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0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了扎玛正桑等一些寺庙,又从黎域(于阗)迎请来很多和尚”,以传播佛法。[66]赤松德赞时期,吐蕃佛教兴盛,译经之风大起,“一些精通翻译的人,将印度、汉地和于阗等地区的佛教,凡是能得到者,大部分译到吐蕃”...教法史》译解,《西北史地》1982年第3期。  [6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6]廓诺·鲁迅伯:《青史》,郭和卿译本,第27页,西藏...

    霍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3964242.html
  • 二十唯识论疏(1)

    如颜色,  白黑红黄,似有定也。然带着色眼镜者,所见世界,与人顿  殊。目昏眩者,所见灯光,光呈轮彩。又如香味,人狗各异  。又如冷热,随身温度有其高下,所触所感,即  66页  自不同,如在一人,...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61764323.html
  • 定慧双修和三教融合的先驱

    兵戈息而部伍宁,天位雄而太平著。斯国主天机神妙,践祚恒如,贫道之所至望也。’”66  通观诸种纪录,似皆非当日上书全文,然并有资于互相补充。徐陵碑文虽亦有所删削,要当仍最为可靠。《小录》、《录》等于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5264603.html
  • 关河的禅法——中国大乘禅法的肇始

    百年生此国。”大正55,页71中。  注11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55,页66。  注12梁慧皎《高僧传佛驮跋陀罗》;“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仙(即佛陀斯那)。”大正50,页334。  注13《...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4964727.html
  •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5)

    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 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页)  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0964794.html
  • 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3)

    (61)卷二十,页二00。(62)卷二十,页二0一。(63)卷二十,页二0一——二0二。(64)卷二十,页二0二。(65)卷二十,页二0二。(66)卷二十,页二0二——二0四  (67)卷二十,页二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2164809.html
  • 何光沪:“实有是”与“空无非”

    本源是真正的实在,而世界本身则不然。“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66注意这里所说的“形而下者”,不仅仅是《易传》所谓“器”(具体事物),而且是“气”(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本身),而且只有作为本源的“道...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5564846.html
  • 《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

    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注66)   此处所说的清凉山,就被比附为五台山。唐代沙门慧祥所撰《古清凉传(大?2098)》更引经据典,叙述五台山金刚窟是文殊菩萨所居之地。   王子烧身寺,东北未详其远近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2064915.html
  •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

    的经典”。(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66页)。以对华严哲学和荷泽禅学的继承为背景,顿悟渐修和空寂之知构成宗密佛教思想的核心。   从对洪州禅的批评中,似乎为我们...

    潘桂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3365004.html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观念,而应保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象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这种态度是专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等必须的东西,而应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66]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无论习惯法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76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