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67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教意识看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端

    性的王艮,在其师王阳明要求他“君子思不出其位”(语出《论语·宪问》)时答道:“某草莽匹夫,而尧舜其君民之心,未能一日而忘。”[31]唐甄也指出:“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也。”[32]由此可见...》。   [29]《焚书》卷一《答耿司寇》。   [31]《王心斋别传》,见《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五。   [32]《潜书》“辨儒”。   [33]朱载堉《山坡羊·钱是好汉》,《明代歌曲选》。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480767.html
  • 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上)

    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上)  ———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营建说谬误之纠正  (日) 上原和1  著 于冬梅2  赵声良3  译  (11 成城大学文艺学部 日本 东京 21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1  31 敦煌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简介:上原和(1924 -  ) ,男,日本成城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东方美术史研究专家。  于冬梅(1963 -  ) ...

    上原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580768.html
  •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

    行残失,字体稚拙。卷首似遭火灾,第1、2纸背尚有两处裱补。卷尾有多处横向断裂,用3张长条补纸横向裱补,补纸纸质一致,裁剪不整齐。最长的两块长31厘米。  BD0165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吐蕃统治...

    林世田 萨仁高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980773.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译经、传法等佛事活动。《丹噶尔目录》收录的多种译经中,译自汉文的就有31种。来蕃僧人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唐朝应吐蕃请求派来传教的,一年一换,如781年来蕃的良琇、文素。《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记“...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谁说的话──巴利与汉译经典关于说者的差异

    優婆夷毘舍佉則在相當數量的巴利經文中出現,讓我們能夠了解巴利經典中所描述的她的特質。在《增支部尼柯耶》列舉的特出優婆夷當中,描述毘舍佉為佛教僧團的特出施主[31]。在巴利《律藏》則描述她是對實際與有用的...相同。不過,浮陀跋摩(共道泰等)翻譯的《阿毘曇毘婆沙論》引用此經,發問者則作「毘舍佉優婆夷」(T1546, T28.337b7) 而與《中阿含210經》一致。      [31] 《增支部 1.14經...

    无著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3881374.html
  • 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

    阳明虽有时以道心作为良知或即心的别称,例如他说“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传习录》卷上,《集评》31,P.69)以及说“道心者,良知之谓也。”(《传习录》卷中,《集评》140,P....

    刘桂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581605.html
  • 荆溪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讨

    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恶不出三千。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不?答具有(31)(大正46·296上)。……。   有关性德善(包括正、缘、了因)不出理具三千,而性德恶亦不出理具三千。且...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081704.html
  • 神智从义对“具”的反思

    真空虽亡,而存百界宛然,即是俗假;又点真空之亡泯、俗假之立法二俱不可得,即是中道第一义谛非有非无。举其真空之一即三,既尔,举其俗假及以中道即三,亦然(31)(卐续藏99·345右上。)。   明了此一...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081705.html
  •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

    染,全三德而成三障,故曰即理性之毒(30)(此收录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二(大正46·872中下)。)。   此即对《请观音疏》中的「法界无碍(阂),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31)(智者《请观音疏...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181706.html
  • 净觉仁岳对其师知礼之「背判」

    大师未察忠愫,再树义门,以安养生身,抑同弊垢娑婆劣应,混彼舍那,此与一家教观,小有所妨。故不避讳黜,频有违忤。诚以忠谏谓之诽谤;切直谓祅言。既进而不从,亦退而无怨(31)(卐续藏95·482右下。)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28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