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为俗?的立场,也混淆了(注23) 。显然,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 所以从整个辩论的本质来看,其实是“世俗化”发展,应有的一种趋势。不论对那一方,都是如此。 以上四点,即〈物不迁论〉的...“实相”二种。
(注23)如按僧肇的思想理路来,应是《般若经》的立场。劳思光在《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香港:崇基书局,1980年,三版),页二 六四──二六五,力主僧肇〈物不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7.html
-
,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大正25,238b11~23) 工画师就是指会画画的人,会画人像、畜生像。其实,会让我们感得人身,...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大正25,238b23~27) 有人问:如果说罪业成熟或未成熟而导致先到哪一道去受报...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351798.html
-
………………………………………….....22 (一)、《物不迁论》的产生……………………………………………………22 (二)、《坛经》中的不动义……………………………………………………23 (三)、对大乘佛学基础理论的支持…………………………………………..23 (四)、研究中观学派的现代意义……………………………………………..24 六、结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0452254.html
-
23] 承如马斯洛所说,灵感多半在沉思静寂状态下产生,这个看法不仅见诸王昌龄的诗论,也早见诸六朝时期的文论,如晋陆机〈文赋〉说:“儜中枢以玄览,赜情志于典坟。…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2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影印清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卷十七,页240。 25. 李注《诗式》卷一,页30。周注《诗式》卷一,页23。 页190 题。比较皎然论立意与六朝的神思论、...
彭雅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352372.html
-
八论证?关??诸文献>,pp.22-23。 11. 上田义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58改订版),p.88。 12. 参考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东京:讲谈社,1982),pp.119-120。 16. 参见舟桥尚哉:《初期唯识思想?研究─??成立过程?????》(东京:国书刊行会,1976),p.23。 17. 长尾雅人即持此说,参见...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752378.html
-
Between the Two Truths》, Abany: S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16-23。 5. 江岛惠教,《中观思想?开展》,东京:春秋社,1979,页...,(简称<瑜伽行>),页277。 16. 同注四,页18-23。 页39 遍计所执性包含了意言与语言,诸如色等。因此,宣称遍计所执性不存在,就是对意言与语言的一种减损执,也就是对事体(vastu...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79.html
-
,故不异。…真伊字义为若此。”(引见《大正藏》卷46,页23,中。) 页91 大自在天神的眼睛。这意味著空、假、中三谛或三境,也是一体而不可分割;没有空,就没有假、中;没有假,就没有空、中;没有中...涅槃经(卷25).师子吼菩萨品(23-1)》,曾说:“中道者,名为佛性。”(引见《大正藏》卷12,页767,下。)至于智顗还把中道视为法界、如如、如来藏等,大约是古代高僧大而化之的研究心态使然。这样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81.html
-
中国文学表现形式—齐散结合的新型态 汉译偈颂可概分为“祇夜”与“伽陀”;而祇夜之性质即是重复宣说长行所言之教义,长行为散文,祇夜为韵文,二者可说是一整体,此种齐散结合[23]的形式,于中国文学史上...至魏晋南北朝经藏部分所统计;凡遇署名失译者,即便经中有偈颂,亦未计入,以力求详实。 23 综观六朝时期的经藏记,我们可发现偈颂的齐言形式占极大的比例,而杂言的形式,则不若齐言广泛普遍,故以偈颂的大...
王晴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2.html
-
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 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真理大学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煌洲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六期(2001、07) 页1-23 ----------...[23]简言之,八正道即是中道:中道的观点在于避免落入极端的偏见,而八正道则是解决由无知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及错误行为之要津。 基本上,无知是一种心理的及心灵上之束缚。因它不仅被视为一种纠结、倾向,且...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不可将心求心为有欲,不过将心灭心为无欲,此有无两者,同摄为一,缘出言为教而分有无之异名,有无混同谓之玄。释氏谓之不二法门,又谓之中道。”[23]何谓“不二法门”呢?不二即无二、离两边,法门指修习佛法获得...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②③《老子解》卷末附记。 ④《首楞严经》卷6。 ⑤[14][23]《老子解》卷2。 ⑥[11][12][18][19]《老子解》卷3。 ⑦⑨[10][...
刘固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65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