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佛教基础>> 佛门礼仪>>正文内容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0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问题解答: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0

  问:修十善业果报?

  一、不杀生得健康长寿。

  二、不偷盗则无饥荒、暴风、冰雹、虫蝗等灾难。

  三、不邪淫则美声流传,无诽闻。

  四、不妄语得口常香洁。

  五、不两舌得眷属和顺,无闪电霜雹。

  六、不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甘美。

  七、不绮语得园林茂盛无刺。

  八、不贪得仓库果实充满。

  九、不瞋得身相圆满。

  十、不邪见得果实香美。

  问:造十不善业果报?

  一、杀生者短命多病。

  二、偷盗得霜雹、蝗、水、旱灾和饥荒。

  三、邪淫得多绯闻,配偶不贞良。

  四、妄语得体臭恶名,令人讨厌。

  五、两如得眷属不和,疾病缠身。

  六、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硬涩。

  七、绮语得林木多刺,园苑荒废。

  八、贪爱得仓库空虚。

  九、瞋恚得农作物,果实辛辣,人貌丑恶。

  十、愚痴得农作物,果实小而丑。

  问:种十善因得大智慧?

  一、亲近三宝,深信求法。

  二、信婆罗门。

  三、亲近师长,求解深表。

  四、尊重三宝。

  五、远离愚痴人。

  六、不谤师法。

  七、亲近深智人。

  八、传法利生,令不断灭。

  九、远离非法。

  十、称扬正见,离诸邪见。

  修十善业得生欲界天

  修十定善得生色界天

  修四空定得生无色界天

  问:造十恶业得愚钝报?

  一、不信三宝。

  二、不信婆罗门。

  三、不信师长。

  四、藏法不教别人。

  五、找师长缺点。

  六、远离正法。

  七、断灭善法。

  八、毁谤贤智人。

  九、学习非法。

  十、毁谤正见,称扬邪见。

  问:种十善因得大福报?

  一、不劫盗。

  二、劝入不劫盗。

  三、见劫盗不随喜。

  四、孝养父母。

  五、信崇圣贤。

  六、赞叹人名利。

  七、广行布施。

  八、不嫉妒人名利。

  九、不吝财宝,爱助孤贫。

  十、供养三宝。

  问:造十种恶业得孤贫报?

  一、常行劫盗。

  二、劝人劫盗。

  三、赞叹劫盗。

  四、随喜劫盗。

  五、毁谤父母。

  六、毁谤圣贤。

  七、阻碍入布施。

  八、嫉妒人名利。

  九、贪吝财务。

  十、轻毁圣贤,愿其常饥饿。

  问:忍辱偈 若欲为众生,作诸归依处;令生无畏心,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见者皆欢喜;怨家舍毒心,皆生亲友想。 一切诸如来,成就平等心;众生所归依,皆由行忍故。 是故诸佛子,欲求无上道;为物作依止,当坚固忍辱。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问:世尊告诸大众:「善男子!菩萨如是修行诸法已, 复有十三种观修行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何等十三?

  一者,忍行堪忍诸恼能证一切诸法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二者,忍行不见有我为他害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三者,忍行不见众生有怨亲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四者,忍行不见自、他身可捐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五者,忍行闻毁赞叹心常不动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六者,忍行能断烦恼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七者,忍行能断瞋恨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九者,忍行能离恶道生梵天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者,忍行能过一切损害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一者,忍行能得尽智无生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恶魔诸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三者,忍行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三种观修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佛言:「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诸过失?

  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 在在所生相貌丑陋。净意!当知:由忿恚因,感丑陋果。 ⋯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过失。 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 在在所生相貌端正。净意!当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问:善男子!菩萨二种?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遶故。||《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

  问:菩萨修忍辱之相?

  一、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

  二、乐修法行,勤于精进;

  三、读诵、书写如来正典;

  四、供养师长、有德之人;

  五、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

  六、见苦恼者能令远离;

  七、常乐出家,乃至尽寿;

  八、持戒精进,摄持六根;

  九、不令得起烦恼因缘,宁舍身命终不毁戒;

  十、若他有事,乐为营理;

  十一、常有惭愧,乐赞忍德;

  十二、为调众生,堪忍众苦;

  十三、于怨尚能忍于恶事,况复亲所;

  十四、能忍二瞋:一、众生瞋,二、非众生瞋;

  十五、舍己乐具,令众得乐;

  十六、不念多恶,不忘少善;

  十七、远离两舌,前后默然;

  十八、不说彼短,说烦恼过,令众得离;

  十九、他所不喜,不为说之;

  二十、净身、口、意,了诸罪业。

  若客烦恼因缘作罪,作已惭愧,心生悔恨。

  问: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

  一者、恶来不报;

  二者、观无常想;

  三者、修于慈悲;

  四者、心不放逸;

  五者、断除瞋恚。

  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问:云何曰:复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称「提」。

  一、此事通达因果。此忍能令自身不为瞋恚过失所染, 即是于自平和既不忿恨,不生他苦,即是于他平和。

  二、如经言:「若行忍者,则有五德:一、无恨;二、无诃; 三、众人所爱;四、有好名闻;五、生善道。」 即此五德名平和事。由具此义故,称羼提。||《摄大乘论释》

  问:云何曰:能灭除瞋恚及忿恨心,故名「羼」。 释曰:因时由观五义故,灭除瞋恚及瞋恚所生忿恨心。五义者: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由此五观故,能灭瞋恚。瞋恚既灭故,能除忿恨。

  问:忍辱四相者,谓:

  一、诸菩萨修行忍辱能断不忍,忍所对治。

  二、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

  三、由此忍辱济拔自他大怖畏事饶益自他。

  四、由是因缘能令菩萨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离隔,无多忧苦, 于现法中临命终时心无忧悔,身坏已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 是名第四。是名忍辱威力四相。||《瑜伽师地论》

  问:云何名菩萨清净戒?

  一、菩萨之人持净戒者,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无色界是清净戒。

  二、舍离欲尘、除瞋恚痴、灭无明障是清净戒;

  三、离断常二边、不逆因缘是清净戒;

  四、不着色、受、想、行、识假名之相是清净戒;

  五、不系于因、不起诸见、不住疑悔是清净戒;

  六、不住贪、瞋、痴三不善根是清净戒;

  七、不住我慢、憍慢、增上慢、慢慢、大慢,柔和善顺,是清净戒;

  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是清净戒;

  九、不染世谛、虚妄假名,顺于真谛,是清净戒;

  十、不恼不热寂灭,离相是清净戒。

  十一、乃至不惜身命、观无常想、生于厌离、 勤行善根、勇猛精进是清净戒。

  ◎菩萨摩诃萨修行持戒不见净心,以离想故,是则具足尸罗波罗蜜。||《发菩提心经论》

  问:菩萨修戒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以不共故,名善持戒。 善持戒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

  一、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安乐故;

  二、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厄难故;

  三、持喜心戒,劝乐修善,不懈怠故;

  四、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恚故;

  五、持惠施戒,教化调伏诸众生故;

  六、持忍辱戒,心常柔软,无恚痴故;

  七、持精进戒,善业日增,不退还故;

  八、持禅定戒,离欲不善,长禅支故;

  九、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

  十、持亲近善知识戒,助成菩提无上道故;

  十一、持远离恶知识戒,舍离三恶、八难处故。

  问:佛身相好因缘二

  1.三十二相,虽复各各说其因缘。真因缘者,持戒精进。何以故?若不持戒能修精进,尚不得人身,况得三十二相,无见顶及肉髻相等无差别。

  2.虽无量相众生不同,有上、中、下不可思议,是故佛说三十二相。

  3.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有功德,增至千万亿倍,乃成如来深远雷音,其声闻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微尘等诸佛世界。为众生故行大慈悲,知恩、报恩,修集此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不可思议如是相好。

  4.一一相好,能利益无量百千万亿大地微尘等众生,令发菩提心,次第修集,具足得成三十二相好。具相好已,悉令住趣菩提树下,降魔成佛,转正*轮,利益众生,渡渴爱海,到大智岸,成就利益一切众生。(节录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5.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6.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复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

  7.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8.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9.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

  10.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理自《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问:佛身相好因缘一佛说三十二相福德因缘

  1.佛言:如来久于无量阿僧祇劫,至心修持净戒故,得足下平,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以是因缘得足下轮相。

  2.于诸众生不生害心,无劫盗想,若见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远出奉迎,安施床座,恭敬礼拜,破除憍慢。以是因缘得纤长指。

  3.具上三行得足跟佣满,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因缘得指网缦。

  4.以好酥油摩洗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

  5.修集善法,不知厌足。以是因缘得佣膊肠。

  6.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以是因缘得踝骨不现相。

  7.三业清净,瞻病施药,破除憍慢,饮食知足。以是因缘得平立,手摩膝相。

  8.见分离者,善言和合,自修惭愧亦教人修。以是因缘得马藏相。

  9.自净三业,亦教人净,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以是因缘得身圆相。

  10.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以是因缘得身毛上靡相。

  11.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砖石、荆棘、不净。以是因缘得一一毛右旋相。

  12.若以饮食璎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

  13.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即此业缘得身细软,尘垢不着,常施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得七处满相。

  14.自破憍慢,调柔其性,随众生心,如法而行,为除不善,教以善法。以是因缘得上身如师子相,得肩圆相,缺骨平满相。

  15.修欲界慈。以是因缘得白齿相。

  16.以何业缘得纤指相?即此业缘得身佣相,远离两舌,和合鬪诤,以是因缘得四十齿相,齿密不踈相,齿齐平相。

  17.见有求者,欢喜迎送。以是因缘得方颊车相。

  18.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以是因缘得上味相。

  19.常施众生无上法味,见有忘者,施其忆念,自持五戒,转以教人,修集悲心,能大法施。以是因缘得肉髻相。

  20.佛之广长舌相,乃实语,法喜语,法软语,非时不语。以是因缘得梵音声相。

  21.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

  22.见有德者,称实赞叹。以是因缘得白毫相。

  23.复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以是因缘得足下平相。

  24.若至心作,以是因缘得千辐轮相、第二、第三指网缦相七处满相,细软、肩圆、缺满、身直,广长舌相。

  25.若常作者,以是因缘得长指相、平住、摩膝、常光一寻相、齿密不踈相。

  26.若净作者,以是因缘获得余相。

  27.复次若于众生生淳善心,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肤体细滑,尘垢不着,次第修集时节修集,以是因缘,得第二、第三、第四相,喜修善法,心无悔退,以是因缘得金色身,常光齿白,眉间毫相。

  28.若闻赞叹不生憍慢,覆藏善法,不令人知,以是因缘得马藏相。

  29.所修善法回向菩提,以是因缘得一一孔一毛相、身毛上靡、口四十齿、最上味相。

  30.勤精进故,以是因缘得方颊车上身,如师子相。

  31.至心爱念一切众生,如视一子,以是因缘得齿齐平,绀青目(如)牛王眼相。

  32.修集善法不知厌足,以是因缘获得余相。

  问: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

  一、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

  二、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

  三、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

  四、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

  五、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

  六、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为智波罗蜜。

  2.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佛言:「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

  3.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4.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

  5.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

  一、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

  三、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6.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

  7.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

  8.菩萨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

  问:如来说六波罗蜜之顺序

  一、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檀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

  二、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波罗蜜;

  三、施时能忍舍离之心,是故次说忍波罗蜜;

  四、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

  五、施时心一,无有乱相,是故次说定波罗蜜;

  六、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

  问:驳四波罗蜜之说

  一、或有说言离戒无忍,离智无定,是故说有四波罗蜜。

  二、若能忍恶不还报者,即名为戒。若修禅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

  三、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

  四、离戒无进,离进无戒;是故戒即精进,精进即戒。

  五、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即精进,精进即施。

  六、故知无有六波罗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进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与果不得为一,是故应有六波罗蜜。

  问: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

  三、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

  四、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问: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

  三、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问: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

  三、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教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问: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既修忍已能离瞋恶,是名离对。

  三、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问: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

  二、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

  三、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问: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

  二、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悋之恶,是名离对。

  三、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问:如何具足供养般若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

  二、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

  三、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

  四、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

  五、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

  六、常乐寂静,出家修道。

  七、能以世事用教众生。

  八、见学胜已,不生妒心。

  九、自胜他人,不生憍慢。

  十、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问:如何具足供养禅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

  二、不乐贪欲、瞋恚、愚痴; 三、先语软语;

  四、常乐出家,教化众生;

  五、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

  六、见怨修慈,乐说定报;

  七、心若逸乱,生怖愧悔;

  八、见邪定者,为说罪过;

  九、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问:如何具足供养进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

  二、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

  三、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

  四、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

  五、赞叹精进所得果报。

  六、如法得财,用皆以理。

  七、见邪进者,为说恶果。

  八、善教众生,令修精进。

  九、所作未竟,不中休息。

  十、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问:如何具足供养忍波罗蜜相?

  一、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

  二、若来悔谢,实时受之。

  三、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四、赞叹忍果,呵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五、修施、忍时,先及怨家。

  六、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

  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问:如何具足供养戒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

  二、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三、信是罪业,得恶果报。

  四、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五、于小罪中生极重想。

  六、设其作已,恐怖忧悔。七、终不打骂、瞋恼众生。

  八、先意语言,言辄柔软。九、见众生已,生爱念心。

  十、知恩报恩,心不悭悋。

  十一、不诳众生,如法求财。

  十二、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

  十三、见穷苦者,身代受之。

  十四、常修慈心,怜愍一切。

  十五、见作恶者,能为遮护。

  十六、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

  十七、身不自由,令他自在。

  十八、常修远离瞋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

  十九、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问: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一?

  1.如何具足供养施波罗蜜相?

  一、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

  二、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

  三、净施,不择持戒、毁戒;

  四、赞叹布施;

  五、见行施者,欢喜、不妒;

  六、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

  七、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

  八、见恐怖者,能为救护;

  九、处饥馑世,乐施饮食;

  十、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

  十一、能赞三宝所有功德;

  十二、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

  十三、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

  十四、虽复巨富,心不放逸;

  十五、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问:修行导向大乘之法?

  一、修持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是为了成就利他。因此,只为了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是必要的。

  二、当为了他人而修行,你就能免于自私自利,且自己的利益会自动地达成。若你不能抱持无缘大悲来修持的话,你所从事的一切善根都将白费。

  三、有所念的善根不能倍增,所以会穷尽。若是蕴含了离念回向的善行,其善根是无尽的,且是无上正觉的主因。

  四、离念意指没有对「我」的感知,没有对「他人」的感知,亦无对善根的感知。将你的概念全盘地消融于空性之中。

  贰、结交三种友伴,会让你不受魔障的侵扰。有三点必须注意:

  一、生起对和睦、真实上师的虔诚心,一直观想他在你的顶上以便祈请和献供。

  二、结交和睦的法友,他们和你有着相同的三昧耶而修法;不汲汲营营于此生的目的或物质所得,而坚决地为了来生而追求善行。

  三、遵守和睦的、不颠倒口诀,并配合成就上师的实际运用,透过生、圆次第的甚深法教将之付诸实修。

  ◎若你不离这三者,就不会被魔障所害。一般而言,若你以自心为证,努力修行,必不会被三宝所轻忽,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优越的。请牢记于心!

  问:密咒乘的果乘为何?可否在修道上躐等?

  A10:依人们的智慧与禅定能力之故而成道有别。

  1.密咒乘的果乘就是让你在此生免除轮回的病症,并证得超越转生的三摩地果位,能任运地成就三身。

  2.为了要证得法身,聪慧之人被教导要修习法身之道,熟习之,并以如是为道。

  3.为了要臻至无上智慧之地与证得大乐身,贪爱之人被教导要修习大乐之道,熟习之,并以大乐为道。

  4.为了要臻至大圆胜会之地与证得色身,瞋心之人被教导要修习解脱道,熟习之。具相之人被教导要以本尊为道。

  问:修行如何自律,以便让法入心?

  A9:修行之始,应自律己身,若懒散、怠惰与自命不凡,将无法成功。所以:

  1.基于最深切的理由,你应保持七支座的禅坐姿势。

  2.不要在白天睡觉,会招致许多过患,无论如何不要这么做。

  3.不要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吐痰,因为那会妨碍咒语的力量。

  4.在所有分心之中,最严重的是无用的闲聊。必然地,无关的空谈是禅修的致命伤。

  5.能够禁语是最佳的闭关;禁语能让你不被干扰,即便身处在市集中。如不能长时间禁语,至少应在禅修时间结束前,都能保持禁语以自律其心。

  6.若你至心将自己托付给三宝,并在这一生修行以成佛,你是绝无可能会被三宝所欺骗的。

  7.不管你追求什么,要努力免除死时的遗恨!自己多保重,并且要精进地发愿能利益他人!

  问:当修持佛法时,如何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A8:需牢记以下几点:

  1.若你缺乏福德资粮,就无法得遇具有口诀的上师;

  2.若你缺乏宿业修学的业缘,就无法了解法教;

  3.若你缺乏不共的信心与虔诚心,就会无法见到上师的善德;

  4.若你缺乏誓言、戒律与三昧耶,就会违越佛法修行的根本;

  5.若你没有口诀的指引,就会不知如何禅修;

  6.若你缺乏精进和毅力,就不能进入修持之门,且你的善德会歧入怠惰;

  7.若你的心不真诚地远离轮回的追求,将无法在佛法修行上臻至完满。

  8.若这些因缘俱足的话,在修行上就会成功。无上正觉的证悟端赖诸多因缘的和合,所以要精进!

  9.总之,为了舍弃应舍者,且成就应成就者,不要让你的身、语、意处在凡俗中,而应努力不懈,成果必定是优越的。

  问:诵念佛经的仪轨为何?

  A7:若你想读诵一切诸佛的佛语,观想霎时你的舌头化空,从空中显出吽字,并化现出单钴金刚杵,观想诵念声自金刚杵之杵内吽字所发出。你的无数化身遍满于十亿宇宙,每位化身的口中皆有金刚杵。观想诵念声被一切众生所听闻而从轮回中解脱。这即是诵念佛经的仪轨。

  问:本尊的修持为何重要?

  A6:修本尊法是必要的,原因有:

  1.藉此可以获得成就,你的障碍可以移除,你会获得能力、得到加持、并生起证悟。

  2.因所有功德皆来自本尊的修法,此若无本尊,你就会只是个凡夫。借着修本尊法,你可获得成就,所以本尊是必要的。

  3.修本尊所得的功德,是清净罪障和累积资粮。

  4.除非你在正见上已具信心,那即是本尊。不要认为本尊是某个色身,一旦你了悟法身的自性,即是成就了本尊。

  问:修行的因与果。

  A5:当如法修持佛法时(因),有些事是必然会召感的(果)。

  1.当你了悟本具的俱生智时,必然会证得正觉。

  2.当你了悟轮回的特征是持续的悲苦并转心出离时,必然会从轮回中解脱。

  3.当你对任何宗派都不抱持偏见时,必然会通达无量所学。

  4.当你了悟轮回的特征是持续的痛苦且避之唯恐不及时,必然会从轮回中解脱。

  5.当你尚未离于抓取和拘泥时,必然会落入轮回中。

  6.因为智能并不具任何实体,当你明白如何任运地清除五毒时,必然会免入地狱。

  问:如何供养上师?

  A4:在所有的经、续中都提到,当你历经无数劫的漂泊后终于获得此珍贵人身的此时,你应当:三轮体空地将身体、生命和伴侣,供养给指引你无上正觉之道的上师。

  问:如果没有从上师处领受灌顶,是否能得到成就?

  A3:灌顶对密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1.灌顶是密咒乘的入门,进入密咒乘却未接受灌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将一无所获且会毁掉你的心续。

  2.若没有侍奉上师和接受灌顶,即便你努力研学等等,也无法得到成果,且所有辛劳终究白费。

  问::何谓密皈依的实修

  A2:分以下几点叙述

  1.「见」,自然安住,应离于攀缘和远离偏颇与诸边。

  2.「修」,应离于任何执实和参照,不落任何言诠。即是勿将心外求,也不要把心往内缩,应安住在离于任何参照的自然境中。

  3.于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刻,皆不散乱地安住在无竭的禅境中。

  4.有成就或开心的觉受,或是空、乐、明的觉受,都是暂时的禅境,不应认为这些有何了不起。

  5.当心烦躁、昏沉或呆滞时,把这些禅境当成修学。不管任何事,诸如此类的,都不要认为是缺失。

  问:Q1:当进入密咒乘法教之门后,上师与导师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所追随的上师特质应当为何?

  A1:上师的特质如下:

  1.他应当已调伏其心;

  2.他应具有许多口诀;

  3.他应当学识渊博且具实修与禅修的经验;

  4.他应具稳定的心性且具转变他人之心的善巧方便;

  5.他应当才智绝顶且具悲心关怀他人;

  6.他应对佛法具有强烈信心和虔诚心。

  ◎若你追随这样的上师,就像觅得如意宝一般,你的一切所需和所愿皆会实现。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畏心。何等为十?

  一、灭一切障碍业,发无畏心;

  二、于佛灭后护持正法,发无畏心;

  三、降伏一切魔,发无畏心;

  四、不惜身命,发无畏心;

  五、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发无畏心;

  六、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七、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发无畏心;

  八、调伏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发无畏心;

  九、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十、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发无畏心。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止,菩萨依此行菩萨行。何等为十?

  一、依止供养一切诸佛,行菩萨行;

  二、依止调伏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三、依止亲近一切善友,行菩萨行;

  四、依止积集一切善根,行菩萨行;

  五、依止严净一切佛土,行菩萨行;

  六、依止不舍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七、依止深入一切波罗蜜,行菩萨行;

  八、依止满足一切菩萨愿,行菩萨行;

  九、依止无量菩提心,行菩萨行;

  十、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萨行。是为十。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

  一、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

  二、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

  三、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

  四、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

  五、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

  六、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

  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

  八、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

  九、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

  十、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普贤心。何等为十?

  一、发大慈心,救护一切众生故;

  二、发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苦故;

  三、发一切施心,悉舍所有故;

  四、发念一切智为首心,乐求一切佛法故;

  五、发功德庄严心,学一切菩萨行故;

  六、发如金刚心,一切处受生不忘失故;

  七、发如海心,一切白净法悉流入故;

  八、发如大山王心,一切恶言皆忍受故;

  九、发安隐心,施一切众生无怖畏故;

  十、发般若波罗蜜究竟心,巧观一切法无所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贤善巧智。

  问: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

  一、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自在;

  二、普照一切法自在;

  三、修一切善根行自在;

  四、广大智自在;

  五、无所依戒自在;

  六、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自在;

  七、精进不退转自在;

  八、智慧摧破一切众魔自在;

  九、随所乐欲令发菩提心自在;

  十、随所应化现成正觉自在。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自在。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