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88篇,用时3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

    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而泪。”(印顺B,1-2页)江灿腾认为,印顺法师一生的治学态度,可以说皆由其返归印度佛教本义一念而发。此所以他对“真常唯心论”素无好感;对中国的三教同源论,...现象,但同时也削弱了宗教体验的成份。而建立在宗教实践基础上的禅定经验、宗教现观,是不可能为文献学上的辨伪所说服的。(江灿腾B,153-155页)  印顺思想与台湾佛教之困局  1988年12月,李元松在...

    默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2339602.html
  •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

    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污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除垢時,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心亦如是。(T27,p140b)  以上所提的心性的「光淨」、「清淨」是何意義?一個合理的...p83b)  此處指出,眾生由於無明,造作了福行、非福行和非福不福行(指,不動行)。造作福行,使眾生輪轉於欲界人天、色界善趣;造作非福行,使眾生輪轉於欲界惡趣;造作不動行,使眾生輪轉於無色界天善趣,...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4340227.html
  • 宗舜法师:敦煌卷子S.343v号佛教文献考

    失传,仅见于敦煌遗书。目前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抄件甚多,如S.1060、S.2044、S.2110B、S.2926vb、S.5885、S.6577a、P.2228、B.0076、B.8294、B.8295、B.8296、B.8663等。《大正藏》以日本龙谷大学藏敦煌本为底本,以S。2044为校本,将此经收入“疑似部(注7)”。但是《大正藏》没有用更多的异本校对,故经首脱十五字。此...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341825.html
  • “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即在于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不立文字”的“文字”,自然也包含佛教经籍。“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有尘埃。”【《坛经》,《大正藏》卷四八,348b。】 神秀的禅偈,...四七,863c。】。 禅宗宣称:“夫参玄大士,与义学不同,顿开一性之门,直出万机之路。”【《汾阳语录》卷下,《大正藏》卷四七,619b。】   禅师们对讲说经教的“座主”充满了讽喻之词。如亮座主“解讲...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1841882.html
  • 受念住的研究

    .  今将其内容试译如下︰(a)比丘们啊!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b)比丘们啊!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觉察到︰「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觉察到︰「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比丘如是就感受观察感受。  以上将「受念住」分成七段译出,今就内容略分析如下︰( a )第一段提出什么是受念住?此中强调「就感受观察感受」,不是「在感受之外去观察感受」。( b )第二段列出九种感受的...

    林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5743305.html
  • 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

    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下水,豈能不濕?是故《智度論》云:「若凡夫發心,既願在穢土拔濟眾生者,聖意不許」。(大正藏,1958/9a~b) 而這一看法也絕非專注於提倡淨土信仰...說的,心淨之菩薩能為其他有情顯現無漏淨土。(大正藏l960/34a~b)在這一點上,他和道綽是一致的。   響應道綽等人這些主張的人士很多,比如宋僧元穎在其《淨土警策序》中說:「世人或沒於苦海,則自...

    陸 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50143679.html
  • 论弥勒礼忏仪的演变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   [5]《高僧传》卷5,《大正藏》卷50,353b。   [6]《高僧传》卷5,《大正藏》卷50,356c。   [7]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b。   [11] 盐入良道〈中国佛教仪礼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过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2号,第733页,1963年。   [12] ...

    圣凯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4349410.html
  •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二二)

    意识世界,以及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从来都没有唯一性、第一性、第二性,只能勉强如此认定:  ★ A∪B→2;A∩B→1;  ★ 存在∪意识→2;存在∩意识→1;  ★ 存在A∪存在B→2;存在A∩存在B→1;  ★ 意识A∪意识B→2;意识A∩意识B→1;  1者,既是1,又是非1;2者,既是2,又是非2。因为事物是动态的,而并非是静态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提出了绝对的、永恒的“1”的抽象概念,而...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549920.html
  • 嗔毒的良药──慈心观

    嗔恚   1、嗔恚的类别  在《成佛之道》,印顺法师将“嗔恚”分为二大类别来叙述。[3]笔者将其归纳   如下:   a、已发作出来的──如:忿、诤、害、恼怒等。   b、藏在内心里的──如:怨...停止一切的罪恶。”就如《金刚经》中所记载佛陀曾是忍辱仙人及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典故(大正8,750b14~22):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0252107.html
  •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之间,语言仍不相同,。  b)风俗不同:如顾欢云:“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若以其邪,道固符合矣;若以其俗邪,俗则天乖矣。”对于此说,佛教中人谢镇之、朱昭之、朱广之等,均曾作出辩驳。...  b)教化不受地域所限,至道为所共尊,不可因地域之异同以定其高下取拾,单就教化言,实无华夏之分。  三.种族不同之争  1.反佛者以为华夷之间有种族上之不同,夷种之人始信佛,华种之人不当信也。如>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55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