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养生之道(一)

    、普惠),80余岁者2人(法显、杜顺),共9人,连原表人数合计570人。其中百岁以上计12人,占2.1%;90岁以上42人(包括百岁以上者,下例同),占3.76%;80岁以上者162 人,占28.4%...

    陈星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61539741.html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指出中国的形而上学与印度、西洋皆不同(注42);又说今後文化的发展,应取法孔子不求计较、刚健和谐的生活态度;并效法泰州学派─阳明弟子中最富平民作风的一派。──再开创讲学之风!梁漱溟的此书出版,立刻轰动...自序〉,P.4-5。  (注41)见梁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P.52-55。  (注42)同上,P.68-69。  (注43)见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载《勉仁斋读书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

    暖地。”唯识学说此位依“明得定”,发下品寻思,以唯识正见观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皆心识变现,没有实体,初获见道智慧火之前相。   42、顶地。亦作顶位。《...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740052.html
  • 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上)

    轨范诸师释此二句,为显因果不断及生,谓依无明不断,诸行不断。即由无明生,故诸行得生。”(注41)(六)业体论:志表如下:(注42)   ┌以思心所为体 ……&...39) 大正,29、P.29中。   (注 40) 大正,29、p.48下。   (注 41) 大正,29、p.51上。   (注 42) 参见同(注10)p.105详见大正,29,pp.67中...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0240099.html
  •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下)

    輪迴流轉不斷。他們必須通過聽聞正法,受正法熏習,方會捨迷求悟。   [41] 卷上〈妙身生品〉第2之1,《大正藏》冊16,頁727下。   [42] 〈一乘章〉第5,《大正藏》冊12,頁219下、220...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640115.html
  • 《傳燈玉英集》卷十四補闕和研究[*]

    :《傳燈玉英集》卷十四目次之補闕  p. 118  南陽慧中[42] 國師南獄慧思禪師[43]  洛京神會大師[44]江西道一禪師  澧州藥山惟儼和尚越州大珠慧海和尚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鎮府臨濟義玄...〉,《曹洞宗研究生研究員研究紀要》第9號,頁42-55。  黃啟江  2004〈泗州大聖僧伽傳奇新論──宋代佛教居士與僧伽崇拜〉,《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9期,頁177-220。  蔣義斌  2003〈...

    黃繹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7.html
  • 太虛、圓瑛二大師與臺灣佛教界

    在此寺首講《大乘起信論》。事實上,在該年譜頁42,引《海潮音》卷4之12、駐新加坡副領事梁溪秦汝欽撰〈送浮屠圓瑛法師序〉中,亦云:「浮屠圓瑛法師──歲壬戌冬,泛南海來駐錫普陀襌寺,講演《大乘起信論》一...中說:  六度講義,大體依支那圓瑛法師所演,因大正12年度,法師渡臺,演於萬華俱樂部,予曾聽過一遍,今追求昔日,法師所演襌理,與今吾研究吾尊師所研究說襌理,若合符節,故予合而演之。[42]  依據如...

    釋慧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840118.html
  • 茶与禅修

    —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42),是为直指。.上述各类宗师与学人之间的问答,无论是遮止,隐喻,直指,还是正言反说,乃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圭旨只有一个,即打破问者的文字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740143.html
  •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P42-43)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差别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和价值。因此,众生平等的一个核心内容众生在性智方面的平等,即在本性和智慧方面平等。在佛教看来,世间...

    张怀承、任俊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840144.html
  • 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

    便在於如何诠释「如来藏」或「真如」。内学院主张「真如」惟是正智所缘,只具存有义而无活动义。囗谷宪昭亦认为「真如」只可以视为「诸概念底概念」而已,并无「作为生起一切法之基体」的用法(注42)。他们都主张...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014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