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1)

    佛教 全年办 所有 29 537 90 31 106 - 50 52 理次数 宗教 128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747908.html
  • 唐密与广东

    心。其后胎藏界加行,即入大菩萨位。金刚界加行,即入大普贤位。1936年夏,时年50岁,得王弘愿大阿遮黎传法灌顶,一且而万法皆通,绍密宗第五十代遍照金刚普门传灯大阿遮黎位。对两部大法一一印证,历代祖师...

    唐普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2147929.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共通的其他事物,一般人只见其荒谬,诗人却试图掌握表象之外的精随,内在的真实。如〈惊见〉一诗:“惊见/一匹银杏叶/从街边蝶飞而来/躺在掌心/像剪下来的一小片黄昏/安静而哀伤”。[50] 其中“一匹银杏叶...  [50]  洛夫:〈惊见〉,《梦的图解》,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页55、56。  [51]  周梦蝶:〈守墓者〉,《还魂草》,台北:领导出版社,1977,页10~12。  [52]  ...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如“行阴”常被称为:“六思身”,50所以三者共同的部分就是“色、受、想、行”。识与四者的关系,如经常言的“四识住”: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鼻、舌、身、意识。眼触、耳、鼻、舌、身、意触。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CBETA, T02, no. 99, p. 50, c21-23)  ...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若能深遮煩惱,則生色、無色界。 [295]毘18, 90c。成11, 326a以下。 毘47, 245a。成10 ,320b。 毘38, 196b。毘50, 259c。成6,...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施設

     28《大毘婆沙論》卷九(大27, 42a以下)。   29《順正理論》卷50(大29, 621c以下)。   30《大智度論》卷12(大25, 147c)。   31《瑜伽師地論》卷100(大...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8000.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而随眠是心不相应。49 化地部的本宗也是同样的主张。50 《大毗婆沙论》,则提到分别论者之说,也主张随眠是缠的种子,是心不相应。51  其次,在巴利的《论事》中,谓大众、正量二部主张随眠是无记无因,是... 15c,又参照《俱舍论光记》卷19,大41, 292a。  50 同上,大49, 16c。  51 《大毗婆沙论》卷60, 大27, 313a,又参照《顺正理论》卷45,大29, 598c。  52...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清净说或十七阶段说等。以下就简单介绍之。   七清净   [50]首先所谓“七清净”,是《中部》24《传车经》中所说的七阶段之修道法。[31] 即:1.戒清净,2.心清净,3.见清净,4.度疑清净,5....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原始佛教的證悟

    、690c以下)、《成唯識論》卷9(大31,50c)等。(參原書p. 107) 11須陀洹以後諸聖者的證悟,也使用現觀一詞時,可以看成是指對於四諦或緣起理論上最初的理解。佛陀成正覺是在菩提樹下,...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1.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佛法当中,人应以为较前面两级要高,所以他说:“人天果、二乘果都是趋佛乘过程中的一个阶梯,非是究竟的目的地,究竟的目的地是至高无上的一乘佛果。”50可见第一级之“五乘共法”并不是最高的佛法,连带着隶属于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