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软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软经
漫说《中阿含》(二十九)
(卷二十九)
一、柔软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之处过着柔软的生活,后因求离欲离恶之法,遂成就初禅的功行。当时,乃觉悟人生的生、病、老、死的实相,同时也觉悟无怖畏于欲,而得无有想,而行净梵行。
此处《柔软经》中的“柔软”,似乎可以理解为“生活极其舒适”之义。本经采取的是一种追忆的手法,即佛陀对自己出家前所享受的那种优厚生活的一种回忆式的描述。类似的经典其实并不少,我们对释迦佛出家前情况的了解,大多数都是通过其本为回忆式的口述而获得,这是撰写佛陀传记的主要素材来源之一。那么,佛陀为什么要作这些回忆呢?我想佛陀的主要用意,就是他宁愿放弃优裕的物质享受而决意出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说明出家修道是一种比世俗王子待遇更加殊胜的最佳生活方式。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常规式的理解。佛陀试图在向弟子以及世人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俗物质生活即使再优裕,也无法获得究竟的解脱,依然为生死病死的轮回法则的束缚;而剃除须发修道,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有效地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并能证获无上的大道(菩提)——从而过上真正的、终极的优裕生活。
对于释迦佛未出家的一些情况,各种佛传都有着详尽的、优美的、文学式的描写。本人似乎没有必要步他们的后尘,对经典作些艺术性地加工发挥,而是比较忠实于原典,我想这想更符合我的禀性。让我们来看看经典对释迦佛未出家时,究竟享受着怎样的待遇:
总体待遇:为从优游,从容闲乐,极柔软来。
具体待遇:共分为建筑、日常生活、饮食、花园、侍从等。
1、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共建了春、夏、冬三种殿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及秋季,看来印度的秋季特征并不明显。一般而言,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型气候,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可分为冷季(12月~次年3月)、热季(4~6月)、雨季(7-9月)和西南风退却季(10-11月),此外还有山地、亚热带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气候。7~9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达到年降雨量的80%。冬季除北部高山地区经常下雪外,各地气候温和凉爽宜人。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气温为15℃,南部平均气温为27℃。夏季从3月份开始,雨水较少,天气干燥闷热,大部分地区气温可高达40℃以上,恒河流域中部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区高达49℃。从地理位置上讲,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属于印度北方,与当时的摩揭陀国一起,都是土壤肥沃的富庶地区。按理说,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讲,都完全有资格跻身于富国、强国之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达二千年的分裂割据以及外邦侵占,使这个佛教发源地的古老国家,迄今仍在贫困线左右徘徊,令人扼腕。
2、华池。这里指的就是专植莲华的池塘。池塘大约就位于三种殿堂的不远处,数量还不少,所种的莲华品类繁多。经中记载的主要有四种池,分别种着四种莲华,分别为青、红、赤、白四种。大约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植种,做到“常水常华”,并使人日夜看护,防止破坏。
3、陆华。所谓陆华,就是在莲池的四周种上一些开着鲜艳花朵的树木,经中列出了七种,我想这只是作为一种代表,用“种种陆华”似乎更艺术化一些。
4、沐浴。我们知道印度一年四季中大部分的气候都是闷热干燥,酷暑难耐,人生活其中会感到十分地不自在。当然,生活在那里久了,倒也适应了。我本人对于气候的适应性非常差。看来人是一种高等级的环境动物,在生理方面与动物界的其他生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闲话扯远了。正因为受到气候的影响,所以沐浴作为一种古老习俗,被印度人一直保存至今。大约在酷热难耐之下,解带脱衣去河中享受一下清凉,想必是十分惬意的。释迦太子有四位专门为他沐浴的仆人,他想沐浴时,这四个人随时恭候。每次沐浴后,还会用“赤旃檀香用涂我身”。用赤旃檀香涂抹身体,这种习俗中国好像没有听说过。
5、衣戴。释迦太子在穿着方面也很讲究,不仅布料上乘,款式新颖,而且每次都穿新衣服,换下的衣服基本上不会再穿第二次。经中说“香涂身已,著新缯衣,上下、内外、表里皆新”,就是这种生活的具体描述。
6、饮食。在吃饭方面自然出很讲究。释迦太子家里吃的是些什么呢?自然是五谷之粮,伙食待遇肯定不错。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不仅是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是王妃、公子哥,他们对待下人的态度都还不错,不像其他主人那般刻薄,甚至是残忍。从饮食方面讲,王宫里的仆人们所吃的食物,一般是粗面、麦饭、豆羹、姜菜。这在其他人的家里,是属于主人吃的食物,仆人只能吃些残羹剩饭,甚至是粗糠。在释迦太子的家里,仆人都可以享受如此的待遇,作为主人的释迦太子就更不消细说了,天上飞的珍禽(鴩鸟、鹧鸪),地上走的奇兽(鹿等),都是太子的日常食谱。
7、娱乐。自然是有很多宫娥女婢们陪着,整日嬉戏歌舞,饮酒作乐。经中说“于夏四月升正殿上,无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娱乐,初不来下”,乐而忘返。如果太子想外出游玩,净饭王就会精选三十名骑马好手,配有盛大的仪仗队在前后侍候。
可以说,净饭王为了让他的太子过上快乐的生活,真是绞尽脑汁,用尽心思。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追问一下:难道悉达多太子生活的不快乐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我们可以作些适当地分析。第一,想当年悉达多太子降生人间时,曾经找过相师相面,说其成年后可能会有两种归宿,即在俗可以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的英明帝王),在僧可以成就觉道。这二者只能选其一。对于净饭王来说,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当转轮王,那样可以光宗耀祖,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而绝对不希望太子出家去修道——这是比较传统的思想。第二,悉太子降生人间后不久,其生母即离世,后来由其姨母摩诃波阇夷提代为抚育。从成长环境方面来讲,这自然会对悉达多太子的性格造构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三,从各方综合的资料来看,悉达多太子生性沉默寡言,不喜喧闹,喜欢沉思。据说他有事没事时就步到树下,陷入长久的沉思。第四,从释迦族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城邦自治区,所辖区域有限,奉拘萨罗为宗主国。在当时强国林立、战火纷纭的古印度,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客观地说,纵然释迦太子不出家,想成就转轮圣王的旷世伟业,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无疑是曲折而艰难的。第五,当时释迦族内部是否有相互倾轧行为,不好揣测。但争夺王位继承权似乎成为古今宫廷之惯例,释迦国也未必能够做到独善。
种种迹象表明,释迦太子对上述问题,对曾作过深入的思索与考量。摆在他面前无非就是在家与出家两条路。若在家,自然要承担起经营国民生计发展的重任;若出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是他需要思考,并最终作出抉择的。事实上,释迦太子在诸多思考中,更倾向于对于生、老、病、死等终极问题的抽象思索。比如说,我们生自何处,死归何方?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造成生死轮回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如何把生死病死的轮回链条彻底斩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对于这些形而上问题的深入思考,往往就会涉及到生命本源的深层次追问。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思索,去观察,去觉悟。看来生活在世俗间,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是十分困难的。唯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家去修道。
对于释迦族来讲,对于净饭王来讲,对于耶输陀罗来讲,对于罗睺罗来讲,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未必是件欢喜事儿,甚至是声泪俱下,恋恋不舍;然而对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对于仍流转于六道轮回的有情来说,对于数以亿计的华夏子民来说,世尊舍家修道,却是一件功垂万世的大丈夫行为!让我们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世尊所创立的佛教,当今世界可能将会变成另一番模样。世尊让我们懂得了摆脱烦恼的无上法门,让我们可以脱离生死苦海的羁绊,从而离苦得乐,抵达彼岸。因此,我们要由衷地感恩佛陀!最后,让我们共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009年6月14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