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三)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萨远离以上三种和菩提相违的法之后,就得到三种随顺菩提的法。是哪三种法呢?一是得到无染清净心,因为从此以后已经不为自身求种种内外的乐,所以得到了无染清净心。(“诸乐”是指由受用五欲所生的种种外乐、由禅定所生的种种内乐等。)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菩提是没有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的清净处。如果只为自身求五欲乐、禅定乐等,这样以执著自我的心发起造作,就落在杂染的因果中,和显发清净的菩提背道而驰。如果能放下为自身求种种乐,就止息了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所以这和现前菩提是随顺的。所以说无染清净心是随顺菩提的门径。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第二是得到了安清净心。因为心里已经发起誓愿,要拔除一切众生苦,而且已经在为此努力,所以是得到了安清净心。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菩提是能让一切苦恼众生得到安稳的清净之处。如果不发心拔济众生使他们远离生死苦海,那就和大菩提安稳一切众生不相随顺。相反能发誓为一切众生拔除生死苦,而且能发起行动,那就随顺菩提,所以说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第三是得到了乐清净心。因为已经发誓要让一切众生得大菩提,已经发誓要摄取众生生安乐国土,因此是得到了乐清净心。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一切粗分轮回苦和细分迁流苦都毕竟永离的常乐之处。凡是证得毕竟常乐的诸佛,都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摄取众生同得安乐。如果不发心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就和菩提背道而驰。
这毕竟常乐依靠什么途径获得呢?依靠大乘门获得。大乘门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入了极乐世界,就直接登上了不退地,从此得佛力住持,修持大乘只进不退,在证得实相后随念真如断除二障,就获得了毕竟常乐。所以本论在显示得到乐清净心的理由时,首先说“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接着又说“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这就是把发愿“让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具体落实在“摄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上。
如果能发誓让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又能发愿摄取众生生弥陀国土,那就在自己心中出现了乐清净心,以这样的心作为因,就随顺毕竟常乐的菩提,所以说是随顺菩提的门径。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要知道:如果自己有了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就叫“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按上面这样远离成就菩提的违品、具足成就菩提的顺缘,从此就入了菩提正道。
【△名义摄对者。】
“名义摄对”就是把上面讲的种种名相再按意义作归纳和对应。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要知道:上面从智慧、慈悲、方便这三种门所生的“不为自身求乐”、“拔一切众生苦”和“摄取众生生安乐国土”都统摄在方便当中,这样以方便摄取般若,以般若摄取方便,就是大乘菩萨不住空、有二边的中道妙行。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
般若是指了达人法二空真如的慧。方便是指通达权巧方便、应机施教的智。由了达人法二空的真如,执著人、法的妄心活动就会寂灭;由通达权巧方便,就能广大明见众生千差万别的机缘。
虽然以明察众生机缘的智顺应根机善巧教化,却没有缘此缘彼的分别;虽然以寂灭人法分别的慧没有攀缘的知,却能广大明见众生的机缘。这就是般若和方便双运。无分别而见机行事,见机行事而无分别,就像明镜无心而照物,照物而无心。
【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然而智慧和方便是互相为因缘而发起动用的,也是互相为因缘而得以寂静的(动是指说话、做事等一切动用;静是指无分别而寂静。)。动用中不失寂静,是般若的功能;寂静中不废动用,是方便的妙力。所以要用从智慧、慈悲、方便这三门所出的方便摄持般若,又要以般若摄持方便,要这样互相摄持而行于中道。
也就是方便起用时,要有般若摄住它,不能离开般若而耽著在事相上;般若寂静时,又要有方便摄住它,不能离开方便而堕入偏空。只有般若、方便互相摄持,才是不住空、有二边的妙行。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上面讲的“应知”,就是交代要知道智慧和方便是出生菩萨的父母,所谓“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菩萨以般若为母、以方便为父,一切引导众生的诸佛无不是由般若、方便和合而生。)。由于般若、方便和合而修,就能现前菩萨的一切法,因此说是出生菩萨的父母。相反不依靠智慧和方便,菩萨的法就无法成就。
为什么无法成就?因为:如果没有照见人法皆空的智慧,利益众生时就决定堕在执著人、法实有的颠倒中,所谓“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而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方便妙行,在观法性时,又会像小乘证入偏空涅槃。这两种都是菩萨的系缚,《维摩诘经》上说:方便没有般若摄持,是菩萨的系缚;般若没有方便摄持,也是菩萨的系缚。所以修菩萨道务必要知道这个要点。
下面论中又把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归纳成无障心,把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归纳成胜真心。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要知道,上面讲的心中已经远离计我的心不贪著自身、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的心,这样三种法就是已经远离了菩提心的障碍。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五黑”指杀盗淫妄酒。“十恶”就是身三恶——杀、盗、淫;口四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恶——贪、嗔、邪见。)。四颠倒障声闻果(“四颠倒”指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心。无常执为常,是常颠倒;苦执为乐,是乐颠倒;无我执为我,是我颠倒;不净执为净,是净颠倒。)。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
诸法各有自己的障碍。比如“风能障静”:就是风刮起来呼呼响,就障碍了安静;“土能障水”:就是有土屯积,水就不流动;“湿能障火”:就是由水的湿性能使火熄灭;“五黑十恶障人天”:就是造作五黑十恶的业,就障碍生人天善趣;“四颠倒障声闻果”:就是执著世间的现相常、乐、我、净,就发不起出离心、入不了解脱道、证不到解脱果。而这里说的三种不远离(就是不远离我心贪著自身,不远离无安众生心,不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那就直接障碍生起菩提心。
【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应知”就是要了知:比如想得到人天善趣,就应当远离五黑十恶;想得到解脱,就应当远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想菩提心没有障碍,就应当远离上面三种违品。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又要知道,上面讲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样三种清净心简要地归在一处,就是“成就妙乐胜真心”。
下面先解释乐的种类,再解释怎么把三种心归纳为“妙乐胜真心”,以及“妙”、“胜”、“真”这三个字的涵义。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乐,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
为了明确殊胜的乐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乐有外乐、内乐、法乐乐三种。
外乐是指前五识所生的乐(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了别色、声等境相的心。)。外在有可意的色、声、香、味、触,五识取到这五种欲尘而发起受用时,就会生起乐受。这样的乐叫外乐,属于欲界人天的五欲之乐。
“内乐”就更高一层,指色界一到三禅得到禅定后由意识所生的喜乐。由于心已经厌舍外在的欲乐,就往内收摄系在一个所缘上,这样修持得到禅定,就会从内在发起喜乐,叫做内乐。属于色界天人的喜乐。
再高一层,就是“法乐乐”,指智慧现见实相所生的乐。这智慧所生的乐,不是由受用五欲生的外乐,也不是由禅定发起的内乐,而是由“爱乐佛功德”生起。“佛功德”是指如来智慧德相。
【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这远离计我的心、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远离供养自身的心,这样三种心就是得到了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在这清净得以增进的阶段,就简要概括为“妙乐胜真心”。
“妙”是指这种乐极好,因为这种乐是缘于佛而生起的。“胜”是说这种乐超胜三界内外诸乐(或者五欲乐、禅定乐)。“真”是说不虚伪、不颠倒。“虚伪”就是乍看起来像有真实的乐,对它审察却一无所得,像阳焰、像梦幻,虚伪无实。“颠倒”,是指世间的五欲乐和禅定乐不是真实的安乐,只是苦的自性,但是颠倒地把它执为安乐。总之,五欲乐和禅定乐是虚伪颠倒的,只有无漏法乐才是真实安乐。
所以远离计我的心、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远离供养自己的心,不是自己吃亏得不到安乐,反而由此现前了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以心清净的缘故,能发起善妙、殊胜、真实的安乐。所以把得到这三种法概括为大安乐的心,叫做“妙乐胜真心”。
【△愿事成就者。】
紧接上面,就是由于有上面种种实修,自己所愿的往生大事就能随意自在成就。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像这样,菩萨发起了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由于心清净的缘故,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要明白这一点。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应知”是交代要知道“由上面这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佛的清净国土,不是由其它因缘而生”。
所以,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这四种心是得生净土的正因,生净土是这四种心所感的妙果。这样就知道,修净土要随分随力发起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和胜真心。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由于按上面这五念法门如法修持,就能往生佛的清净国土,所以这叫做“菩萨大菩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这也是因为上面讲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是随顺于往生净土、圆成二利的法门。所以说随顺这五种法门,礼拜、称赞、作愿、观察、回向,就一切所作都能随意自在成就。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
论中“随意自在”是说:以这礼拜、称赞、作愿、观察、回向五种功德的力量,能使行者受生清净佛土,而且能从净土出来,遍入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所以入净土和出净土都随意自在成就。
再更具体地说,如果能随顺五念法门真实修持,以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种净业的力量,就能在往生后现前一切自在,所谓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像《华严经》所说的十种自在都会得到。弥陀愿海的神力和自己净业的力量一经和合,就必然会这样显发!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上面讲的这五种业,实际就是五念门的操作。身业是指运转起身体,专一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指运转起口舌,专一赞叹阿弥陀佛(包括称念佛的名号和赞叹佛的功德)。意业是指运转起意识,作愿一心专念往生极乐世界;智业是指运转起拣择事理的智慧,观察净土二十九种庄严成就;方便智业是指善巧摄集所修的功德,回向和众生同生西方。
【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上面讲的“随顺法门”是说:这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五种业和合而修,就是身心完全随顺着往生净土的法门,结果会得到一切所作自在成就。
也就是遵照这里的修法,精进发动身、口、意、智慧和方便智来修行,将来一切所作都会自在成就。也就是自在地往生、自在地见佛、自在地成就大乘功德,成就智慧、成就慈悲、成就神通、成就三摩地、成就陀罗尼、成就广大利生事业……,总之,一切所作都会随心所欲地自在成就!所以这五念门是自在成佛的法门。
【△利行满足者。】
就是以上修持净土的五念门具足自利和利他的修行。所谓满足,就是在自他二利的修行上具足一切支分,毫不缺少。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又要知道: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哪五种门呢?就是第一、近门,第二、大会众门,第三、宅门,第四、屋门,第五、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
由这五种门显示了入、出净土的次第情况,或者成就自他二利的步骤。
首先,在入净土的情况中,最初生到净土是近相,就是指往生后当时就入在大乘正定聚当中,从此永无退转,已经接近了无上菩提,所以叫做“近相”。入到净土之后,就入在如来的大会众里,成为其中的一员。入在大会众当中之后,就应当入到修行安心的舍宅中(也就是应当入在殊胜寂止的舍宅中)。入了寂止安心的舍宅后,又要到达修行所居的屋宇(就是应当进入胜观的屋宇)。修行止观成就之后,又要到达教化地。
【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这个教化地就是菩萨自娱乐地(《大乘庄严经论》说:菩萨在轮回里度众生,就像游花园。春天季节很好的时候,人们喜欢入在园林里游玩,在那里沐浴、进餐、歌舞、娱乐等等。得到成就的菩萨把生死界看成园林,在里面示现神通、教化众生,这是菩萨的娱乐,能得到极大法乐。),所以最后一门——出净土门叫做“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在这五种门当中,前四种门是入净土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就是最初入到净土,再入在如来大会众里,再入修行安心的舍宅,再入修行所住的屋宇。这四种门就是入净土次第成就自利功德。第五门就是成就后从净土出来,在十方世界普度无量众生,这一门是出净土成就利他功德。总之,由次第完成入、出五门,就圆满了自他二利的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以上成就入功德的四门和成就出功德的一门是指什么呢?论中解释说: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入第一门”,就是为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恭敬地礼拜阿弥陀佛,由于恭敬地礼拜佛,就生到佛的国土。这叫“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至诚恭敬地礼拜阿弥陀佛,愿生佛的国土,就是最初的功德相。
“愿生佛国”四个字不能轻易放过。如果只是为了在世间消灾免难、得到人天福报而礼拜阿弥陀佛,这样并不能生在佛的国土,因为内心没有求生佛国的誓愿。为了能生在佛国净土,至诚一心地皈命阿弥陀佛,虔诚地礼敬佛,求佛摄受,就是最初的功德相,由此能生极乐世界。
古德当中,唐代道绰大师昼夜六时不缺礼敬,宋代王龙舒居士每天礼佛一千拜,都是修持礼敬的典范。还有很多修行人端坐不背对西方,也是表达一生的愿望在往生西方上,所以恒时礼敬西方净土、礼敬阿弥陀佛。这样平时注重礼敬西方、礼敬佛,临终就会往生西方佛国。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入第二门”,就是用自己的口赞叹阿弥陀佛,随顺无碍光如来名号的妙义,口里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于这是依如来色身光明的智慧德相而修行,所以能入在如来大会众里,叫做“入第二门”。
“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是指阿弥陀佛色身的光明以智慧为体,光明无碍,普照十方,只要得到佛光的照触,就能灭除无明、满足所愿。行者知道佛光周遍普照,得到佛光照触就能灭除无明、满足所愿,因此随顺如来光明智慧德相,称念佛的名号。以念佛名号的缘故,就得到佛光摄受,因此往生之后就入在佛说法的大会众里。
往生净土的人有些生在边地疑城,暂时不能入在大会众里听佛说法,原因就是念佛时有疑心,对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惑不信。
所以赞佛的功德非常重要。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能消除见佛闻法的障碍,往生后就不会生在边地疑城,直接能进入如来大会众里听佛说法。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依照如来无碍光名号的妙义,真诚地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第二种功德相。
最简便的赞叹就是念名号,因为名号含摄有佛的万德,称念名号就是在赞叹佛的功德。比如“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光的涵义,念“阿弥陀佛”就是在赞叹“无量光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