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123篇,用时2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好事者为他凿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混沌”就七窍流血死掉了。 禅让我们能够在一些场合下,体验到身心没有对立的状态。那个体验哪怕只有1分钟,甚至30秒钟或者5秒钟,你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很多问题你...

    明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0639075.html
  • 佛寺:从印度到南亚和汉地的演变

    不是说印度没有佛教寺庙,而是在于,(1 )印度的佛寺没有超出石窟的境界;(2)在相同的空间结构中,石窟更能体现出印佛的独特追求, 正象印度文化的另一主流印度教的寺庙最能代表印度教的特殊风采一样;(...

    张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1539154.html
  • ‘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是研究禅宗思想的基本前提’【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导言》,中华书局,2001年,1~5页。】。   在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禅学的核心思想‘二入四行’中,&...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2739236.html
  • 支遁禅学思想中的道家因素

    于玄同,还群灵乎本无’ 【同注 (1)。】。  所谓‘七住’指‘七住地’,即远行地,又作玄妙地。此地在大乘菩萨行果位中处于众生与菩提之间,已证菩提、超越众生,又往上更无可求之菩提,往下更无被救之众生,...

    彭自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3039241.html
  • 佛教与全球化:异化乎?典范乎?

    映象(Image),至少可以包含以下二十四个质素:  1、一个主张内修外弘,而非外求外炫的宗教。  2、一个主张唯有“自律”才有“自由”的宗教。  3、一个主张“如实观”的宗教。[有关“如实观”的论述...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4439334.html
  • 佛法的安心之道——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

    佛法纾解压力  简易舒压的方法,其主要思考方向分为:(1)降低压力源;(2)增广心智。  基于前文压力的定义我们无法去改变压力的源头,只有增长自己的心力与智慧,切莫自我欺瞒,漠视事实的存在而因循苟且;...

    张元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4539335.html
  • 佛眼看人生:第五篇 善终

    分为下列三种:  1、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  2、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且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逝世的。  3、大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1839378.html
  • 再参莆田广化寺 ——当今寺院管理制度感言

    闻,尤其在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方面,福建佛教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诸如1992年4月,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分为五个组来展开弘法工作。1、经书印赠组,现已印赠50多万册,录音带约10...

    纯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3139463.html
  • 《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

    西藏黄教教祖宗喀吧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展转传来的三士道的教法,于1402年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1)(以下简称《广论》)。当今佛学泰斗印顺导师依据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关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和大乘特法层次建立的开示(2),而著成《成佛之道》(3)(以下简称《成佛》)。其中,下士道即五乘共法,中士道即三乘共法,上士道便是大乘法。所以《广论》与《成佛》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同中也有异,本文试对此略加说明,以使...

    如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5639492.html
  • 业与轮回

    消失,就叫作死亡,后一个意识的生起,就叫作出生。当前一个意识消失时,没有什么去处是它的所往,当新意识生起时,没有什么地方是它所自。”  在巴利语系经典中,根据果报出现的时间,把业或愿行分为三类,即:1、...

    赵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133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