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9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2)

    菩提道,故应远离。所以者何?乐涅槃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独觉心。[27]  引文强调的是不能拿“声闻的心态”(?rāvaka-citta)或“独觉的心态”(pratyekabuddha-citta...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三法中的「所知」與「所識」之研究(1)

    故謂「 所知」。 但是在三法品的第二部份,當做六十種中的一種 (`prakara`)所說的`jneya`(所知)是指色(`rupa`),心(citta) ,心所有法(`caitasika dharma`),心不相應行 (citta-viprayukta-`samskara`)與無為(`asamskrta`)的五種; 就是等...

    葉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5.html
  • 原始佛教的特质(2)

    cattari satipatthanani),亦译为四念住,是正确忆念身(kāya)、受(vedanā )、心(citta )、法(dhamma)之四种而不忘之谓。即是忆念身(肉体)是不净的,受是苦的...citta)如意足、思惟(vlmamsa)如意足四种。即是对正确理想的欲求、精进努力、心统一之禅定与思惟之智慧,能自由如意地作用之意。   五根(pa?cindriyāni)是信(saddhā)根、...

    水野弘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946951.html
  • 布伦塔诺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

    为他的价值哲学更高层面上的概念——内观、自明性的导出作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理论铺垫。  就大乘佛学原理而言,与意向性概念相对应的是唯识这个概念。梵音citta-mātra译作唯心、惟心、但心、随心量、随心应量、自心所现分齐。Citta汉字转写为质多、即多,译义注意、思考、知性、理性、识、心、意、思义、筹量,即人类认知功能之通称。Mātra,译义要素、量、唯、但、但有。唯识,或称唯心,依梵文原义即心识为...

    许为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152032.html
  •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

    “贪欲的心”而看其心是杂染心。6.MAVB长尾本p.20. Pandeya本p.24.25第八偈前半说“虚妄分别是属于三界的心心所(`citta-caittas`)”,而后半偈说:,"`...相等于两汉译的“心”,因为后半偈是对前半偈所示的虚妄分别的心(citta)的说明。于此可见“心”是“识”的同义语。第三所说的虚妄分别的特质,主要是表示识当做外境(artha)等四种的显现。7.摄大乘论...

    叶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3653848.html
  • 法相唯识学概论

    体相。一切法无穷无尽,不可胜说,然研究法相唯识学者,最重要、最基本者在百法,天亲百法明门论及大乘五蕴论等,可寻究参考之。   百法中,第一种为心法 Citta(mind),略有八种:一、眼识 ...object.,十、触尘 Touch object.,十一、法处所摄色 Matter included under dharma dhatu.。   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The Citta ...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854301.html
  • 禅定瑜伽论

    (CITTA)能够不依外境而能生起色、声、香、味、触之感受。比如,行者如果要见某种色境,即能直接见之,不必依根境相合才能生起感识之境象[注10]。到此境界,则心识不复受眼、耳、鼻、舌、身识活动之困扰。...延伸,直至日轮及其它各轮[?],即于此点[?]为中脉(SU.SU.MNAA)之起点,穿过其外轮[?],[此中脉心间之起点]即是吾人心识(CITTA)之住处,专注缘观此点,行者即能识取其自心(HE IS...

    张澄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2054937.html
  • 部派佛教对知识论的探讨

    坚湿暖动的特质皆显现于一切物质现象之上。   有部把精神现象分为“心法”与“心所”,“心法”(梵 citta)是意识,此心体能发挥...积集多微,方成所依所缘性故。”5 “心不相应行法”(梵 citta-viprayukta-samskara)是其它不能简单归入色法或心法之类的特殊情况,例如语言、概念、...

    陈雁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755335.html
  •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中枢。和「心」(citta)?「意」(manas) 是同义语。   「识」(vij~...」   「心」的梵语(citta),但中国译成同样的心字。这里所要说的,是「质多」。质多是「种种」的意义;但不就是种种,是由种种而存在而长成的,所以古来约「种种积集滋长」而解说为「集」。眼、耳、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2961038.html
  • 从“批判佛教”的“基体说”角度看

    自性清净心(prakr!ti- prabha^svara- citta)、心性(cittata^,citta- prakr!ti)、“大我(maha^- a^tman)”、如来藏(tatha^gata-...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206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