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C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C

 

  924经叙述世间恶马八态及恶丈夫八过。

  (一)世间恶马八态:

  1、临驾车时,后脚踏人,前脚跪地,奋头啮人;2、就驾车时,低头振轭;3、就驾车时,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令其翻覆;4、就驾车时,仰头却行;5、就驾车时,小得鞭杖,或断缰折勒,纵横驰走;6、就驾车时,举前两足,而作人立;7、就驾之时,加之鞭杖,伏地不起;8、就驾之时,丛聚四脚 ,伏地不起。

  (二)世间恶丈夫八种过:

  1、诸梵行者以见闻疑罪而发举时,彼则嗔恚,反呵责彼言:汝愚痴,不辩不善,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2、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反出他罪;3、诸梵行以见闻疑举,不以正答,横说余事,嗔恚骄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4、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令其忆念,而作是言:我不忆念!抵突不伏;5、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摄持衣钵,随意而去;6、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7、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默然不应,以恼大众;8、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则便舍戒,自生退没,到于寺门,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舍戒退没。

  佛陀以世间恶马八态,譬喻比丘众中的小部分比丘所犯的种种过失。所谓比丘的八种过失若归纳一下,基本上都集中在对待被他人检举的态度上,即“以见闻举时”。首先,举罪者是合法的,他们是属于“梵行者”,出于公道之心才指出其他不法比丘的种种过失。可是那些被依法举检的过失比丘却不这么认为。经中所列八种过失的核心,也就是出于一种“我慢自大”的心态,对大家的好言相劝拒不接受,结果弄得大家都不怎么开心,僧团也变得不那么和合了。现以图表的形式,将恶马八态与比丘八种过失作一番对比:

  世间恶马八态与比丘八过失对照表

序号

恶马八态

比丘八过

1

  临驾车时,后脚踏人,前脚跪地,奋头啮人。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罪而发举时,彼则嗔恚,反呵责彼言:汝愚痴,不辩不善,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犹如恶马后脚双踏,前脚跪地,断鞅折轭。

2

  就驾车时,低头振轭。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反出他罪——犹如恶马怒项折轭。

3

  就驾车时,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令其翻覆。

  诸梵行以见闻疑举,不以正答,横说余事,嗔恚骄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犹如恶马不由正路,令车翻覆。

4

  就驾车时,仰头却行。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令其忆念,而作是言:我不忆念!抵突不伏——犹如恶马却缩转退。

5

  就驾车时,小得鞭杖,或断缰折勒,纵横驰走。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摄持衣钵,随意而去——如彼恶马加以鞭杖,纵横驰走。

6

  就驾车时,举前两足,而作人立。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如彼恶马双脚人立。

7

  就驾之时,加之鞭杖,伏地不起”。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默然不应,以恼大众——如彼恶马加其鞭杖,兀然不动。

8

  就驾之时,丛聚四脚 ,伏地不起。

  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则便舍戒,自生退没,到于寺门,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舍戒退没——如彼恶马丛聚四足,伏地不动。

  世间恶马或存有上述八态,其命运必然被淘汰;而比丘若有此八种过失,则很难教诲,大约只能采取“不教诫”的方式才能解决。(6.4.)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