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礼仪及其禁忌

    了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成了有大智慧的人。时年35岁。此后 45年(一说49年)内,佛陀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社会各阶层宣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他 最初找到离开他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教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4061319.html
  • 建国以后大陆禅宗研究方法论的两次转向述评

    工作者该给他它一个怎样的评价。”34“佛教摆出一付离尘出世(超阶级)的假面孔,实行阶级欺骗以达到阶级压迫、剥削的真目的,它骗人的根本方法是高唱苦、灭(空)二谛。”35...1979年版,第1页。   〔35〕同上,第2页。   〔36〕同上,第4页。   〔37〕同上,第6页。   〔38〕同上,第10页。   〔39〕同上,第72页。   〔40〕范文澜的...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5361333.html
  • 《大乘起信论》简论

    之,以完成佛教教理最高的发展;在过去全人类之宗教及哲学学说中,确指自出一头地有其颠扑不破之壁垒;此万人所同认也”。(见台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5册,《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辩》)现代佛教学者吕〖...

    高振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80561348.html
  • 梵 净 山 佛 教 源 流 考

    天隐道崇 性佛天恒 赤松道领(临济33世)  慧惺海阔(七世、临济34世) 福圆满 大方 大凡昌宗  寂 受(八世、临济35世) 深持  照 济(九世、临济...

    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1861368.html
  •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自序

    老神仙方术的依附/33  二、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容受/35  三、佛典之翻译与格义之肇始/38  第三节 汉代译介的佛学两大系统/41  一、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42  二、支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2761378.html
  • 印顺思想脉络论

    ldquo;中国所说的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却是小乘行”,为什么会如此?思想与行为,真可以毫无关联吗!在大师的讲说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新的思考。[35]   印顺经过这些&ldquo...-28页。   [34]印顺:《平凡的一生》(增订本),第28页。   [35]印顺:《华雨集》第5册,第12页。   [36]印顺:《华雨集》第5册,第12-13页。   [37]印顺:《...

    李尚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3561387.html
  • 马祖的思想与时代精神

    所编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原来列举三阶教的典籍35部44卷之名,而且其后有“奉贞元十六年四月十三日敕右街功德使牒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的记载(由于被后人册除,今本没有这个部分)...

    伊吹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5161408.html
  • 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

    可以用皎然的诗歌理论与青原惟信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说明之[35],其实,皎然所论的意境的生成过程是涉及文人诗情的培养和禅悟的直下体认实相非相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皮朝纲则认为“青原惟信的三...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5961418.html
  • 大足石刻《临济正宗记》碑研究

    寺院有名的是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和草堂寺四大寺,位于宋公桥的报恩寺排不上名次。大足的报恩寺虽在城东,但是名声远不如宝顶寺大。34僧人会了在此寺居住。35不过,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陈明光先生认为,“大足...下云:“大足县 报恩寺,在县东城外。宝顶寺,在县东十里,维摩祖师道场,石壁俱镌佛像,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史彰重修。惠恩寺,在县西四十里,今废。妙髙寺,在县西五十里。玄妙观,在县东。”  35刘畋人《重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0361423.html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

    故知“性”静而“情”动,由是产生善恶。顺此以述其心、性、情之论。   (二)、论心、性、情   “群生者,一心之所出也......心乎大哉至也矣”(注35)。   “万物同灵之谓心,......五二,页六六一中。   (33)镡津文集卷第二,辅教编中?广原教,大正藏卷五二,页六五七中。   (34)镡津文集卷第一,辅教编上?原教,大正藏卷五二,页六四↓上。   (35)镡津文集卷...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166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