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得有此 诸因缘法胜分摄成。 第二为行,第十为有,此胜分是业所 摄, 余七皆是苦。烦恼、业之[36]【支】所摄之余七种是苦所摄,应知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言‘皆’[37]者,...业支”。 [37] 北7255于此下“者至摄尽”三十四字漏。 [38] 原本是“总”字的别写,今改为通用的“总”字。 [39] “所说”斯1358、2462、4235,北7257同;...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
-
不仅对当时教界为一大启示,更为日后三百年中国佛教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纲要[注37]。而净宗祖师印光为民国以来倡儒释合一说的显著代表。后人赞颂印师为“接尼山鹫岭之传,得儒佛两家正脉。继梵天红螺而后,成净...31。 [37] 同注13,页18。 [38] 同注8。页2567。 [39] 同注8,页2442。 [40] 同注8,页2442。 [41] 同注l,〈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下,册三,页84...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哲学中,体与用是关系至为密切的一对概念,简而言之,“体”多是既兼本体,又兼主体;“用”既是现象,又是功用。“用”的本身并无实义,只是“体”的功能显发[37]。熊十力说:“作用者,乃言乎体之流行,状夫体...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146834.html
-
页36中;页37中;页43中),而《中论》是四世纪的作品,可算是中观学派现存的早期注解书,《顺中论》为瑜伽行派大师无著所撰,另外传为龙树所撰的《十住毗婆沙论》也立六道(大廿六,页20上;页102下),...论书;至于《大智度论》则是说明菩萨广大行果,那么这两部论书是否有内在的关连性?《大智度论》广泛的引用《中观论颂》(Robinson 1965,p. 37~38;Lamotte 1970,p.ⅩⅩⅩⅨ),...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6.html
-
____________
36 参见《合部金光明经》卷 2 〈业障灭品〉第 5,《大 正藏》卷 16,页 368 中。37 参见北本《涅槃经》卷 2 〈寿命品〉第一,《大正藏 》卷 12...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346840.html
-
葡萄及山水人物镜各一面 (注37), 因此这尊观音甚至可能是中原的作品, 被南诏 的信徒或往来的客旅携至大理的。 由于此尊观音像的制作年 代比建塔年代还早, ...南诏野史》, 卷上, 31。
注六六: 《南诏野史》, 卷上, 35。
注六七: 《南诏野史》, 卷上, 页37, 40, 41。
注六八: 〈地...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646844.html
-
阳明说佛氏,故足下 援程子,不援阳明,而宗旨则阳明尤亲切(注37)。 戴震于‘原善’中云: 是以老聃庄周之言尚无欲,君子尚无蔽。尚无欲者主静,以为 至君子动静一...注35)同(注32),页18、a。
(注36)叶钧点注‘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页一五七。 (台湾商 务印书馆、民76、4、台十版)。
(注37)同(注33)、页33、a-34、b
...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8.html
-
值得注意的是:依僧睿序云:“其人(青目)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乖阙烦重者,(罗什)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尽善也。”(注37)。吉藏引昙影之“中论疏”(已佚矣)中有四处叙青目之失:“一、...。
353页
(注 36)羽溪了谛,同前注二九。
(注 37)大正三○,一上中。
(注 38)大正四二,五上。
(注 39)大正三○,四四下。
(注 40)羽溪了谛,见前注二九。
(注 ...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946850.html
-
成慧耶?”(大正15,页4中─下;页36下─页37上)。 d.《无希望经》:佛陀为文殊说信解虚空之门,有六十位比丘无法理解,心中质疑佛陀说法如同外道。此六十位比丘向文殊说明他们的疑虑,想要离去;...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2.html
-
的所知事;而其第二「由品業差別 」,即對其事(vastu)再分為五種所知與五事作業,而作詳細的 說明。(37)下面,就是分類其說明,以便了解其兩者的項目與意 義: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