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F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F
本次主题:学佛应该注重研读原典。
1030经~1032经重点是佛陀及阿难、舍利弗探望病中的给孤独长者,并为之说种种法。
大凡对佛经稍有了解者,都对给孤独长者其人其事都能略知一二。在阿含系列诸经中,对给孤独长者的事迹广有叙述,长者一生侍佛有加,且行善不辍,深得僧俗二众的由衷尊崇。然而人生无常,生老病死乃为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给孤独长者又何尝例外呢?在佛陀看来,生病甚至命终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罹病或临命终时,却丧失了基本的信念。故而佛弟子们经常以“临终关怀”(或临终助念)来帮助病人保持正念,不使他们意念散乱,从而免堕于凡道轮回。我们在前面诸经中,曾经见到佛陀为病重的比丘演说诸法,解疑释惑,从而使自己常住于正念正智。而对于居家人士的给孤独长者,似乎当以崇信三宝为说法的根本系念。因此佛陀在1030经中,对长者演说四不坏净法(或四不坏信)。佛告长者:“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而长者一生崇信三宝,对三宝及戒可谓无有缺失,故而长者白佛言:“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陀于是为长者记说阿那含果(三果,不还位)。即居士若成就四不坏净,命终之后可得三果阿那含。根据我个人粗浅理解,原始经典中对出家与居家所证的果位还是有所区别的。佛陀对修学很有成就的比丘,如诸大上座弟子,佛陀一般都会记说他们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对于居家人士的修习果位,虽有种种优劣差别,然最高果位,似乎只记说阿那含三果。为什么没有记说居士可以直证阿罗汉果位呢?这或许与居家人士有种种牵累有些关联。当然,对于那些舍俗弃家、入林中静修者,则完全有成就辟支佛果位的可能性。
1031经是阿难去探望病中的给孤独长者。阿难对尊者说:“勿恐怖!若愚痴无闻凡夫不信于佛,不信法、僧,圣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终及后世苦。汝今不信已断、已知,于佛净信具足,于法、僧净信具足,圣戒成就。”与前经相似,长者对自己表现得很有信心:“我今何所恐怖?我始于王舍城寒林中丘冢见世尊,即得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自从是来,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而在1032经中,舍利弗尊者闻长者患病,便与阿难尊者一起,前往瞻视。舍利弗语长者:“当如是学: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贪欲识;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贪欲识。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贪欲识;不著声、香、味、触、法,不依法界生贪欲识。不著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贪欲识;不著于水、火、风、空、识界,不依识界生贪欲识。不著色阴,不依色阴生贪欲识;不著受、想、行、识阴,不依识阴生贪欲识。”在这里,舍利弗谈到了十二处、五阴、六大等法。如果贪著于它们,则会生起种种欲念之想识。舍利弗此说目的,无非就是劝勉长者不要为疾病所困累,而应专注于无所著之中。
长者闻后“悲叹流泪”。阿难状后有些疑惑,问“汝今怯劣耶?”——您是不是害怕了?然而这是对长者的极大误解,于是长者回答:“不怯劣也。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长者实际上为舍利弗的说法大为感动,于是“悲叹流泪”。长者继而说:“有居家白衣,有胜信、胜念、胜乐,不闻深法,而生退没。善哉!尊者舍利弗!当为居家白衣说深妙法,以哀愍故!”对于居家信士而言,由于没有正信的法现演说正法,使得很多根机很不错的居士退失信心,从而信修邪法,误入歧途,这实在是可悲可叹之事。对于学佛者,无论是出家居家,我主张要从原典入手,逐字逐句地领会并吃透佛陀的说法本怀。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看比较累,没有那些专题讲座来得生动活泼和通俗易懂。然而对于欲入甚深妙法者,研读原典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之一。(8.24)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