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E 2 vols. 35, 36; SBB 2 vols. 22, 23, Milinda's Questions, I. B. Horner 德譯 Nyanatiloka; Die Fragen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0455307.html
-
缘,眼(根)为能见,眼识认知,故谓直缘外境。22
由于心识与心所必共同感取所知对象,如眼识起时必以色境为所缘缘,而发生认知的过程,此中并无先后次第之别,是为同时的因果关系。有部采取心识可直接认知...同上,页三七上、中。
22 参看D.J. Kalupahana,"Buddhist Philosophy - A Historical Analysis",陈铫鸿译,《佛教...
陈雁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755335.html
-
一个继往开来的明主,故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六月,“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22],结果旧日的“大云寺”全改额为“开元寺”。此外,唐代以“兴国安邦”为主题的寺额,也很常见... [21]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第847页。 [22] 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杂记〉,第879页。 [23]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五《义解篇论》,《大正藏》第50...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1655454.html
-
组织、身份或群体本身,就是支持和动员一切其它资源成为可能的基本的集体资源。[22] 为此,制度宗教常常呈现出一种强关系。 相当于制度宗教的强关系而言,扩散宗教往往呈现为一种“弱关系” 特征,非制度、非...其间。参史太文《幽灵的节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 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23] 格兰诺维特曾于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4255470.html
-
肯定既是由于一个家庭无力独自承担全部开支,但同时又是由于其份额和斋供所具有的意义及效果,大大地超过了那种纯经济性的考虑。[22]
在这里,每位社员都必须要交的个人份额,本来是家族般的规定或要求,...瓮酒。参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21] 引自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22]...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055473.html
-
“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忘”;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 [22] 进一步把儒教作为推行佛道的基础了。
...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22] 《闲居编》卷19,《中庸子传上》。
[23]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卷53,《年谱实录》。
[24] 康乐《素食与中国佛教》,见《国史浮海开新...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5255474.html
-
一步步逐渐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22] 陈星桥居士的《略论人间佛教》一文,对“人间佛教”的历史依据与理论依据、缘起与发展等方面内容作了比较细致详尽的论述与分析,认为“人间佛教”是“佛陀时代既有...研究课题》,《佛学研究》1995年号。 [22] 洪修平:《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佛学研究》1995年号。 [23] 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法音》1997年第9期。...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455521.html
-
(22),又强调“自己作恶”“自己清净”(23),即善恶因果应由自己承担,所以解脱是自己的事(24),人应该“先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诲他”(25),人生理想的成就,非藉他人之力而获取(26)。总之,...婆罗门教衰落的原因,可以参看。 (21) 前注所引书页三六以下,详述婆罗门僧侣的豪奢生活和吠陀学问传授的垄断情形。 (22) “长老偈”(Theragāthā)七二九。日本南传大藏经卷二五,页二四八。...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455537.html
-
在位)原来也是迦耶尼寺的僧人,被佛教徒视作理想的法王。1475年,他遣使臣率22位上座长老前往锡兰,按大寺法受戒,并研习经典。 后为这批学成归来的僧人在京城西郊另辟清净地界,专为国内青年比丘授戒传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1455554.html
-
先生说[22]: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后来则说:“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22] 鲁迅:《...
林桂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075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