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型是儒家剽窃最早由〔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卷5(43)〈睒道士本生〉,故事情节完全相同。《大正藏》册3,页24中~下。 页123对大足宝顶《父母恩重经变》重新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大足宝顶父母恩重经变》刊发在《敦煌研究》第2期中,[43] 意图是通过对敦煌部份《父母恩重经》、《孝顺乐》、《十种缘》、《十恩德》写卷,与大足宝顶的韵文,从语音角度比较研究,得出宝顶的原就出自蜀地,与...
胡文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4449138.html
-
传世的金铜佛中,有铭文者,释迦计有178尊,弥勒则有150尊。[33] 冢本善隆计龙门石窟北魏一代的弥勒像也有35尊,仅次于释迦的43尊,可知其流行之盛。[34]10号碑中段正中的弥勒像(图22),...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4549139.html
-
判,文云: 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 无间43 。 又云: 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 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部份,于第四章中当再说明。 43《卍续》卷91页818下。 44出处同上,此亦属“实相念佛”部份,下章当明。 45《大正》卷37页371中。依文所见,理持与事持并不即对应于理一心或事一心,当知...
法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349180.html
-
有一天,就会地一声(突然)契入心体,开悟解脱-有个转身的道理
参究念佛的大力推动者是明末高僧云栖袾宏(1532-1612),他提倡在经行(慢步绕行)中,参究念佛(者)是谁的话头43他说:端坐念佛...
43 话头也是参究公案(包括参究念佛者是谁)时的重要概念,虚云和尚对话头一词,也有精辟的说明: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449184.html
-
报告,可以知道大正7年底以前,台湾纵有带发修行的菜姑,但却无落发受具足戒的尼僧,应该是史实吧!在此值得注目的,是如此的现象,闽南也是相同。[43] 不过到了大正8年11月(纪元1919)台湾方面有了改变...5月20日):爰于阴历4月4日起至8日止,开二众之戒,演三聚之戒,备有衣具结缘。 [34] 《南瀛》卷10之4,页59,昭和7年5月1日。同卷10之6,页43,昭和7年7月1日。 [35]...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249230.html
-
系可知。[43] 若将儒家伦理作一背景根源之论述,显得相当 页330 错综复杂,且其本身存在著诸多争议。由于篇幅之关系,本文仅就《尚书》及《诗经》为引子,以显示在孔孟之前,儒家伦理中之帝天等思想已...[43] 如牟宗三不满传统所认为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分之“二系说”,而将程明道从二程中分出来置于“五峰蕺系”,此系兼具了客观性体(《中庸》、《易传》)及主观心体(《论语》、《孟子》);“伊川...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449233.html
-
心目。[43] 缘生假有的有为诸法,从俗谛上来看可以是迁动的;若就真谛上说,当以般若智慧来照察诸法时,则一切万法全无迁动的相状,故可以即于一切现象事物而见到真实,无为的诸法实相不是外在于有为诸法而独...45,页151中。 [41] 《大正藏》册45,页168下。 [42] 《卍续藏》册96,页293b。 [43] 《卍续藏》册96,页291b。 [44] 〈物不...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649238.html
-
品)大篇幅解释这种禅修法,藉由身体的组成部分,诸如皮、肉、肌腱、骨、内部器官、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来随观色身。 (3) 见《清净道论》XXI, 43,《无我相经》与《火喻经》(《佛陀的三根本经》(...
向智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4049260.html
-
第43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这是说佛教信仰初传的情形。再看看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上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干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4749280.html
-
修道。《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云(大正43·573b):“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见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终金刚无间道来,并名修道。” 29 梵名Satyasiddhi -wastra,凡十六卷,或二十...
释性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564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