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赞叹受少有身,况复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粪屎,少亦臭秽,何况于多?”这里的“受少有身”,指的是受到轮回的次数比较少。佛陀作为人天之师,对于众生是充满了期待,他总是盼望着众生此生便可以把生死问题彻底地解决掉,而不希望众生生生世世在生死的长河中流转。所以说佛陀对于众生,就好像慈母时刻牵挂着远游的儿子一般。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在成就阿罗汉之前,须经历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三个阶段。初果为初入圣人之流,需要再往来于三界七次;二果斯陀含为一来,意指还要到天界去做一回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从此以后就不需要再来世间了;三果用是不还果,也就是不再生于欲界,在命终之后可以彻悟到寂静涅槃而证得四果。有时候我们将罗汉四果细分为四双八辈,除了第四果阿罗汉以外,其余皆要不同程序地受到轮回的影响,而这些并不真正得到佛陀的赞叹。故而佛陀在经中才说“我不赞叹受少有身”,无论是“一来”还是“不来”,自然都没有此生径直彻证圣果来得直接。

  佛陀对我们说,有生必有死,只要有这个“受身”的存在,就必然有苦恼的丝缠。在圣谛中第一谛便是“苦谛”——这决不是对现实的消极与悲观的态度,而是看穿了世间的本质所在。有时,佛教纵然教导世人要愉快乐观地生活,但并不是说明世间是快乐的;相反,佛陀对弟子们的反复教诫是世间根本为苦,快乐是极少且极为短暂的。佛法总是圆融方便的,便作为众生,只要有色身的存在,就总是会麻烦不断;同理,即便是有“受少有身”,也犹如少粪便一便恶臭难闻。所以佛陀对弟子们说:“如是诸有,少亦不叹,用至刹那,况复于多?”哪怕是刚生下来便死去的婴儿,也不值得去怜惜,因其虽是来世间“刹那”时光,但还是受到了“有身”的染污,对于这样的少许染污,佛陀也是丝毫不加赞叹的。“所以者何?有者,苦故”,一旦与“有”沾上了边,就等于与诸苦产生了诸多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无常为苦,受有亦为苦。四圣谛中的“苦谛”,既可以视其为我们的人生观,也可以视作是世界观,还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价值观。所以作为佛弟子来说,将“苦”作为人生的指导思想来对待,是十分重要的。具备“苦”的观念,就不会对世间诸相产生贪执与留恋,从而为今后的解脱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解决“苦”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断除诸有,莫增长有”,也就是达到“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涅槃不动境地。(3.5.)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