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利和讲求享受[22] 了。同书卷二五唐京师辩才寺释智则传略云: 释智则(约六六五时人),销声京邑将五十载,财法食息,一同僧伍。房施单床,上加草荐,瓦碗木匙, p. 174 余无一物,门无关闭。...21] 佛陀禅师传在续高僧传卷十六。 [22] 卍字续藏经第一五○册有唐代唐临所撰冥报记,其卷上略云:“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沙,出穴未毕而穴崩。有一人在后,为石塞门不得出。其穴崩处有小穴不合...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3356210.html
-
值得效法的人物,分辨其性别并无意义。[22] Sanghadevi强调的是男女成佛的潜能平等,而非制度上的机会平等,所以她认为佛陀在创建比丘尼僧团之初的犹豫是合理的。 Sanghadevi的论点除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出版,1998,97-120;〈佛教慈济功德会的空间与两性的关系〉,发表于「空间、家与社会研讨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1994年2月22-26日,宜兰。陈美华,...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3656212.html
-
20、《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十七册,第6~63页。参见郭朋等著《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133页,巴蜀书杜,1989。 21、《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139页。 22、...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04456249.html
-
如实见”,而建立缘起智(或法住智)为“如实智”。[22] 另外,在《大毗婆沙论》卷28尊者迦多衍尼子随顺经义解说何谓“厌、离染、解脱及涅槃”时,如此说到: 根律仪、戒律仪、无悔、欢喜、安乐、等持是...阿罗汉果等至﹚,在这禅定中,他可以“以身触不死界/甘露界”。48:53所说的“以身触而住”表达了学(sekha)和无学(asekha)的重要分别。见22:109~110及48:2~5,26~27,3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的、不平等循环交互作用的存在形态。在22根中的具知根是解脱者的根本,它超越了五蕴、六根、十二缘起的有情妄计而有的限制,是故阿罗汉有三明(三通)。 由此可见,佛法对心、色法的平等、相依、互动关系的认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556393.html
-
圆满明、解脱;[22] 《杂阿含810经》指出:安那般那念→ 四念处→ 七觉支→ 明、解脱满足。[23] 以持戒清净,随念息安定内心,修习四念处法门为基础,操作七觉支可以完成三明及心解脱、慧解脱。...》:“三结尽,得须陀洹……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大正2,106上17~中22 [5] 《佛在人间》p.99及.p.324 [6] 现代学术界多采用。参见 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目录 序论 ....................................1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10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16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22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33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43 ...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1356397.html
-
则亦易起情绪上失调,仍非法事之幸也。”[22]事实上,发生这场争论后,内学院与佛学院两家虽然还有不断地学术论争,但是并没有真正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学院因财政紧张,办的刊物《内学》停刊,后出的学术论文...先生论著集》第十集。第65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2] 王恩洋著《念太虚法师》,《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十集。第65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3] 参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存有?神?学” (Onto-theo-logy)(注22)。 一方面肯定存有作为一切万物的存有学基础, 另外一方面又肯定神作为存有的第一因,也因此成为一切万物的神学基础。 相反地,佛教比较接近一种“...
沈清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356520.html
-
水之与波,既不一,又非异,如《成唯识论》云:“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22] 唯识学依“三性”立“三无性”。即是: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立...
海 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365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