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618篇,用时1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佛性,即无顿悟之可能性。然则,顿悟成佛之基本条件为何?道生法华经疏谓:   “佛种从缘起,佛缘理生,理既无二,岂容有三,是故一乘耳”[1]。  “佛为一极,表一而出也,理苟有三,圣亦可为三而出,但理中无...一十法师经题序,道生谓: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5]。  注维摩诘经菩萨品道生曰: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6]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宋释永明延寿论心王义至八识之展开

    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1]故心王总持一切,一切诸行诸想所应,皆是心王之“数”,心王心数一贯体用,成其总持之门。因此“唯心净土”,土土皆是心数,数数回心,不一不异,是不二法门,一事入一切事,一切...永明析八识心王,其言曰:   又能所依四句分别,一、唯能依非所依,即心所法;二、唯所依非能依,即五色根;三、俱句,即八识心王;四、俱非,即外色法。[5]  永明提出八识心王,即心心所法,心所法与五色根,...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5.html
  • 坛经思想的源流

    日常的生活中,很显然的,这是一种大乘精神的阐扬,他要人著实地面对生活或生命的情境,以之做为真正的生命超越的基础与终点。  p. 454  一、前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1]云: “……原其五家[2]...。”[5]又如: “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在归依也。”[6]再如: “法在身心存,法去身坏。”[7]等,由上之叙述可知敦煌本所依之底本,是添糅过的“南方宗旨”本,而神会门下再据此添糅本补充了付法系统的...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

    、西藏的早期禅”(注1)。书中的一篇文章,“日本对早期禅史的新研究”,由菲力浦˙严波斯基撰述,综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三十多年日本学者的禅史研究。严波斯基在讨论禅史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时,有这么几句话:...一切事物,也能考察一切境界。它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寂定”的关系:(注4)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66页“高僧传”又说:(注5)老子”云:“重...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造业问题。  智顗首先就这样来说心,视心为一种“幻”或虚幻、幻化不实在的东西。他说: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1)  即...明)之意。  对于无明心的这种幻化性格,智顗又以四句追求,而归于不可得。他说:  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四句求无明,不可得。(5)  这意思是,对于无明心的来源,我们...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晚明佛教发展之层面,如居士佛教之发展、晚明佛教的改革运动等。限于篇幅,本文只处理刺激晚明佛教改革的外缘因素,至于内因及其发展,则待他文再予以探究。 晚明佛教号称为“新佛教”“佛教复兴期”(注1)...1964年酒并忠夫首次以《五部六册》的注解本《开心法要》写〈《开心法要》?无为教〉一文。(注5)往后,研究罗教的作品愈来愈多,如泽田瑞穗、相田洋、韩秉方、郑志明、陈秀芬、Overmyer、Randall...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佛法义理(3)

    二十、不定四。  1、遍行心所五  遍行位,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叫做“遍行”。...事理的心理。  慢:和他人比较高低、胜劣、好恶,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  不正见:违背佛教真理的见解。  5、随烦恼二十  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5447721.html
  • 七觉支——菩提道上的七色桥

    解说七觉支如下:(1)念觉支指观当下的身、受、心、法,择一而观。观身分成观呼吸、观姿势、观动作、观语默…观四大非我﹙但五蕴又非四大不可﹚观身体每个部份﹙由发、毛、指甲、齿、皮肤、肉、腱、骨、髓、肾、心...、鲜活遍满的感觉,很容易生欢喜心。(5)轻安觉支:心轻安则身轻安。(6)定觉支:身心干扰减少,因善观察故,心变得明觉。(7)舍觉支:对得失、祸福、称讥、苦乐皆自然以无常、苦、无我面对,心住涅盘、舍离为...

    张大卿 弘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547750.html
  • 《借壳指月》之<研究心得>

    流露出独得心法的自信,禅门的不同传承,由此而传说开来。到底谁是主流,谁是旁流,要由禅者及其门下的努力不是专凭宣传,而是凭禅者的自行化他,众望所归而被公认出来;这就是历史的事实。”1  由以上引文可以...”,  道忞5禅师说,不能去的地方就是话头。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看话头就是观心。看话头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但不能说“参禅就是观心”或“参禅就...

    释印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047887.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十四部佛经,启其端倪[1]。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普及,因此,他以故事性的题材,类比性的譬喻,记诵性的偈颂,作为说法的利器。故事性的题材是文学的内涵,类比性的譬喻是文学的技巧,记诵性的偈颂与传统诗歌若合...偈颂”近诗,重直观,多用比兴。[4] 杜松柏将这种“以诗寓禅”的作品分为示法诗、开悟诗、颂古诗、禅机诗四类;[5] 李淼则称这种诗为“禅师禅诗”,分为示法诗、开悟诗、颂古诗、启导诗四类,归纳这类“禅师...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