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dquo;名色”或观“五阴”的观法实践,并进而将其改造成为自己的观心法门,[18] “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具体含义见下文),于“五...;所”为受动一方,如眼见色,眼为能见,色为所见。
[16] 《大正藏》册46,页52上、中。
[17] 《大正藏》册18,页111中。
[18] 学界已经认识到《大智度论...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342604.html
-
[17] 在历程中英雄会遇到有严厉威胁他的试炼,及超自然的神奇助力。[18] 这历程通常是个循环,有去有回,[19] 当英雄探索源头,仍然必须带著转变生命的价值归返社会,对社区、国家、地球或宇宙大千...研究所硕士论文,民91.1。 [2] 雪谦佛学会发行,《藏密宁玛巴──雪谦传承领袖第七世雪谦冉蒋仁波切弘法会──》,法会时间90.12.1-18。 [3] 由日本真宗大谷派的佛教史学者...
李坤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542607.html
-
六、七年才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发表,其中之佳作为MarkAllon的研究成果。Allon是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巴利语权威学者K.R. Norman指导下新一代的学者。他于1994年完成其博士论文,[18] ...教部份圣典之消失即为佛教当时之前车之鉴。 [18] 原论文之标题为:Som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prose portions of Pāli ...
越建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742609.html
-
不白善比丘,行至余处,除衣时,波夜提。”[17]“畜长衣”和尼萨耆波逸提法第1条有关,第1条是: “若比丘衣竟,迦絺那衣已舍,若得长衣,十日畜,若过者,尼萨耆波夜提。”[18]“离衣宿” p. ...逸尼柯”、“波逸底柯”等。参平川彰《二百五十戒の研究》II,页 49~54;《二百五十戒の研究》III,页7~18;《律藏の研究》,页179;李凤媚《巴利律比丘戒研究》,页133,注2。为统一和避免...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842611.html
-
生死离别的痛苦,朝荣夕悴的变化,不能竭其孝思,遂诱导他把由世间法所产生的那种不能排遣的激愤,扩而充之,转为大悲心,造成他发心出世的意志,[17] 于是出家为道士长达三年。[18] 后来偶遇一老僧,彼此...
释果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942612.html
-
2~3。 [16] 喻谦编纂的《新续高僧传》卷29〈清江宁宝华山隆昌寺沙门释读体传〉,页940。 [17] 参《宝华山志》卷12,方亨咸〈见月和尚传〉,页508。 [18] 见月之出家,...律》,页269~270。 [179] 百愚《斯语录》卷18,转引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页23~24。 [180] 尤侗《艮斋倦稿》,转引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台北:汇文堂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042613.html
-
云行水止,从而问法者,常千七百人,以无所闻而闻。余[13]尝[14]造其室,窅然空然。温伯雪子之忘言,净名居士之杜口。余亦[15]莫能知也[16]。[17]观其抱[18]美玉于空山,混银河之秋月。... 上栏)。”《补续高僧传》共 26 卷,无卷 28,疑应为是“卷 18”。《补续高僧传》卷 18,页 147上,记载〈长芦赜禅师传〉,所以孟列夫所指的《劫外录》作著,是慈觉宗赜(生卒年不详)。据〈长...
释慧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342615.html
-
解释说:“庄子不从物的分、成、毁的分别、变化中来看物,而只从物之‘用’的这一方面来看物,从‘用’的这一方面来看物,则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归于平等,这便谓之‘寓诸庸’。”[18]言万物...。”此说颇具妥当之处。 [18] 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页 402。 [19] 见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7 年,页 11。 [20] 引自...
元钟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542617.html
-
总而言之“性相如如”。无相的具体内容,六祖说 “无二相诸尘劳”,[17]即无我、人等相,实即无一切相,因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8] 本心、自性虽与实相同一无相,但既为众生之本心、自性,则它...页 55,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6 月第一版。以下凡引此本,简称《选编》,并只注明版本与页码。 [17] 《录校》,页 263。 [1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 8,页 ...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8.html
-
事物性质义涵,而作为一个中性语词加以运用。基此之故,在佛教经典里便可见诸如: “集自性”、“大种自性”或 “诸法自性”等说法。[18] 回到《坛经》本身,学者可以发现,经中也有指谓存有物特性或样相这种...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