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作为一切心识的总称。就此而言,由于尼柯耶、阿含中有关“识”的解释,至今仍有混乱,因此水野泓元即对五蕴、六识、十二缘起中的“识”之原意作检讨,试图证明初期佛教的“识”乃是指认识作用。[18] 首先...佛教心理学の研究》,京都:法藏馆三版,1990等书,皆为其中的代表性著作。 [18] 以上见水野弘元《佛教の心识论》东京:株式会社,1978改订版,p.46。 [19] 同上注,p.47。 [20...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那对语法家的语境理论就采取同情态度。 另外与枯马立拉同时的弥曼差学者普拉巴卡拉的思想却与前者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对耆米尼《弥曼差经》的不同理解造成的[18],他的注释者枯马立拉认为词语是各别独立地..., 35~36. [18] 《弥曼差经》说:“(于句中)具有决定境相之诸声只有与指称某一业行之声结合,方具有指谓作用;(句子之)义境乃是以彼(各别之声义)为依止”(Jaimini, Mimansa ...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思想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下面“认知的过程”一部分中还会讲到。 一、 知识的形成 法舫法师认为: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应先知道:“知识有四种:一能知,二所知,三知的作用,四知识。”[18]这...大正藏》第二十九卷,第10页,下。 [17]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1—2页。 [18] 张东荪:《知识与文化》,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2页。 [19] ...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学校开会抗议。18岁的王恩洋愤然登台演讲,以知耻、自觉、自任三义激励同学,声讨卖国贼;并作《亡国惨》一文警示县人。此后他接触新学,阅读了梁启超(1873——192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173556.html
-
所谓玄奘在外国 十七年之自述 18页 ,本先见于归途至于阗国时(即今新疆和阗)所上表,而此 表所述,则有不能解为于贞观三年始自京师出发者。此表之 中末段云﹕ ...
罗香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473561.html
-
sage keeps strictly to his solitary life. He does not give himself up to sexual intercourse.[18]
The ...18] Saddhatissa 1985: 97
[19] Saddhatissa 1985: 97-98
[20] Norman 1992: 97-98.
[21] ...
Sik Hin Hung
|The|Pearl|of|the|Tripitaka|Two|Vaggas|i|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3673638.html
-
法师代他祈祷文昌帝君(帝君专管人间的科举功名),帝君叫官吏检查善恶记录薄,上面写着,在李登降生时,天帝赐给玉印,他18岁中解元,19岁中状元,52岁做宰相。因为他考中解元后,想调戏邻居的女儿,...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四法印|无常|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16395573827.html
-
Adaptability of Mind, (17) Proficiency of mental properties, (18) Proficiency of Mind, (19) ...
RAKHAL CHANDRA BARUA
|Buddhism|and|Charity|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1073874.html
-
》相同,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造此经人故意抄录 的,其它跟《大悲咒》不同的句子也许能在上述的《陀罗尼 杂集》或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经集》(《大正藏》 901 号,收在卷 18 )中找到。后者长达...
于君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273944.html
-
(406) (注18) 道生于什公讲席「中途南返」,并携去〈无知论〉以示庐山诸贤。弘始九年(407)(注19) 刘遗民「与远法师详省之」后,以〈疏问僧肇诸问题,问题中表显出庐山法性论与关河般若间的根本...28,页811下。 (注17)僧叡,〈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 8,《大正藏》卷55 ,页53中。 (注18)生公南返,携去肇公闻《大品经》(译于 404A.D.)后所作的〈 ...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67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