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20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吐鲁番写本所见鸠摩罗什汉译佛教经籍举要

    》。经与《中华大藏经》相勘,果出自《妙法莲华经》,[3]惟第14行漏写经文一句:“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又,37行已损首二字下,省略了“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及以下偈文。其余与...

    吴 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2449365.html
  •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觉真 内容提要: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真身舍利,从西安启程赴台,在台湾的各大主要城市展开为期37天的供奉瞻礼。这一牵动两岸佛教界,重大的宗教佛事活动,倍受瞩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将就大家普遍关心的舍利,目前已知中国境内共分布有多少佛舍利,这些焦点问题。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一简要介绍。关键词:舍利 ...

    觉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5849448.html
  • 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融镜老法师,36岁至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又至岳林寺听《弥陀经》,37岁至天童寺听《楞严宗通》。  公元1882年,虚云43岁,发心朝拜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是年农历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

    李焕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049746.html
  •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二二)

    和相互作用之中;  35、微观身心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36、宏观身心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37、超越束缚,做自己的主人;  38、自己超越束缚,又帮助他人超越束缚;  ……  ...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549920.html
  • 玄奘大师的晚年行实-以高宗朝为中心

    37。  6 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2年),页260上。但瑞特怀疑此事的可信度,见〈唐太宗与佛教〉,页31。  7 冉云华,〈玄奘大师与唐...

    黄运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250872.html
  • 禅宗与华严的综合倡导者——从应慈老法师到真禅法师

    1995)可以为证。   10《僧璨和他的信心铭》,《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第37页,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1995。   11《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第39页,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1995。 ...

    夏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34051204.html
  • 中兴七塔寺的慈运法师

    争相传颂他的事迹,跑到寺院来看望他,给他供养,从此香火开始转盛。 同治二年(1863 ),慈运37岁。他离开永宁寺到万寿寺居住。这座寺院比起永宁寺来更凄惨, 斜立三间房屋,不蔽风雨,败椽破瓦,令人心寒...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3951473.html
  • 《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

    尸罗波罗蜜”;如要具足“尸罗波罗蜜”的话,必须意业清净才行。  有关“意念的重要性”与“十不善道皆由贪、嗔、痴而生”;“十善道皆由不贪、不嗔、正见而生”等,其实在《杂阿含经》(卷37,1049经,大正2...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1251776.html
  • “如来常安住”的修学义理

    书目,则可参阅:杜正民,〈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下)〉,《佛教图书馆馆讯》第10/11期(1997年9月),页32-52; 第12期(1997年12月),页37-63; 杜正民,...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351797.html
  • 儒佛交融与朱熹心性论的形成

    领略,后来又不深思。”(13)李侗死后,朱熹就抛弃了这种对体验的追求,而开始走上了在哲理上探求心性情的理论。 乾道二年丙戌,朱熹37岁时,提出了“性体心用”的观点,学界称为中和旧说(或丙戌之悟)...

    李作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465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