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制度的新走向——以广州大佛寺图书馆为例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21日
来源:佛教在线   作者:佛教在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制度的新走向——以广州大佛寺图书馆为例

温金玉

中国佛教发展至今日,所面对的社会大众、经济形式、文化环境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从信众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来看,过去曾有人说在佛寺感到信众队伍有三多,即老人多、妇女多、病残人多。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信仰者中已逐渐呈现信众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许多拥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青年知识分子或白领进入信仰者的行列。同时僧众中拥有佛学院、或高校学历的法师也在逐年增加,甚至有部分从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法师也陆续返回国内。站在中国佛教的视角观照,可以说,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对传统寺院文化的冲击已是别无选择。面对这一新局面,可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根本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应如何因应形势,转变观念,打破思维定式,随顺现代社会文化,适应信众根机,在接引弘化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寺院文化制度建设上敢于直面挑战。鉴于这一新的因缘时节,许多寺院与佛教团体积极探索如何既能随缘而化,又要做到不为境所转,坚持佛教的主体性、神圣性、超越性,在护法安僧、化世导俗方面逐渐开拓出很多成功的途径,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广州大佛寺图书馆的创立就是值得讨论的一例。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917—971)年间,历尽千年沧桑,至今而一脉尚存,位列广州“五大丛林”之一。2000年9月,广东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在大佛寺正式成立。图书馆占地664平方米,分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资料室、藏经室、视听室、流通处六个部门。阅览室收藏了各种佛教经、律、论及其注解、疏记,佛教教理、史地、哲学、文学、美术、儿童读物,以及各种研究佛教的著作、丛书、期刊和画册等6万余册。电子阅览室有6台电脑,方便读者查询网上信息、下载资料。藏经室藏有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洪武藏等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数部。视听室是一个多功能的修学场所,具备了视听、念佛、坐禅三种功能,收藏有大量的佛教音像制品,方便读者播放听闻。

针对信众不同层次的要求,图书馆分设“青年佛法修学班”、“青年佛学提高班”、“青年静坐班”;设立“儿童经典诵读班”,注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三字经》、《唐诗选读》、《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为老年居士设立“老人佛学共修班”;为一些社会青年与知识分子开设“英文佛学班”。结合现代人修学习惯,以音声事佛,成立了“海螺梵乐艺术团”。依托图书馆还成立了“佛教福利慈善部”,节假日为读者开办义诊,募集钱物助困扶危等。此外,通过各种渠道,礼请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大德法师来馆内作佛学讲座。目前,图书馆还办起自己的网站,读者可在网上查询馆内有关藏书及最新活动资料。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丰富了信众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树立正知正见。

图书馆的成立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州市宗教部门为图书馆落实房产,省立中山图书馆将此馆列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佛教分馆”,200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大佛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据馆内人员介绍,具有千年历史的大佛古寺,具有弘扬佛法的优良传统。早在1921年,寺内就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嘉许,亲笔书赠“阐扬三密”题词。如今佛教图书馆的成立也算是薪火相传吧!

询问图书馆设立缘起时,一位法师介绍说,主要是从佛法推广中感到, 寺院光凭传统的方式开展弘法活动已是远远不够, 新时代、新对象应该有新的弘法方式, 必须求“新”求“变”。大道有岸,佛法无边;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图书馆的设立就是为广大佛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清净、优雅的修学环境。已故云峰长老曾为图书馆题词“阅经书念法典常使本性祥安,观佛图想慈容深感身心自在。”参访大佛寺时,适值住持耀智法师赴港弘法,未得谋面。在此衷心祝愿大佛寺图书馆成为广州这个繁华都市里的一方净土,成为工作生活日趋紧张的现代人心灵休憩的绿地家园。(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

人民日报评论员: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苏州西园寺增设对游客开放的期刊架 提供阅读方便

·戒幢佛学进修班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今年2月开学(图)

· 文殊院青年佛学会举行“学佛礼仪常识”讲座(图)

·闽院召开寒假会议 教学计划增设"佛三"与"禅七"

·扬州大学开设四年制宗教学佛教史学自学考试本科专业



编辑:乐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