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3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这是“无念”;四是禅宗的终极目的在于心的彻底自在解脱,方式上则推崇“顿悟”──这是“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也可以用来体会“禅宗美学”。姜一涵等人所著的《中国美学》论到“禅宗美学实例”[43...页188~193。  [43]  姜一涵等:《中国美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2,页129~145。  [44]  尹凡:〈听雨〉,《普门》杂志,1998年1月,第220期,页90。  [45]...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想、思、触、作意是を名と谓ふ。43  在《增一阿含经》中所指的“痛”通常会是“受”的别称,例如:“五阴无常”,此经常言:“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44“念”可为“意思”之意,如四食中的“...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

    概念化,存有理解必须已发展出它自己的依据, 也已就存有(已被理解,被一般地投射的,也总已在其中被揭示的)做出寻问与探究之论题(注43 )。  存有论真理就是有关存有自身之真理的问题,它来自于存有的理解。...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佛教的色(物质)之概念

    ---------   1M. i, 220 ; S. ii, 3f.; iii, 59, 62 ; A. iv, 348.《中阿含》卷7,29经(大1, 463c)、《杂阿含》卷2, 42经、43...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047997.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152, 773c以下。順40, 570c。順43, 589b。成7, 291a。成7, 297c。 順40, 569c。成8, 297c。 [294]順40, 570b。俱15, 81c。成...43, 358a)、二本(同,274a)。 4 《俱舍光記》2(大41, 35c)。 5 境野黃洋《八宗綱要講話》上,132頁以下。 6 《出三藏記集》11(大55,78c以下)。(...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附加的。但是,共通於漢巴所說的相應說則找得到。此即是巴利《中部》43《大毘陀羅經》(Mahavedalla-sutta)及其相當經典《中阿含》211《大拘絺羅經》之文,如下所示: [260]朋友啊!...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3.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摘录出来的,43因为它也是指业力在受果报之前不会失去,所以可说与无表性质相同。它与德慧Gu?amati在《随相论》中所提到的:“正量部说‘无失法’,它使业力在产生果报之前继续保存下去,它与心是不相应的。...又,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卷2本,大43,275a,谓大众部与法密部(法藏部)成立身勇、身精进之无表色,又说上座部所讲的“胸中色物”亦为无表。身勇、身精进,类似于《舍利弗毗昙》的身进、身除等。在巴利佛教...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心性本淨之意義

    43(S. iii, p. 42)。(參原書p. 230)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趋向来生时,成为下一生有情的基础人格。我们受生此世时,即带著各自经验余势力的综合,即智能、性格、体质等人格特质;[43]出生之后,在每一次的经验中,加入习惯力或性格,人格也逐渐变成善或恶。   缘起说...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证悟

    上证悟)。”43   由此可知,若得四证净,成为预流(须陀洹),即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也就是“不堕法”(不堕恶趣者),将来必定达到最上之证悟(正觉)。因不从正法退转,故又称为“不退转”;因... 48b以下)及同《述记》9末(大43,556b以下)。别教说、圆教说,例如参见《天台四仪》(《谛观录》)。圆教说之思想本源的印度典籍根据不明。(参原书p. 132)  24 天台智者大师称自己的境界...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