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依“一心开二门”之思想架构

    所说现象与物自身之区分为主观之区分,特别解释所谓“主观的”区分,乃是“说实了,主观只是执与不执的主体所显的主观︰对执的主体而言为现象,对不执的主体而言为物自身。如是,主观义乃得极成。”(38) 此虽与...自身之区分是超越的区分。(41) ─────────38 《现象与物自身》,页17。39 《现象与物自身?序》,页5。40 《现象与物自身》,页7。41 同上引书,页8。 页356 ...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5.html
  • 六朝僧家吟咏佛理的诗作

    含和总八音,[36]吐纳流芳馨。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六度[37]启穷俗,八解[38]濯世缨。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  这首诗主要是在四月八日佛陀生日时赞叹佛陀的庄严威仪,诗中并以种种形容词,来...八音,谓如来所得之八种音声,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37] 六度是菩萨修行之道,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38] 八解,即八正道。其...

    罗文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6.html
  • 《中论》解脱思想在宗教学上的意义

    著密契(神秘)性格,密契经验是宗教生活的最精纯形式。”[注38]印顺法师则对宗教下过如下的定义: 宗,指一种非常识的特殊经验,由于这种经验是非一般 的,所以有的称之为神秘经验。教,是把...涅槃来说,“涅槃是超越凡情的,没有能所相,没有时空相,没有数量彼此差别相(近于某些神秘经验),是不能以心思语言来表示的。”[注40]───────────────────────────注38:...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7.html
  • 紫柏真可禅学思想之研究

    以为得心之后,再无一事矣。殊不知,道可顿悟,情须渐除,而鼻祖所传之心,道也。《楞伽》所谓转识成智之法,治情之具也。[注38] 真可认为,一个顿悟得道之人,并不代表当下已经转识成智、证得无余涅槃。因为... 真可将三般若与三因佛性相配,以文字般若配缘因佛性。[注40]他认为文───────────────────────────注38:《全集》卷2,〈法语〉,页665。注39:《全集》卷1,〈法语〉,...

    范佳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1746872.html
  •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1)

    讹滥正信也”。(注 38) 可见钱谦益本人对憨山大师,也可以说是对正信佛法的坚持与提倡。───────────(注 30) 同注28,页961。(注 31) 钱谦益著〈佛顶蒙钞目录后记〉第79页下。...文丰出版, 民国79 年。(注 37) 钱谦益撰〈憨山大师托生辩〉,收于《憨山老人梦游集》卷 55,页 2981 ~ 2986。(注 38) 同上,页2985。 324 页其它如憨山大师寂后的归属...

    连瑞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146879.html
  •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

    谓之教外别传, 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 38) 文中“单传心印”一语,与流行的“不立文字”一句不同。因为《碧岩录》曾被克勤的“大弟子大慧禅师,乃焚其书”,而焚书的理由正是祖训“...前后。至于后来记述禅宗传统的四句标准,则见于宋代睦庵所编的《祖庭事苑》︰───────────(注 37) T48,页140a~b。 (注 38) 同上书,页154c。 (注 39) T48,页...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4.html
  •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4)

    、名词  一画  一异 83  一切智 92  一乘宗 544  一乘法 274  一说部 38  一向宗 563  一阐提 129,206、548  一切即一 304  一切种智 92  褐茶 ...瑜伽 328  三门徒派 549  三谛一心 262  三十六道品 23  三智一心说 262  大日 359  大众 34  * 大乘 37、87  大论 344  大空 38  大天派 227  ...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447053.html
  •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出版的约希的《印度佛教文化研究 (Lal Mani Joshi: Studies in the Buddhistic Culture of India) 有一个地方 ( 第38页 ) 引用了《大唐西域记... 37 ff.  [xi] 参见同上书,第37~38页。  [xii] 参见Bechert 1 p. 43。  [xiii] 大1, 16c。  [xiv] 参见Bechert 2 p. 16。  [...

    季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547083.html
  •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一即多。(37) 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谛,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38) 现在要注意的问题是,当智顗说一念心起,即具诸法,这“具”到底是甚么意思?一念心不是一个仓库,一个场所,如唯识学派所言的...不可思议境。(39) ─────────36 《止观》卷1下,《大正藏》册46,页9上。37 《止观》卷8上,《大正藏》册46,页104上。38 《止观》卷6下,《大正藏》册46,页84下。39 ...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747157.html
  • 评〈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 (1)

    38)  很显然地, 此由一心与一切法 (三千 ) 之关系的不可分割(如非前非后、非纵非横、非一非异 ), 来凸显出所谓的“不可思议境”;换言之,所谓的“不可思议境”,是如实地悟解一念与三千之间相互依存...54 上 )。(注37)《大正藏》 46 卷,54 上。(注38)同上。  页88  或缘具? 或共具 (指心与缘合 )? 或离具 (指非心非缘 )三千?......( 注 40) 等等诸问题。 紧接著...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04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