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直心是道场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调直无疑虑;佛智难思议,唯信能入道。』

  也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人人要培养这念直心。直心就是道场,我们之前不就说过吗?『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三昧,就是禅定。我们若能心时时行兹在兹,在做什么事情,心就是专心做一件事情。我们在听法,就要专心听法。听法,我们闻法要信受。佛陀来人间,用多少的深思智慧观众生的根机,投众生所需要的教法。每一位若能信受奉行,这念心叫做『调直心』。

  我们听法,心是不是有在听法?听了法,法是不是有入心?这就要看我们的心。所以说,修行就是要『调』,调伏我们的心,调伏我们这念心能『直』,因为『菩提大道直』。我们调伏我们的心,在这大菩提道上,这样叫做直心。所以『调直无疑虑』,不要有怀疑,直心就是我们的道场,我们调伏我们的心,向大直道走,不要有怀疑。

  『佛智难思议』,佛陀的智慧在我们凡夫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能去体会到。佛心、佛智是难思、难议,难以议论。不过,我们要尽心力。所以『唯信能入道』,唯有信。

  所以在《法华经》前面说过了,佛陀告诉大家『当生大信力』。『当生大信力』,我们要听经,必定要生起了大信的力量。所以各位,学佛真正是要用直心、调直心,还要大信心。这就是我们每天所要调摄我们的心。

  所以,佛经里面的这段文说:『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就是要告诉我们,禅定,佛陀的心时时都是在禅定中,佛陀已经修到世间烦恼一切全都解脱了。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法,这不是我们平常凡夫所能体会得到。因为佛陀的智慧是这样,所以『无能发问者』,没有人能够来发问。因为无法了解佛陀的心境,怎么有人能够发问呢?

  到底佛陀的智慧,我们过去,佛陀所教育的,我们已经很尽心力,也得到心灵的平静,也以为我们这样就是解脱了。但是,佛陀现在又说,还要再向前前进,还有一乘的实道,微妙甚深。到底这一乘的实道,微妙甚深的法,到底是长什么样?我无法发问。因为大家的智慧、知识,还无法体会到佛的心意,因为这样,就『无能发问者』,没有人能够提出问问题。

  舍利弗他就说:『我意难可测。』因为这段(经)文是舍利弗在向佛陀请法,一来,赞叹佛陀的境界;再来,表达大家无法体会到佛意。尤其,舍利弗是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弗自己也这样说,『我意难可测』,我都无法测量佛陀的心境,那种甚深微妙的法,我都没有办法了。『亦无能问者』,也没有人能够问。我无法测量,但是别人也无法提问。这是舍利弗说的。

  但是现在佛陀『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没有人提出来问,佛陀一直一直在称叹、赞叹,『我所得到的法,有多么深、多么微妙啊!』一直一直描述他本身心灵的境界。大家无法问,佛陀这样称叹『所行道』。

  佛陀自己说,我过去已经是亲近过百千万亿无量诸佛,诸佛所有的智慧,他很精进用心,就是将道完全受于内心里,已经是百千万亿诸佛。他赞叹,在所有诸佛的道场,他行道的过程。这是释迦佛无问自说。

  这个『行道』,到底我们要行什么道呢?修行,我们的开始,我们凡夫开始也要发心亲近善知识,这是佛陀以他自己的过程要来启发我们未来的众生。佛陀过去的过程是亲近诸佛,我们现在应该亲近善知识。我们现在才开始起步,有这个因缘听闻佛法,所以我们必定要发心行道。

  我们发心行道,要行什么道?我们要首先立志,要报『四重恩』。所以在经文,有一段这样的文,那就是我们要有这分感恩心,启发我们的爱,启发这分的感恩。

  ⊙称叹所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

  佛陀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感父母恩、要感三宝恩、要感天地恩,还要再感众生恩。所以我们发心立愿,开始要有这『四重恩』,我们要身体力行。

  尤其是有善知识,有苦难人,有在引导我们走入佛道的人,这叫做师长,这叫做益友,亦师亦友来引导我们走入正道,这都能够称为『师长恩』。

  众生呢?众生苦难偏多,启发了我们的悲心,让我们不忍心而去付出,这就是『众生恩』。尤其是我们人在人间生活,一个人无法生活下去,一定要有社会群体和合起来,提供给我们物资,我们才能够生活。何况『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能够成就菩萨道,就是因为有苦难众生。所以说起来,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要用感恩心。

  有报『四重恩』的人,『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得道疾』就是说,要得到这个道理,就能很快速,所以叫做『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就很快。

  ⊙于四衢道,合掌恭敬,旋繞行道,归依礼拜,行道进德。

  我们能在很开阔的道路中,我们要用很恭敬的心来修行。这个开阔的道路,那就是觉悟之后的菩萨道。我们要了解,『觉』就是菩提,我们在菩提道中用恭敬心来修行,对天下众生同样用恭敬心去付出,这叫做『行道进德』。所以叫做『行道』。我们在行这个道,自然能增长我们的德行,这就是『进德』。

  再接下来说:『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就是要说,『智慧甚微妙』,这个智慧还是说佛陀的智慧,佛智甚微妙的智慧,其实我们应该要学。

  ⊙智慧甚微妙:谓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明利,能修梵行。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信受正法,身心明利,能修梵行』。我们若能信受佛的正法,甚至我们的身,身躯没有受污染。所说的身躯没有受污染,就是我们修行保持着情操,保持这个身体不受污染,非常的贞洁。不是说泥土来污染我们的身,不是,就是我们这辈子的这个身体的行为,都没有犯人道的轨则,还能够保持得很贞洁。

  就如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很长久以前,九十多劫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钵摩国,那个地方有修梵行的人名为『儒童』。他就是以童子身开始,从小就开始修行,在修行当中渐渐地年龄长大,都是保持着他的身很清净,就是如童子那样的清净。他的老师看到他的智慧很纯真,就鼓励他说:你要出去外面去游学,多多闻、见识。

  听老师的话,出门去了。到了邻国,有五百位婆罗门设一个讲堂,讲堂中设一个很高的讲座座椅。就公告说:『若有人有智识,敢上去讲座,所说的法让大家都能很接受,若能如此,讲座的座椅上有五百两黄金,还有一位很美的美女就能够送给他。』

  这位儒童看到这么大的讲堂,这么多的婆罗门,大家在讲座之下,没有人敢上去,他就说:『我能否加入你们这个会?我是从钵摩国来的人,是你们邻国的人,我能否参加你们这个讲会呢?』大家看,『可以,你上去说。』所以让大家来问,有的人问到很粗浅的,他就用很微妙的法来回答。问到那种很顽劣、很粗的语言,他就以很优雅的方法来回答他。又是回答他的问题,又是教育他。

  大家听了之后,心开意解,那种粗劣的语言完全收摄下来,没有人敢再说很粗劣的话。了解这位儒童所说的道理,大家对很深的道理,能够很清楚的了解,所以大家向他顶礼,当成活佛一样,向他顶礼。

  后来,大家要将那个女孩送给他,将五百两金送他,他全部都婉拒掉,他的心保持着那分清净。这个女孩是很美,五百两金也很多,但是,他还是不动摇他的心。向前再精进,到其他的地方去游学。一路走过来,就是清净的直心,接收到了很多见闻,增长知识。

  佛陀说,以前那位儒童,虽然走过很多国家,有很多的欲来利诱他,但是他都一一将他所得的法、所见解的法与大家分享。再回到本国时,还是保持着那么清净,心无污染、身心无污染。这样叫做修梵行,这叫做梵行,这也叫做『身心明利』,身与心都是很明朗,利益人群。

  平时所受的教育就是正法,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佛陀说,他过去所修行的就是那么直心,直心做为他的道场,调直了他的心,绝对不受周围的环境所诱惑,智慧是这样不断地累积来的,所以叫做『智慧甚微妙』。

  各位,我们要用心。学法、听法,不是随着经文这样一直下去。我们对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有很深,难思、难议,要解释也是很困难,但是我们要用心去思考。用这么浅显的举例,说明如何能保护我们的身心清净,才能智慧深入微妙的道法。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