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大乘经论对“真如”是诸法本体有许多十分明确的论述。例如《唯识论》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注1)此谓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谓之...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他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来说话,更不复归到人身上....复归到佛。....其不同彰也。”(注5)此谓儒学不像佛教...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446501.html
-
多种。许彼(1)思业即是意业,彼(2)思已业许为身语业。 (3)善(4)不善语及身行动,如是名为未远离无表和远离无表,亦许为业,如是从受用所生的(5)福(6)非福业及(7)思业,彼七法即许为业。
...坏亦不是有自性的体异故。
癸二、玻能立分二:一、示现见非能立;二、示彼能立。
(1)所指共有七种。
(2)汝:生生。
(3)汝:生生。
(4)自性寂静:无自性。
(...
任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546504.html
-
增字為訓的方式,也是注釋者在面對「本尚虧圓」 的偈頌體 ───────── 24M. M.Deshpande 1992(pp. 1-6),開宗明義的便論列了 ...26.6ab》有如下的一 段敘述( Poussin本, ───────── 25 Matilal 1986(pp. 121-5)描述了這一段論敵與龍樹的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0946572.html
-
一下子悟到宇宙的最究竟道理的观点,调和儒佛,进一步宣传体认不可分的本体和顿悟成佛的主张。沈约著〈均圣论〉说:“内圣外圣,义均理一。”[1]等。虽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拒斥之论相继不绝,而辨护调和之说也...马、王注所造《孔传圣典》之伪[5]、这些表示衍熟稔《孝经》、《礼经》、《尚书》以及儒家礼制仪式,对儒家经典具深湛的修养。难怪他要大声疾呼:“爱悦夫子道。”而沈约也说他:“爰始贵游,笃志经术。究淹中之...
洪顺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446585.html
-
以过去心为实无耶。”
此处罗什引弘始六年(404) 所译《大品般若经》〈大如品〉(注1)的内容来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等同。“等际三世相故”不可言后言心为实有,过去心为实无。 相同的...〉、〈通不住法住般若〉、〈通圣人放大
237页
光明普照十方〉、〈通一切诸法空〉(注5) 等,文简意赅,与关河之义亦颇相契。 姚兴诸论中,较为...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6.html
-
)。然则佛陀制定 的毗尼,有何特色?为何制定毗尼会攸关正法与梵行的存续? 拙著〈结戒原委与制戒原理〉(注1),曾就“一种理想,十大利 益”述及原因。在此,就制度面而言,... (traditional)的管理,第三是“法律式”(legal)的管理 (注5)。我们不妨依此三类对照了解一下一般宗教的管理形态, 以此进一步明了僧伽管理的类型与特色: ...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846591.html
-
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不仅将唯识学在中国传布和发扬,并且还建立起中国的唯识宗。甚而有人认为,他们在唯识学方面的功绩已经超出印度前贤。[1]
然而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续并不顺畅。我们甚至很难撰写一部...另一方面也在内容上将唯识学这门理论重新发掘整理弘扬。因而这个时期在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时代。[5]而欧洲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开端同样是不平凡的。且不论1900这一年尼采的去世以及普朗克量子理论...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1、依止甚深经,即受持、读诵《般若经》等经典文句;2、胜解空性,即悟入无我法性之理,深信忍可本来清净;3、依念诵,即依仪轨,如法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并且引用《妙臂请问经》和《准提陀罗尼经》,说明念咒的作用及净罪相;4、依形象,于佛法中生起信心,为诸佛菩萨造立形像;5、依供养,即于佛所及佛塔、庙等,以种种微妙物供养;6、依名号,即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从这六个方面可以看出,...
圣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446622.html
-
古代传说颇多,例如晋.宗炳的《明佛论》说大禹时的伯益已知有佛[1];《魏书.释老志》认为西汉武帝元狩中,派遣霍去病讨伐匈奴,得休屠王金人,认为是佛教流通之渐[2];《广弘明集》说孔子已知有佛[3]等。 ...《般若道行品经》[5](即《小品般若经》,或称《道行般若经》),是中国译出《般若经》的最早代年。 然而,虽然早在公元二世纪末的东汉时代,已经有了《般若经》的翻译,但是,般若学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则是在...
罗 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6.html
-
而言,莫不是圆顿戒,此才真正显示之实相义。而“十支戒”中次第戒圣行之教戒只是相待圆而已,仍未能真正颢示戒之实相义。
一、“十支戒”之出处
所谓“十支戒”,是指十种戒相之意(注1),亦即戒之...,以此圆满菩萨之戒圣行。此“十支戒”在天台《法华玄义》及《四念处》皆引述到(注5)。
(二)引自《大智度论》
有关《大智度论》之“十支戒”内容,出自于,如其云:
菩萨...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64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