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別意識之教義體系﹔二為教派式宗派,包含142頁宗義、師承體系、專宗寺院、組織制度與強烈的派別、宗祖、道統意識等因素之教團(註53)。佛教經由長時間的流傳以後,大致上是以專宗寺院為活動的主體,有明确... 51)「判教」原本就是一種整合方式,可是偏重在為自己的宗派作宣揚,也引發出許多衝突。本文所謂的「判教」是一種純知識理性判定,是超越出宗教的信仰目的。(註 52) 同註釋47,九一~九二頁。(註 53...
鄭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144703.html
-
法音,所以组织了一个“环岛访问团”,敦请南亭法师任团长,星云法师为队长,煮云、广慈法师为顾问,至各处演说劝导。[53]每到一处,皆于广场,由星云法师弟子教唱儿歌,再由南亭、煮云二师轮讲佛法,再放幻灯片,...自己的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最可靠的。[68] 1960(民49),53岁 1月初,当圣严法师办妥退手续后,喟然谓老人: “这一次,我要好好出家地立志,做一个像样的出家人;否则,我便对不起协助我的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444710.html
-
看,或從修行的角度來考量。如果著眼點在修行,
p. 53直接閱讀祖師大德們的佛學著作也就夠了,不必再耗費時間精力去翻閱世學的書籍;但如果擴大眼界,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則了解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間的...Columbia U. P.,1981.)
[42] 參見胡文彥:〈家具與佛教〉,《故宮文物月刊》,15卷第4期(民國86年7月), 頁38-53。
[43] 同註8。
...
黃國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544712.html
-
知顗说
14、 《法苑珠林》卷86 大正藏第53册
唐.道世撰
15、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 大正藏第54册
唐.义净撰
16、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 卍续藏第64册
...
惠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4044774.html
-
and The。ry 。fTibetan Buddhism, [Gr。ve Press,New Y。rk, 1976) P.53. ② 参阅贡却亟美汪波 (dK。n-...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60544837.html
-
即令心安稳,堪忍侮辱或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依《大智度论》所释“羼提”云: 云何名羼提?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种,“生忍”[53];“法忍”[54]。菩萨行生忍,得无量...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正二,273b [52]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08。 [53] 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嗔...
张旭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045073.html
-
吠陀》(Atharva-veda)XIX, 53,如说:“Time created the earth, in Time the sun burns. In Time are all beings, ...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245079.html
-
所探讨的主要象征是清辨所了解的佛身论。此论题的选取显然是受到基督教神学中的基督论(Christoorgy)的影响。(Eckel,1992:53)艾可认为,清辨是从佛陀的「不在」(absence)——...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045120.html
-
名曰安乐----,成佛已来,凡历十劫(53)。由此可知,娑婆世界现在无佛,但十方世界有佛,这是般若空系经典的说法,如《大智度论》卷九说: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是故知有十方佛,复次过去世有...53) 大正12、270、a。(54) 大正25、126、b。(55) 大正26、41、b。(56) 大正26、42、c。(57) 见拙文〈《无量寿经》糅合本一研究(一)──王日休の《大...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345124.html
-
義諦。為世諦故般若波羅蜜屬菩薩。[53] 依勝義諦而言,實相般若乃是境智雙泯、人法俱空、緣觀並冥;然依世俗諦,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策導萬行,導萬行以入智海,莊嚴無上佛果,...
釋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184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