽量用善巧方便把众生摄取到极乐世界,让他们快速脱离苦海,证得菩提。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内心正直没有谄曲,叫做“方”。把自己置之度外,叫做“便”。依于内心正直,见到三界众生虚妄执著而不断受苦时,就自然生起怜愍的心。依于把自己置之度外,也就远离了供养恭敬自身的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以上三种叫做“由善能了知回向成就,而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也就是通过观察净土的广略庄严,了知实相之后,再观照众生,就知道众生的境界都是虚妄的。从这里心开始发生转变。怎么转变?就是回向这一段讲的,从此以后,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都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而恒时享乐,唯一希求拔除众生苦的缘故,发大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国土。这样就能远离三种菩提障,就是:依于智慧门,不求自身得安乐,远离以计我的心贪著自身;依于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苦,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依于方便门,生怜愍一切众生的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的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