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发展(1912─1937)[一]

    reality)纳于自然秩序之内,并期透过科学方法加以认知[59], 而宗教则“背反”此项主张。诚如一九二一年二月梁漱溟在《少年中国》发表〈宗教问题演讲之四〉文中所指出的,理知是科学主义的基础,但宗教...

    钟琼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252996.html
  • 法海知津(下)──读《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不邪见是知善恶业报,信三宝功德;知道前途的光明──解脱、成佛,都从自己的修集善行中来,不会迷妄的求神力等救护】(59页13行)。【菩萨发心,当然以“利他为先”,这是崇高的理想;要达成利他目的,不能不...

    释显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5453001.html
  •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

    上,台北:新兴书局,1998年初版。  《欧阳文忠全集》卷59《本论》。  左丘明着:《国语》,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周楫纂、陈美林校点:《西湖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林玉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053042.html
  • 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

    》中,〈止观双运的修习法── 现代禅道次第初讲〉、〈止观冥想与本地风光〉(1994:45-59,73-78),均有详要的说明,此不具引。   (二) 证悟:缘起的纯粹现量经验   李老师对于“修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353231.html
  • 回应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现代禅

    之流来脱离众生。[59]”指出:“缺乏对修证亲身深刻的体验也许是印顺的薄弱处[60]”,但是对于我在〈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一文提出的:  毕竟修证之道的了解和传递,...一三三。  [59]林建德,〈印顺人间佛教的修行观研究-从现代禅的质疑考察起〉,第五小节“印顺人间佛教的修证观”。第六小节“印顺人间佛教修行的以身示范”。  [60]林建德,〈印顺人间佛教的修行观研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653233.html
  • The Wheel of Sharp Weapons——利器之轮英文版

    Tear out the heart of this self-centered butcherWho slaughters our chance to gain final release. (5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4753798.html
  • 佛教部分有关"三"的名词简解

    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佛经的一般体例。  59、行为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人、有情众生;二是对物、无情众生;三是对事。佛在《无量寿经》分三行:清净行、平等行、觉行。  60、度化众生,帮助...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053831.html
  • 人本的佛法与人本为中心的佛教──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本怀[*]

    佛教在无边佛法中,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然而,切勿误解为世俗人乘法或庸常的人乘行。[59]悲智双运的人菩萨行,利他为先、利己为后而行无漏的十善业道;人乘、天乘是自利为主、他利为....748, c27~p.749, a20。   [59] 《佛法是救世之光》p. 382。   [60] 《佛在人间》pp. 103~104文中「人乘法」当指「世俗人乘法」或但「求未来世仍得...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453927.html
  • 僧思想研究

    其终」(注59)。 万化之始,即已凝成般若智慧,然般若之智,却观而无观,照而无照,心无其心,行无其行,故不执著於功行之深厚。因此,由不执假名为始,而开启般若之门;以自性空无为终,而趣向般若之慧。借用...禀玄指於先匠,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也」(,《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页58下)。「先匠所以辍章於遐,慨思决言於弥勒者,良在此也」(同上,页59上)。「义不远宗,言不乖实,起之於亡师」(〈...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论解脱

    没有位格担当?仅仅是智慧的冲动或个体自为?建立的“空性”上的担当,是虚无缥缈的!这是大乘佛学以形而上学为价值发生的最大失误处))59这也可以说明佛陀觉悟后四十五年间,其何以仍遍历人生之老死与病痛之过程...与愚痴(moha)。清辨:“谓贪嗔等,能令众生垢污相续,是名烦恼。”(T30, p. 106)   59 或者可以说MK18.5的出现便是要防止厌离心太深而失去菩萨的大行。   60 《杂阿含》第...

    赖惠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35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