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喜作诗,且有文集传世。然《宋志》所载《僧光上人诗》非法师之别集,乃为一总集。《宋高僧传》又载:“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68] 故《僧光上人诗》应即为吴融、...《袁本郡斋读书志》卷4。《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67] 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68] 赞宁,《宋高僧传》卷30...
冯国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651524.html
-
反对大乘佛教,因此,指责他提倡日本佛教、反对大乘佛教的声浪,也就广泛地传提开来。 首先,台湾佛教界开始围剿提倡日本佛教的圆明法师(杨鸿飞),而实际上却传说圆明受到了印顺的指使(注68)。其次,发动...反对大乘,那不是恶 意,就是误会了!”
(注68)详见:《平凡的一生》;《妙云集(下编.10).华雨香云》, 页57-59。
(注69)引见:《道安法师遗集》?,台北:道安法师...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8.html
-
佛陀生于周庄王10年(687B.C.),周匡王 4年(609B.C.)入般涅槃;?据众圣点记计算,佛陀生当周灵王27年(545B.C.) ,周贞定王 2年(467B.C.)入般涅槃(注68)。 ...
阮忠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251619.html
-
“空”则是竖超的。[68]可是,如果有人因为邪见而妄计“空”就是“无”,那么他就落于“横待”的层面,而成为“空(无)”和“有”的对立,这时候就需要更高一层的竖超来对治它了,此即是第二重二谛所谓的“有”...68。 50. 如智顗《维摩经玄疏》卷三:“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名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谛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理(《大正藏》册38,页...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251679.html
-
观音殿与普光明殿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相对称的南北长近68米的二层建筑“会贤楼”和“指月楼”,与前后两殿围成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构成一个近二千平方米的广场,可于此作露天法事活动。广场用石板铺就,其间保存了数...
陈星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451685.html
-
实证必须以禅定及其他诸功德作为必要途径。”68 而宗门与台家的异同,钱伊庵在《宗范录》“第十章贯教”文中说:“天台家依法华经纯圆独妙,于法华经题开立名体宗用教五重玄义,而以经中实相为体,斯即宗门所悟之...-203。 65 董平,前引书,p206-207。 66 董平,前引书,p206-207。 67 董平,前引书,p203。 68 董平,前引书,p208。 69 释志磐《佛祖统纪》卷第十“...
赖建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4251734.html
-
山洞里去住,离开寺庙,据说天爱帝须给他们修了68个山洞,度过雨季。度过雨季之后,玛亨德派沙弥苏玛那回到印度,取来了佛陀的舍利,象骨舍利。取来以后建了一座塔,塔寺(Th[pqramaya]。这时候天爱帝须...
邓殿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5851751.html
-
,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页68)菩提道的最终目标是修上士道而成佛,下、中二士道中能与上士道贯通的义理部份同为上士道的前行。法尊法师据此...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0751764.html
-
,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成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齐?刘虬《无量寿经》序,大正52,68中~下)
支道琳“七住为道慧阴足,十...法,入正性离生,以三十四心顿证菩提,成为圣者佛陀。 [68] 大乘佛教,佛坐道场(尚未成佛),以最后一念的金刚之慧,一时断尽烦恼习气而成佛,即豁然大悟,具一切智。如大乘经说:“佛以一念慧,...
悟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451800.html
-
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68] 世尊提纲挈领地警诫:一切禅境只是短暂的运心功用,并非身证圣境,不认为那是出凡入圣才正确;如果理解为圣境,就会感招种种魔邪障难。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
宗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55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