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6)

    万人丛中一人晓。”[53]江西诗派诗人曾几(吉甫)认为这两句“此正山谷诗法也”[54]。另一江西诗派诗人李彭也在诗中说过类似的话:“十事欲言还九休。”[55]值得注意的是,“十度欲言九度休”正好用的是...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卷。  [53]《山谷外集诗注》卷一五《赠陈师道》。  [54]见《艇斋诗话》。  [55]吕祖谦编《宋文鉴》卷二五李彭《望西山怀驹父》,《四部丛刊》本。  [5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956023.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7)

    乱随流水到天涯。”[53]这些诗或说理深刻,或禅趣盎然,或感慨深沉,吸取了禅偈的长处。如黄庭坚的诗显然脱胎于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而悟道所作之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  [49]《山谷别集诗注》卷下《杂诗》。  [50]《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  [51]《苏轼诗集》卷二三。  [52]同上卷四七。  [53]《山谷外集诗注》卷一七。  [54]见《景德传灯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0156024.html
  • 中国三论宗传承及其发展

    可理会三论宗思想短长之一斑。  [参考资料] 《三论宗之发展及其思想》、《三论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7}、{48});《日本佛教史纲》(《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3});大容译《古三论宗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43856059.html
  • 论究“有灭涅槃”对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之启发性

    灭智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时,所证所观诸随眠灭,若以灭智练根成时,所证所观诸随眠灭。   (4) 有于随眠灭身不作证,慧亦不见彼灭:谓除前相。[53]   笔者的解读,第( 二 )类:“有慧见彼灭,而身...阿罗汉果等至﹚,在这禅定中,他可以“以身触不死界/甘露界”。48:53所说的“以身触而住”表达了学(sekha)和无学(asekha)的重要分别。见22:109~110及48:2~5,26~27,3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夏鲁寺艺术中的汉族艺术因素与元代汉藏艺术交流

    婆罗门本生》,第52品《好寻法菩萨本生》,第57品《寂慧本生》,第53品《具慧本生》,第58品《龙王本生》,第54品《云本生》,第59品《鹧鸪本生》,第55品《镜面本生》,第60品《智能导师本生》,第...

    熊文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2556338.html
  • 生活中的七觉支

    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应去法、不去法,一一经皆如上说。[53]   一切善法所以生成,皆因正见抉择善、恶,去恶行善导致;《杂阿含750经》即说: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分别善、恶】  [53] 大正2,202下4~11  [54] 大正2,198下4~12  [55] 同注 29。  [56] 大正1, 485中22~下18  [57] VM 104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僧肇的般若学-以动静观与般若智为问题核心

    僧肇更强调了圣人若涉足于现象世界,圣人仍能保有其自由无碍的心态,既不沾滞现象世界又不舍离虚妄的现实[53],这又是僧肇知识观的双遣和双存法。  五、结论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佛学交会之际,许多“格义”理论...对于“道”或与物的冥契。  [53] 吴汝钧,〈从睿智的直觉看僧肇的般若思想与对印度佛学的般若智的创造性诠释〉,页445  [54] 《肇论》,T45, no. 1858, p. 152, a15-...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
  • 印顺法师与王恩洋先生

    本来自觉,即不应障故,是则此真我之如来藏,虽有解于五趣轮回流转,还灭因果不断之难——实则常即不应流转,亦无还灭——而其自身之理论即不成立,且显违我佛诸法无我之教也。”[53]王恩洋先生从佛教理论的修行...p.267。  [51] 《印度之佛教》pp.270-271。  [52] 《印度之佛教》p.304。  [53] 《读印度之佛教书感》《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二卷,第三二七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

    于佛德,斯之谓也。”“各随所好,呗赞多种。但汉梵既殊,音韵不可互用。至于宋朝,有康僧会法师,本康居国人,博学辩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于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3](53-P...

    俞晓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456588.html
  • 解读 鸠摩罗什传 兼谈中国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中)

    主人公加以诱惑或考验。这样做,很可能是着意模仿释迦牟尼在觉悟前与魔波旬的那次众所周知的遭遇。[53]在《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中都提到的鸠摩罗什在龟兹发现并钻研验《放光经》(Pa?cavim?atis...

    陆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85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