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即使是对一个“干观行者”而言,只要能令“道智”现起,都肯定是摄于初禅(安止)定地的。因为《清净道论》中有如是云: 于一切道都有七觉支、八道支及五禅支。43 如此一来,若将“近行定是欲界定”的... 《清净道论》(简体版) p.79。 41 《清净道论》(简体版) p.132。 42 《清净道论》(简体版) p.125。 43 《清净道论》(简体版) p.621。 44 《大毗婆沙论》卷...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如此,在有些心里,也有“痴”是不与贪嗔俱行的,这类心共有两个,称为“痴根心”。42 由此可知,不善心的生起是离不开“贪(lobha)”、“嗔(dosa)”、“痴(moha)”等行(或称“心所”)。43...13。 43 参阅《清净道论》〈说蕴品〉谈“行蕴”的部份。底本p.468~471,《清净道论》(简体版)p.432~435。 44 “‘舍俱疑相应’的痴根心有十三行:触、思、寻、伺、精进、命、心止、...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vatthuni (2) p.59~60, P.T.S.,1970 ; Rhys Davids, SaMyutta NikAya, Kindred Sayings II, p.42~43, P.T....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4.html
-
也同时“通达”42其他──集、灭、道三谛。或说现观苦谛所生起之智,与其他三谛之智可划为等号。《清净道论》即依于此论证而确立四谛是一时通达的43,因此而说《清净道论》是主张四谛顿现观的。 《清净道论》...四谛的现观时,却常用“通达”来说明。若依前定义,“现观”与“通达”在此应该可说是相通的。 43 《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简体版) p.644。 44 此七清净是:1.戒清净、2.心清净、3....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而不是另有实体可得。但是,就有部阿毗达磨的立场,即使是阿罗汉也还是有退失的。43所以,有部认为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常识的、消极的不生,而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有法,有力地能使障碍涅槃的一一有...Carpenter, P.T.S., London, 1966, pp.91ff.;《汉译南传大藏经》第7册,页43~45。 30 " ...tesaM sudam AyasmA MahA-...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尊重想:“诚然以此行道,我将享受远离之乐。”43常依此而想,欲心所自然生起。除此之外,已生起的欲心所,可更加的提升,如《瑜伽师地论》中云: 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 在家烦扰,...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参阅《瑜伽师地论》卷33 (大正30,465b29~c2)。 42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31页。 43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14页。 ...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43 印度古代宗教神我灵魂之说盛行,或以灵魂神我寄于五蕴色心,根身虽死而我体常存;或以五蕴即我,根身变坏,我亦有随灭;当然所指涉...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劫,由修学辟支佛道再成佛者需一万一百劫。在佛典中,劫的时间单位有大、中、小三种之分,小劫简称为劫,其时间长度约为7.99×106年,中劫的长度约为1.5×108年,大劫的长度约为1.2×109年,43...的成佛时间亦有可能包含之前所修二乘道的时间。 43 参见林崇安著,《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论》,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二月 初版,p.69。 44 参见《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2 (大正29,...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诸佛种。43 况且菩萨初发心时不一定入于必定,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曾说: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卷1说初发心即入必定的菩萨是和《华严经》上所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44。或...43 《十住毗婆沙论》卷1,(大正26,24c~25a)。 4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7,(大正10,89a):“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经论对此经多所引用,其地位可见一斑!43另外,《文殊般若经》所说的“一行三昧”,是“法界一相,系缘法界”,与“毕竟空相应”的三昧,而其修习过程,亦有由称名、念佛之方便而成就的。44 综观上述的念佛法...后代如唐?道绰之《安乐集》卷1 (大正47,12b13~25)等亦承此说。 11 《十住毗婆沙论》卷5 (大正26,43a10~c18)。 12 《十住毗婆沙论》卷6〈分别布施品〉(大正26,49...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