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96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二)

    317。又,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第六章,对“性”字义涵有更详细的分别论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年,全集校订版),页 178~198。   [18] 详见《大乘入楞伽经》卷 1、卷 ...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742620.html
  •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答曰:是相续心,世谛故有,非真实义,此不应说。又于世谛,是亦多过,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是故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18〕   这里从两个方面来论证心性本净说不能成立的原因...  〔13〕同注〔11〕。   〔14〕同注〔12〕。   〔15〕同注〔11〕。   〔16〕〔17〕同注〔12〕。   〔18〕《成实论》卷三“心性品第三十”。《...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2842644.html
  • 神会的顿悟说*

    的“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一切智故”一句时说: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18]  ...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042646.html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

    。鲁庵泰法师,行脚避雨止一人家檐下,闻其内说法声,听之则相宗也。亟入见,乃一翁为一妪说。师遂拜请教,因留月余,尽传其学而去。疑翁妪非凡人,盖圣人应化而现者”(注18)。  由于不知普泰的学统渊源,所以...之中,虽三系皆备,通常都以法相宗称唯识,以法性宗称三论宗以外的其余诸家。  (注 17)  续藏九八,五一三页。  (注 18)  续藏八一,三○三页上。  (注 19)  续藏八二,七○九页上。  ...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042658.html
  • 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与他性为因的,是种子的同时生起现行。其实《瑜伽》的本义并不如此,它是从诸法的前后相生与俱有因说的。种子本来具足六义,因为唯识学者将种生现与种生种二类,配合俱有义及恒随转义,所以就不具六义了。(18)...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5442675.html
  •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 Lalitavistara 261 18︰ aṇumātraṃ hi me puṇyair artho māra na vidyate| ...;aṃsanti ( Mv. Ⅲ, 45, 7 ) 在濁音前面 vāṇijā bhaṇanti ( Mv. Ⅲ, 87, 18 ) 在...

    季羨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80942719.html
  • 論梵文本《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二)

    ayu ayam Ⅰ 18 b uttamu uttamam c śaṭ...

    季羨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83642723.html
  •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一)

    五教。[18]既先分析儒、道世间法,主“虚无、自然、元气、天命”说之迷执;次复指斥包括儒、道(判摄属“人天教”),及小乘、大乘等说之偏浅;最后则会通前四教之偏浅,而同归一乘显性教之本源,或渐或顿,皆可...冉云华《宗密》页276-285,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88、5。  [18]按,原贤首五教为:一小教,包括人天、小乘二教,二始教,包括大乘立相、破相二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今宗密则开“小、始”为...

    吴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642740.html
  •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四)

    后人修观,尤其学习天台教观,必须依凭智者大师;但学佛之基本准则是“依法不依人”[18],知礼当然决不是盲目的崇拜者。根据知礼之研究,智顗以“一心三观”统摄十六观行,是深有得于《观经》之旨的。其于《妙宗钞...

    吴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842743.html
  • 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

    椅子是在晚唐與五代之際逐漸進入中國人的房室之中。[18]   圖一: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  賀梓城,〈唐墓壁畫〉,《文物》1959.8:31-33  -------------------...Life:Civilization &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New York:Harper & Row,1981),vol.I,pp.285-...

    柯嘉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64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