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世”是在慧远向罗什提出问题的场合。《大乘大义章卷下,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中,慧远质疑后念可得追忆前念(大正45,页138),罗什的回答言及三世的本质:
“如般若波罗蜜中,佛告须菩提...诸论师抄比成实”,将原有的十 六卷“简繁存要,略为九卷”,用来抑制成实的发展而看出来 。而后“三论”诸师之力破“成实”,亦反映“成实”之持续 发展。
(注10)大正45卷...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6.html
-
毒”与“烟火燃”本应为二事,汉地注释家却将其合为一事来加以解释。 (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45] 在现存梵本中,...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7.html
-
正6年3月27日。 43. 王见川<西来庵事件与道教、鸾堂之关系──兼论其周边问题>页81-84,《台北文献》直字120期,1997年。 44. 同前注页84。 页288 策[45]!根据...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246596.html
-
那里被用来特指与“此在”有关的存在论。[45]
笔者在《现象学及其效应》中已经说明:海德格尔在1925年《时间概念历史导引》的马堡讲座中已经将“此在的存在”或“此在的存在结构”定义为“烦”(...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页42、44。还可以参见海德格尔在页45上的说法:“存在论与现象学不是两门不同的、与其他学科相并列而从属于哲学的学科。这...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546600.html
-
哲学背景的近代唯识学研究者们也用“主体”和“客体”或“主观的作用”和“客观的对象”来说明它们[45]。但这个意义上的“主体-客体”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在意识之外的东西”,而是指意识以及它的各种衍生物。...错误。后面我们会看到,它会混淆“自证分”(自身意识)与“末那识”(自我意识)之间的本质差异。
[45] 例如参阅:慧庄,“谈唯识学上的四分说”,载于:《唯识思想论集》(一),台北,1981年,页...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依于《菩萨璎珞本业经》(简称《璎珞经》)与《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经,尤其是《璎珞经》之“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T24.1018b) [45],但更能彰显其义者是依于《璎珞经》(T24.1014b...46.86c)复以分段生死与《佛性论》(T31.799a)所言之“方便生死”、“因缘生死”等三种生死,分别对应于见思、无知(即尘沙惑)与无明三惑。 [45] 见《法华玄义》(T33.704c)、《四...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翻译品质,认为旧译有使人“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的严重缺失[45]。因此,他在翻译《大品般若经》时,下笔便显得非常严谨,他在《大品经序》中说: (余)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本)”及“三不易”之诲...及僧睿《十二门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一,大正五十五,No.2145,P77b、78a)。 [45]参考《出三藏记集》卷八释僧睿<大品经序>,大正五十五,No.2145,P53a。 [46] 同...
罗 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6.html
-
【转】[52](3) 从三生于二 从二故生七 从七复生三 是故如轮转 (3) 页104 丙二、 问曰:“此义已知,彼[44]烦恼、业、苦, 云何相生?请为解说。” 答曰:“[45]从...“七”。 [44] “问曰此义已知彼”句,北7255缺。 [45] 北7255于“从三生于二。从三烦恼生于二业。”句,作“从三于二业。” [46] “从三生于二。从三烦恼生于二业”句...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
-
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尝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久永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注44]是以要先“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注45],人做好了...。 [42] 同注3。 [43] 释彻悟:《梦东禅师遗集》(香港:香港佛经流通处,1988年12月),页3。 [44] 同注24。 [45] 同注3,页219。 [46] 同注24。页...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高僧传》所记的初期中华禅者,从僧显 (亡于 321 之后 )到法绪为止,共有七人。他们的活动时期,都集中在公元第四世记,他们的师承都不太清楚。”(注 45)
可见僧显是由禅而入净土的,至于他的禅...传入中国时的天竺僧,大都具有持咒的神
页 45
通力与禅定力,例如后汉时代的安世高与晋时的佛图澄(232-348)。(注 75)又从《高僧传》中得知,从第二世纪至第五世纪的行者,大都具有禅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