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念咒的作用及净罪相;4、依形象,于佛法中生起信心,为诸佛菩萨造立形像;5、依供养,即于佛所及佛塔、庙等,以种种微妙物供养;6、依名号,即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从这六个方面可以看出,...
圣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446622.html
-
化仪四教”[5];所教化之内容,即各教义法门之差别,则有“三藏、通、别、圆”[6]四种教,是为“化法四教”[7]。将所有经论之教相析分出来,归纳为藏、通、别、圆四教,此为天台宗最重要的创见之一。此说...,并论其意义(详见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不可说其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想像。 [4] 《妙法莲华经文句》(T34.3b)。 [5] 湛然《止观义例》:“教虽有八,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870页[4];新罗元晓的起信论疏释书有 ?大乘起信论述记会本? 一书传世[5],对法藏所关心的 ?大乘起信论? 的许多论题也做出阐述,是我们研究起信论思想的重要文献。 真谛译的 ?大乘起信论? ...?义记? 在明代仍被广为研读的状况。法藏另有 ?大乘起信论别记? 一卷,收于卍续藏经第七十一册页871-888。 [5] 元晓 ?大乘起信论述记会本?,六卷,收于卍续藏经第七十一册,页620-701...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3.html
-
----------------------------------------- ?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5卷,第26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刘家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4.html
-
亦不想会通,亦不取而判释其同异;他们只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尔为尔,我为我”(牟宗三,1984:序4~5),正道出了此中消息。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和儒家的会通说或调和论还有什么可靠的依据?既然现有的会通说...
周庆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546645.html
-
《般若道行品经》[5](即《小品般若经》,或称《道行般若经》),是中国译出《般若经》的最早代年。 然而,虽然早在公元二世纪末的东汉时代,已经有了《般若经》的翻译,但是,般若学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则是在...弘明集》卷一,<归正篇>。 [4] 参考镰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第一册,(台湾,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初版),页134-150。 [5] 同前注,页151-158。 [6] ...
罗 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6.html
-
身心忧苦的止意)。佛法,只是依心识为主导的身心缘起,开示苦集与苦灭的中道。学佛要有此切要的正见,正见不是知识,而是化正确知识为自己的见地,有 页5 正见就有正信。“信”,“心净为信”:“如水清珠能清...
释印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746651.html
-
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注4]之说。张廷荣〈印光法师与中国宗教文化三型范〉中,推崇印师儒佛相彰之德量,可导引儒学佛教之正常复兴与开展,为中国宗教文化之新路奠基,而待吾人朝既定之路开拓![注5]...,页325。 [4] 同前注。 [5] 同注1,页2723。 [6] 见《孟子.万章下》,第一章。 [7] 同注1,〈印光大师画传〉,页2794。 [8] 同注1,〈印光大师永思集〉,页...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1465. 《佛教人才培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4] 1466. 《佛教的神灵观》[5] 1467.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声明》[6] 1468. 《佛教文化与现代化》[7] 1469. 《...马列、社科、哲学、政治、法律和经济类。此类原本有1593篇,这里删去了重复收录的部分和一些意义不大的篇目。 [4] 《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讨论摘要》之五 [5] 《关于宗教神灵观的讨论》之五...
吴言生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546670.html
-
,以此圆满菩萨之戒圣行。此“十支戒”在天台《法华玄义》及《四念处》皆引述到(注5)。
(二)引自《大智度论》
有关《大智度论》之“十支戒”内容,出自于,如其云:
菩萨... │不缺戒│ 〞 │ ├───┼─────┼────┼─────┼────┼────┼────┼───┼────┤ │ 5 │随道戒 │ 〞 │ 〞 │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64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