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L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L
1258经:本经以鼓为譬,教导弟子当不断修习。
佛陀在本经开始即作了一个譬喻:
“过去世时,有一个名陀舍罗诃,彼陀舍罗诃有鼓名阿能诃,好声、美声、深声,彻四十里。彼鼓既久,处处裂坏。尔时,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缠缚;虽复缠缚,鼓犹无复高声、美声、深声。彼于后时,转复朽坏,皮大剥落,唯有聚木。”
这个故事的寓意我想大家都能看得明白:纵为名鼓,一旦到了它的使用年限,再好的鼓,哪怕经过鼓士的精心修复,仍无法避免最终沦为一堆朽木的命运。那么佛陀作这个譬喻有何用意呢?“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契经)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彼则顿受、周备受,闻其所说,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天资聪慧,记忆力也相当好,甚至小时候便有“神童”的美誉。但是虽有“神童”的名号,并不能说明成人之后就一定比常人高明多少。佛教里讲“所知障”,通俗地讲,就是对世法产生种种偏执与各种错误的认识,从而障碍了正信与菩提心的生起。当然,学习了某一类知识(比如说世间的某种知识),时间久了,便会产生一种自拔心态,觉得佛法所讲的与世理不合,甚至不屑一顾,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所知障”,又可称作“邪见”,大凡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会陷入其中。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作为佛弟子,无论天资如何,都要认真去修身、修戒、修心与修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会虚心去深入经藏,对于佛法的精义也会慢慢地摄意受持,并能全部地领会并化为己有,最终遵崇修习,从而获得真正的饶益,获得最后的出离。
相反,那些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甚至目空一切的人,却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得很多,对于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对于佛经也持轻蔑的态度;因为心怀我慢,所以对佛法义理也不会纳受并受持,所以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得到真正的出离与饶益。坦率地说,这样的人其实在教内也是有的,他们对佛经很不喜欢,相反,对那些所谓的“世间众杂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却能做到“专心顶受”。这样的人,最终将是一无所获,就好像一只年代久远的破鼓,被人随手丢弃于墙角,谁也懒得去理会它了。
从本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得:面对佛法经典,我们一定要虚心求教,决不可贡高我慢。同时,若止于文字知解而缺乏精勤实修,同样也不会获得真正的饶益。(3.2.)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