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爱情虚假的愉悦——慧剑斩情执
(婚外恋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象发生的一场错误的爱情。)
金末元初著名诗人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原来,他在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亦,其一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余(元好问)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并做《雁丘词》。大雁都为情而死,人类更是感情动物啊,爱情被美化为艺术永恒的主题。那么,爱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其实佛陀早已告诉我们,《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1、爱情的生理科学分析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的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为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性爱或结婚。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催产素和垂体后叶荷尔蒙,催产素不只是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甚至在母亲喂乳时也会分泌出来。而且研究发现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更有趣的就是羟色胺,会让一个人看不清楚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那些荷尔蒙维持高浓度的时间是两年左右,最长也是三四年。
一位美国医疗心理学家这样描述人在恋爱时脑中电化学活动的过程:在柔和的烛光里,男子望着女子(按:无始劫以来的贪欲习气和非理作意),丘脑下部的神经活动受到突然激发(业力本能?心身互动?),神奇的爱情物质(多巴胺等)大量产生,并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引起飘飘欲仙的感觉;女性也一样,脑细胞发生同样的电化学活动过程,于是两颗心激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
当然,这样的词句比起文学家的描写不知枯燥到何种程度,但它却更真实,更接近于爱情的本质。
原来,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称之为“爱之图”。这张图最早由父母勾画,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年龄越大,图像越具体,由于某种契机而第一次目光相触时,眼睛就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形、眼神、发色、发型、风度以及服饰等信息,以每小时400多千米的速度,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对方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越是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按:贪欲习气和非理作意在发生作用),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兴奋物质(这是人类的一种业力,一种本能,本来如此吧?),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即强烈的爱的感觉)。
研究表明,“爱之图”的细致与独特是其他人难以理解的。
当然,生活中的配偶与“爱之图”并非完全一样,但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恋爱过程,有人形象地喻之为“苦旅”,确是如此。
学诚法师说:“男女之情产生于无始以来的贪欲和业力。人的心和身是互相影响的,但心为主要。 ”(编者按:多巴胺等的产生是贪欲妄想的需要,一切唯心造,是贪欲妄想制造出来的,是我们情执越染越深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加深这种情执,也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条件反射。如同父子关系,没有父亲则不会有儿子,没有儿子,父亲就会没有很多的快乐。)
2、看破爱情的本质,不过如此
爱情的无常
看了电影《梅兰芳》,世人感叹梅兰芳和孟小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多么令人艳羡的爱情啊。然而也只能维持几年而已。孟小冬与梅兰芳那段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至今仍令人们扼腕叹息、唏嘘不已。而孟小冬在与梅兰芳分手后,坚决与他再无来往,可谓恩断义绝。孟甚至甩下一句,“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多年之后,孟小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只是一切都过去了”。爱情也是一种无常,缘尽则灭。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文人们总将情爱描述得十分地美好、浪漫,事实上,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所谓“永恒的爱情”完全是出于文人们浪漫的想像。究竟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强烈的喜爱与执著,而且这种喜爱是主观的。但因两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彼此的认知及情感必定会有所改变,如果两人改变的方向不同,那么这段爱情就会变质与褪色。原本爱情就是变化无常,所以如果执著愈深,痛苦就愈。 包括我们所憧憬的爱情、心仪之人,也不是永恒的,亦是不断的在变化,有缘起之时,就终有缘灭之时。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认清自杀的真相》一书说:爱情既然是一个心态的反应,完全是‘淫色’的变相,那么,不必再在爱情上胡思乱想,自取烦恼了。万一情不自禁,偶然堕入爱网,切不要以为那位女生(男生)待我是真心的,专一的,这种观念,就是情死和失恋死的种子。要知道爱情的根本是‘淫色’,‘淫色’既是任何男女间可以发生,所以爱情,也是任何男女间都可以发生。他既会爱我,也会爱别人。因为流动变化,是淫色的本性,也就是爱情的本性。不要说你的才貌富贵,不是世上第一。就说是世上第一,时间久了,也会生厌。所以‘真心’二字,不过嘴上说说,其实是绝对没有的(即使心理上一时认为很真实,也禁不住时间考验)。明白了这个道理,爱去爱来,自然不至于为爱而悲、为爱而喜,为爱发生意外的事端。话已这样说,可见这种苟且的事,终归堕落,万万行不得。见地超脱的人,知道爱情不是绝对的,人心变化无常,所以不会被任何人惑乱。人看到他,潇洒如仙,光洁如镜,这种人,才称得第一流人物么?
作为爱情的主动者而言:就是爱自己
一位居士对爱情有着这样深刻的领悟----原来,我们自认为恋爱了,爱上了外面的某个人,其实我们并非真的爱上了外面的某一个人,其实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爱的是自己心灵中的一个影子,一个理想的影子,幻想的影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理想和追求,把这些喜好、理想和追求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幻想的影子,一旦碰到一个条件与这个幻影相似的人,就不由自主把这个幻影套在这个人的身上,认为这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爱人!拼死拼活的去爱这个人,追求这个人。其实我们爱的是自己心灵中的幻影,这就是为什么爱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变化的考验的理由所在。因为我们心中的那个理想的幻影在不断地变,随着时间、年龄、阅历、文化、修养、条件、环境、习惯在不断地改变。我明白了,我心中的那个爱情,不过是这样一个误会,而所有的爱情都是这样的一个误会。
从另一角度看,众生无始劫轮回以来,贪爱坚固,碰到一个心仪的异性,其相貌、性格、气质、修养、精神、心灵等打动了自己,就想占有,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实质上众生爱的对象究竟来说是爱自己!为什么有人会为情人牺牲呢?因为他本人极其多情,爱情人实质上是爱上了“爱情“的感觉,这迷人的感觉让你失去了理智,这感觉极大地满足了你的贪欲,你自己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这感觉和舌头品尝美味的乐受没什么区别,所以说爱的究竟还是你自己!这乐受,是因非理作意和贪欲习气而产生的,是虚假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人一辈子就是自己骗自己玩。真正的爱,是无缘大爱,同体大悲,是没有自己的奉献!执着于自己,所以众生灵魂深处究竟来说是孤独的。看透爱情就是贪欲,就是爱自己,这真相确实让人失望啊!
你心中爱的这个人,绝对和现实中的那个人有差距,被美化了,被处理过了,成为渴望追求完美的代号和载体。实际上你总有一天会发现:她没有你想象中的那般美丽!她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她还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麻烦,而且她还在一天天地变老!现实中的她只是一个外缘,投射到你的大脑中,成为你所需要的形象。其实是你的妄想制造的完美,愉悦也是你自己大脑制造出来的,是你的需要,你的喜欢,一切都是从你出发的,满足你的要求,使你自己快乐,没有你就没有她,我执是根本,所以你爱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作为爱情的被动者而言:---我执被极大满足(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
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随时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的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按:我执被极大的满足,其中蕴含着:被肯定感、征服感、成就感、价值感、胜利感、陶醉感,因此非常愉悦,难以抵挡。但是,这种邪淫激情的燃烧,一定会猛烈消耗寿命、官位、富贵等珍贵的福报,因此只有坚决远离,才能保全……)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爱情就是众生的一种迷惑颠倒。由于恋爱者所执取的对境是自己能取心识中的爱染相,所以,所谓的“爱情”就是恋爱者本人的一种强烈的我执与我爱,它是恋爱者,或恋爱双方对对方我执最大限度满足的表现。简单说,恋爱者执著所爱的是他自己,是对自己的满足。这种一个个体对另一个异性个体的精神依恋和肉体贪著,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无明,爱情本身是贪嗔痴的产物,是生死轮回的因、轮回的果。正是有了“爱”这种业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从此才有了“生”,有了死,轮回流转的种子就这样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生生世世不断染污而深深种埋下了,并难以清净。由于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对境本来皆空,因此,爱情是虚幻的。它是一种有为法,必定要受到无常法则的支配,因缘聚则有,因缘散则无,执著就是痛苦的根源。美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不过是业障凡夫自己妄想心识制造的幻影罢了,其本性皆空,终不可得,世上根本没有永恒的爱情。
情的产生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故有执著,因执取而想占有,因拥有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如己所愿,故疑心起、妒心起、嗔心起、无明起,故开始争执、吵闹、互不信任、彼此伤害、粗暴动手、甚至要摧毁对方、更可怕的是想同归于尽。
爱情的运动规律:
男人的情感是抛物线状,来的快,突突的直线上升,到达了顶点之后,开始消退。女人的感情是直线状,慢慢的上升,螺旋式的上升,时间越久感情越深。男女的不同造成了爱的悲剧,男人总是跟着感觉,爱的时候死去活来,烦的时候也是不胜其烦。女人付出了爱得到的有了差别,总要唠叨,总要完美,总要愤怒,矛盾变产生了。唠叨更让男人心烦,让男人想要逃避,想要躲开这一切。这时候爱情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无可奈何,重复着那老套的故事。
女人的悲哀在于以为爱情是天长地久的,以为爱了就是永远,以为爱了就是永恒。可是婚外的爱情没有家庭和亲情做基础是多么的脆弱。以为所爱非人,原来天下的男人都是这样的无情,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当自己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勇敢爱的时候却得到这个结果,真是悲哀,有的女人回归家庭,重新做个贤妻良母。有的女人不服输,以为这只是个案,头破血流地准备开拓第二春。
当一个人被情爱所困时,开始如春天,一切尽是美好的;接著就是夏天,常常争执不断;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最后则是冬天,结束这段感情。但此情还会继续延续,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众生于爱欲之河,生死轮回的主因。
3、爱情的智慧
爱之所以成为有害的贪爱,根子并不在“爱”而在“贪”——以妄认的自我和我所为中心的占有欲,亦即私欲。
爱情专家们一致强调:爱是付出,是让对方幸福,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讨爱情使自己更感欢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双方的幸福,乃爱情成熟的表现,超越自我中心立场的付出、奉献甚至为对方作出牺牲,是爱情发展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尚的爱情颇接近佛法所谓“法爱”的精神,若以佛法的般若智慧为导,可以作为转贪爱为菩提、即爱情婚姻而解脱之道。
星云大师《爱的真谛》说:
真正的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针对在家居士,对于爱情,佛法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教你认清一切事物的实相;当你真正体悟到一切事物属于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知道怎样看待一切事物了;这是佛法上所讲的“智慧”。因此佛教的修行没有要我们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而放下爱情的执著,也就是说以健康的态度分享爱情,不痴迷于爱情,当失去爱情或是爱的对象时,也能以健康的态度面对,不致失去理性,伤心得死去活来。一般人可能会说爱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健康的爱情;以健康的态度面对失去的爱情,不是很冷淡无情,不像爱情了吗?正因佛法教我们健康的爱情观,可避免盲目的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所以说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所以对这些色受想行识等身心的现象,要认识其因缘,不要执著,这也就是“智慧”;从心性上彻底明了之后,自然从根本上断绝情欲;否则光用压抑的作法,是很痛苦很难消受的,而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大乘佛教的修行课程与目标是,心中有爱有情,但没有情执,而把爱与情扩大为大爱,也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人快乐,“悲”就是拔人痛苦;而且是不限对象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我与有情众生是一体的,不管有缘无缘,我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慈悲。
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