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089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9、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0、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中说:“每日标点研习《南山律》约六七个小时”。[9]   校录的方法,他说:“若决定是讹字者,则即改正。若彼此文虽不同而义可通者,则标注上端以备参考焉”。[10]   2、圈点:时间,据弘一法师《圈点...] 见亦幻《弘一大师在白湖》。   [9] 菩提法师:《弘一大师之娑婆因缘》,刊载于《菩提树》1996年第3期。   [10] 弘一法师:《行事钞资持记后记》,见《南山三大部科文》附录,台湾西莲净苑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修习成就的,故人间佛教思想实为佛陀出世之本怀,应该宣扬赞叹。”他要求佛弟子要“共同努力,来实践人间佛教”,“本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作一个人间佛教的行者。”[9] 明真法师、净慧法师等人,则...2003年第1期。  [8]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2002年9月18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法音》2002年第10期。   [9]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净慧法师主编:《佛法在...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9]印顺在《摄大乘论讲记》中释为:“依他起相是什么?本论用三义来说明:它的因缘,是‘阿赖耶识为种子’。它的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就是它以乱识为自体的。它的别相,是由赖耶功能所现起以虚妄为自性的‘...。  [9] 《摄大乘论本》卷二,大正藏31/138。  [10]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三章第一节。  [11] 《摄大乘论本》卷二,大正藏31/140。  [12] 《摄大乘论本》卷二,大正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rdquo;9译完以后,道安进行过校对。因其《序》称:“遂佐对校,一月四日”10   道安的《序》对译文的要求,“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古》、...第382页。   8、参见高观如著《阿毘达摩毘婆沙论》,载于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   9、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10、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11、中华书局点校本...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唯识性。”[9]这样的组合极其繁琐,恐冗长而姑略之,在此仅就窥基在论说“四重二谛”时所贯穿的“真理”之相对性原则和真如“分立”说作些分析。  世俗谛,据窥基看应作“隐显谛”,隐是“隐覆空理”,显是“有相...玄奘的诗抄写,是否真的是玄奘三藏所写尚难确定。  [7]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48—150页。  [8] 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二谛义》,《大正藏》第45卷,第287页中。  [9]...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073524.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的达成,[8],其中“识”在这五蕴中乃是关键的,乃由于“识”的贪喜攀缘,而至于继续生死轮回。[9]  在初期佛典中,“识”经常被提起之处,存在于汉译阿含十二因缘的脉络下。在十二因缘第三支[10],即前...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T02, no. 99, p. 87, b2-29)  [7] 如《杂阿含经》卷9:“有眼识色可爱.可念.可乐.可著,比丘见已,知喜不...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制器皆可知,本体是泥,而不可知;形成器物之“转变”,只是言诠分别,唯有名称耳;实在仅如“泥”,太朴无形,超越一切言诠分别。”[9]商羯罗在对奥义书的解释中也说:“维在名言之中,转变方能升起且持存……。...Kena Up 1.4.   [5] Kau Up2.1.  [6] Kau Up 3.4~5.  [7] Brh Up 1·4·6  [8] Chand Up2.22.3~5.  [9] Chan Up...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9]  直接提到“非量”的,是《因明入正理论疏》。在《因明入正理论》中,并没有直接提到“非量”,而是提出了“似现量”与“似比量”。...所谓增上缘是。(8)果:“习因为果”,即由习因所引生的结果,所谓等流果是。(9)报:“报果为报”,即由善恶业所感得的报果,所谓异熟果是。(10)本末究竟:“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即是...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A Study on the Pedagogy of Buddha Shakya

    context with the parable of 'Triloka in Fire' (三界火宅喻) in Lotus Sutra. (9) Upadesa: The primary ...

    Bhikku Musang Pobhy

    |A|Study|on|the|Pedagogy|of|Buddha|Shakya|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55007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