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元禅师清规卷下
吉祥山永平寺众寮箴规
寮中之仪。应当敬遵佛祖之戒律。兼依随大小乘之威仪。一如百丈清规。清规曰。事无大小。并合箴规。然则须看梵网经。璎珞经。三千威仪经等。
寮中应看大乘经·并祖宗之语句。自合古教照心之家训。先师示众。云。你曾看遗教经^8□。阖寮清众。各住父母·兄弟·骨肉·师僧·善知识之念。相互慈爱。自他顾怜。潜有难值难遇之想。必见和合和睦之颜。如有失语。当谏之。如有垂诲。当顺之。此是见闻之巨益。能为亲近之大利者欤。忝交厚殖善根之良友。幸拜住持三宝之境界。亦不庆快乎。俗家之兄弟。犹不比于异族。佛家之兄弟。乃可亲于自己。黄龙南和尚云。孤舟共渡。尚有夙因。九夏同居。岂无曩分乎。须知一日暂为宾主。终身便是佛祖。
寮中不可高声读经吟咏。喧动清众。又不可扬励声而诵咒。又持数珠而向人。是无礼也。诸事须稳便。
寮中不可接入宾客。而相见笑谈。又不可与商客·医师·相师等·及诸道辈问答。与商客问答。须避寮边。
寮中不可聚头谈话。无惭无愧而戏笑。纵遇可笑之缘。四念住是住处。三归依是依止。也如少水鱼。是有何乐乎。凡不可与前后肩语笑。既能如斯。处众如山也。
寮中不可到他人之案头。而顾视他人看读乃妨自他道业也。云水之最所为痛也。寮中不如法度事。小事寮首座及宿德耆年当谏之大事应报维那而谏。初心晚学和教随顺。当以谏之。受不受。明知道心之有无。清规曰。言语·事业·动止·威仪。应系众中规矩。并当委曲提撕。慈念后生。犹如赤子。是古老之心操也。
寮中不可谈话世间事·名利事·国土之治乱·供众之粗细。是名无义语·无益语·杂秽语无惭愧语。固制止之。况乎去圣时远。道业未成。身命无常。光阴难系。然则十方云衲专惜光阴。而精进须如救头然。努力。莫闲谈而空过时节。石头和尚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寮中不可乱威仪。合掌问讯。应当如法莫聊尔。凡一切时。不可轻法矣。
寮中清净大海众。乃凡乃圣。谁测度者乎。然则见面而测人者。痴之甚也。世尊在世。尚有盲目比丘·牛□比丘而交众。况像末之浇运。唯贵结缘。何轻人者乎。衣缀零落。道具旧损。莫以凡眼观。不可忽诸矣。古来有道人。不华于衣服。唯实于道具。卑族不可轻初学不可笑。纵被笑莫嗔恨。况复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但念四河入海。无复本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佛语。
寮中各各案头若安佛菩萨像。是无礼也。又不可悬画图等。
寮中兄弟若到他人之案头之时。或著衣。或衩衣。虽依时宜。必有其仪。若逢不著衣。不叉衣。不仪而到者。不可相见。
寮中兄弟在案头之时。见他人来。先下床立地。或著衣。或衩衣。须随来者之仪。或问讯。或触礼。相见威仪。须如法矣。
寮中兄弟不可穿步寮中上下间。又不可论人之在不在。不可历观彼彼之案头。
寮中案头不可擅偃卧。靠板头。露脚露体。而为众无礼。须忆古圣先德坐树下露地之迹。
寮中清众。不可蓄金银钱帛等不净财。是古佛之遗诫也。西天初祖迦叶尊者在家之时其家之富。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国。无以为邻。然而舍家修道之时。鬓发长衣服弊粪扫为衣。乞食为食。至将隐曾不改。道心之士不可不知。迦叶高祖犹如斯。凡夫末学岂不自守乎。
寮中说话。常应低声。鞋履莫响。涕唾咳呻并当不喧。莫耽倭语之华丽。须惯佛祖之实语。纵谈佛祖之语句。不可抗朗声。所以为众无礼也。
寮中纵耆年宿德。不可为众无礼。如违众仪。维那当晓示之。
寮中若落失衣钵及诸色物。先应贴榜。其榜云。本寮某甲上座。某时遗落其物。若见得者。请挂拾遗牌。云云。须凭清规而理断。不可横坏人矣。又可惯大晓禅师之语矣。
寮中见遗落之物。可系拾遗牌。
寮中不可置俗典·及天文·地理之书·凡外道之经论·诗赋·和歌等卷轴。
寮中不可置弓箭·兵杖·刀剑·甲胄等类。凡百之武具不可置。若蓄腰刀等之者。即日须^6□出寺院。总恶律仪之器。不可入寮内。
寮中不可置管弦之具·舞乐之器。
寮中不可入酒·肉·五辛。凡荤茹之类。不可将来寮边。
寮中相并坐时。若有应作者。苦事者。下座先作。是僧仪也。年少幼学不可在座而见上座苦事。所以无礼也。若是好事。须让于上座。是诸佛之正法也。
寮中兄弟之把针。应就把针架。把针之时。不可许聚头杂谈。高声多言。须念佛祖之操行。
本寮公界之道场也。纵虽剃须发。不仪僧之辈不可教经回出入寮内。不可教夜宿寮内纵虽仪僧之辈。浮游之类不可教夜宿寮内。不可教徘徊寮内。所以妨清众也。
寮中不可经营度世之业。
前件之箴规。古佛垂范。尽未来际。当山遵行。
宝治三年正月日。记。
吉祥山永平寺众寮箴规(终)
众寮十二板图样凡例
夫众寮者。堂众饭后之看读。及平日斋后之吃茶。晚间之吃药石。或临时之行茶汤等。皆于此行之。然则众寮从僧堂之大小。而亦当有广狭焉。僧堂若十二板。则众寮亦必当十二板。僧堂若十六板。则众寮亦必当十六板。而其众寮之缔构。但四周施床无中床则唯露地广阔空疏。且堂众回容尽。故敕规载十六板僧堂图。同规抄亦载十六板众寮图。其缔构为体也。屋上开四个天窗。有十六床之样子。同抄第十四卷载寮元须知曰。寮主副寮到曲禄前问讯。到第一处第二处第三处问讯。收问讯经旧路不可抹过(乃至)到十六处问讯毕。归中央问讯立。由此考之。所谓十六处者。即十六床明矣。今且欲造营十二板之众寮。则先如图样设床。而中床屋上各开天窗一区。而四壁亦皆设明窗。以取明相焉。若前后门两颊床与中床。每床各当设板头。床纵除床缘与经柜为六尺。而又明窗下各设经柜。凡柜高一尺有二寸。径一尺有五寸计。柜上表面为经案。以备看读用。里面即为经柜。众僧各自锁之。容藏看读之用具也。禅苑清规曰寮主看守众僧衣钵。备规列职寮主章曰。公界坐禅·看经看守经柜。夜间同寮元巡视经案。或失锁者留记锁之。又敕规下卷巡视经案抄曰。僧堂则曰函柜。众寮则曰经柜。由此考之。经柜与经案二名而其实一也。必非柜与案二物也。
如寮元寮。依天童山图。则于妙庄严堂背后别构一局焉。敕规抄图则于众寮后门右边设之焉禅规列职章曰。寮首座当请久住宿德谙练事体之人。同寮主于寮中止宿。看守众僧衣钵。由是等文考之则据敕规抄图。设后门右边者为正焉。
禅规曰。寮主依入寮先后轮请或当一月。或当半月。或十日。各逐所在主看守众僧衣钵。然则所谓寮主在各自之案位。轮次勤之犹堂中直堂也。是以须知无单称寮主寮之分寮矣。
以十刹图考之。天童山则于众寮之背后。有把针架及洗衣处焉。今复效之设把针架洗衣处等可也。
众寮床样之图
对大已五夏阇梨法
第一。对大已五夏阇梨。须带袈裟纽。及带坐具。
第二。不得通肩被袈裟。经曰比丘对佛·僧及上座。不得通肩被袈裟。死入铁钾地狱。
第三。不得邪脚倚立而视上座。
第四。不得垂手立而视上座。
第五。不得非时喧笑·无惭·无愧。
第六。立如事师法。
第七。若有教诫。当须设礼听受。如法观察思惟。
第八。常须作谦卑心。
第九。不得对大已抓痒拾虮虱。
第十。不得对大已前洟唾。
第十一。不得对大已嚼杨枝漱口。
第十二。大已未唤坐。不得辄坐。
第十三。不得共大已五夏同床而坐。唐突大已五夏。
第十四。不得坐大已五夏人当坐卧处床。
第十五。五夏以上即阇梨位。十夏已上是和尚位。切须知之。即是甘露白法。
第十六。五夏尊人唤坐。当须合掌曲躬。然后乃坐。殷勤端正而坐。莫靠倚墙壁。
第十七。坐不得无礼恣倚东西。
第十八。若有所言。须谦下。不得取上分。
第十九。不得张口欠呿。当以手遮之。
第二十。在大已前。不得以手捋面摩头弄脚弄手。
第二十一。在大已前。不得大嘘气作声。如法恭敬。
第二十二。在大已前。当须端身定住。
第二十三。若见大已来大已处。当须避坐曲躬低头。且待大已指挥。
第二十四。如有隔壁大已房。不得高声读诵经典。
第二十五。大已未指挥。不得为人说法。
第二十六。如有大已所问。当须如法答供。
第二十七。常护大已颜色。莫令失意令他热恼。
第二十八。在大已前。不得与同类相拜。
第二十九。于大已前。不得受人礼拜。
第三十。如在大已所苦事先作。好事应让大已。
第三十一。如遇五夏十夏之大已。当生恭敬莫自退屈。
第三十二。亲近五夏十夏之大已。应请问经义律义。莫生轻慢懈怠。
第三十三。见大已病。应如法瞻养教愈。
第三十四。在大已前及大已房边。不得说无益语无义语。
第三十五。在大已前。不得说他方尊宿之好恶长短。
第三十六。不可得轻忽大已。而戏论问义。
第三十七。不得对大已剃头剪爪换裙。
第三十八。大已未眠。不得先眠。
第三十九。大已未食。不得先食。
第四十。大已未浴。不得先浴。
第四十一。大已未坐。不得先坐。
第四十二。路逢大已。如法问讯曲躬。随大已后行。如蒙大已指挥乃还。
第四十三。如见大已忘失。殷勤指示。
第四十四。若见大已误错。不得喧笑。
第四十五。到大已房。先在门外。弹指三下而入。
第四十六。若入大已房。从门颊而入。不得当门户正中而入。
第四十七。若出入大已五夏·大已十夏等房室。应从宾阶下。不得从主阶而上。
第四十八。大已饭未讫。不得先止。
第四十九。大已未起。不得先起。
第五十。大已若为檀越说经。正坐而听。不得急起而去。
第五十一。在大已前。不可呵骂应呵骂者。
第五十二。大已前不得遥大扬声呼人。
第五十三。不得解袈裟著大已房舍而出。
第五十四。大已说经。不得从下正是非。
第五十五。大已前不得持手捧膝。
第五十六。大已在下处。自在高处。不应相礼。
第五十七。不得座上为大已作礼。
第五十八。大已立地。不得自在座见大已相揖。
第五十九。有大已之为师。须知之。
第六十。有大已之为弟子。应知师礼。莫乱大已。
第六十一。大已与大已相对。共非大已。
第六十二。见大已无有穷尽。初夏见大已。极果见大已。
右对大已五夏·十夏法。是则诸佛·诸祖之身心也。不可不学。若不学者祖师道废。甘露法灭也。法界虚空。希有难遇。宿殖善根人乃得闻。实是大乘极致也。于时日本宽元二年甲辰。三月二十一日。在越州吉峰精舍示众。
日本国越前永平寺知事清规
知事为贵而尊。须撰有道耆德。其例。
如来之俗弟难陀。充知事证阿罗汉。胎藏经云。世尊在迦毗罗城。佛知难陀受戒时至。至门放光照一宅。难陀云。必是世尊。遣使看果是世尊。难陀欲自看。妇云。若许出看。必令出家。即牵其衣。难陀云。少时还。妇云。湿额未干须还。答。如所要。佛令取钵盛饭盛。饭出。佛已去。与阿难。阿难言。谁边得钵。答言。佛边得钵。阿难言。还送与佛。难陀即往送钵与佛。佛令剃头。语剃者言。勿持刀临阎浮提王顶。又念。且顺世尊。暮当归去。佛知其念。化作大坑。如其命终何得归也。佛告阿难。难陀作知事。阿难传佛语。难陀言。知事者何。阿难曰。于寺中检校。问。何所作。答。诸比丘乞食去应扫地洒水。取薪除牛粪。净土防守失落。与僧闭门户等。至晚当开门扫洒大小便处。僧去后欲为僧闭门。闭西东开。闭东西开等。念曰。纵有失落。我为王时。更造百千好寺。倍于今日。即便还家。从大道行。恐佛还。乃从小道。仍逢佛归。隐树枝。风吹身现。佛问。何故来。答。忆妇。佛却将出城至鹿子母园。佛问。汝曾见香醉山不。答。未见。佛令投衣角飞。须臾见山。山上有果树。树下有雌猕猴无一目被烧。竟佛问何如天。答。天无欲何得比此。问。汝见天不。答。未见。佛令投衣角寻至三十三天。令游观至欢喜园。见彩女。见交合园等。见种种音声。有一处天女无夫问佛。佛令问天。天答。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难陀。何如孙陀利。答。天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佛言。修梵行有斯利。汝今持戒。当生此天。时佛共还逝多林。时难陀慕天宫修梵行。佛告众僧。一切不得与难陀同其法事。一切比丘。皆不与同住坐起。自念。阿难是我弟应不嫌我。即往共坐。阿难起去。问言。弟何弃兄。阿难言。然。仁行别故相遣耳。问。何谓也。答。仁乐生天。我乐寂灭。闻已倍生忧恼。佛又问。汝见捺落迦未。答。未见。令投衣角便见诸狱。皆有治人。有处无人。问佛。佛令问狱卒。狱卒答言。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暂在天上还来此中受苦。难陀惧而泪下如雨。白佛述其事。佛言。为天乐修梵行有是过。佛与还逝多林。广为说胎相。难陀因始发心。为解脱故持戒。后得阿罗汉果。
难陀尊者。俗姓刹帝利。净饭王子。如来之俗弟也。即充知事。果作罗汉。见佛之功德。证果之先踪。可贵者欤。可慕者欤。然则道心之人稽古之人。必可充矣。无道心之辈。不可充也。知事之心术。与住持之心术同矣。仁义为先。柔和为先。大慈大悲云众水众。接待十方。一兴丛席。不见世利。唯务道业者之所充来也。诚是辨道薰练。无先于此者欤。
知事等亲曾相见例。
大沩。一日唤院主。院主来。山云。我唤院主。汝来作什^8□。院主无对。又令侍者唤第一座来。第一座来山云。我唤第一座。汝来作什^8□。第一座无对。
曹山代院主云。也知和尚不唤某甲。代第一座云。若令侍者唤恐不来。法眼别云。适来侍者唤。拈得这一段因缘。直须参究于知事头首之命脉矣。
充监寺时。发明大事例。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嗣法眼)在法眼会充监寺。一日法眼云。监寺你在此间。多少时耶。则云。在和尚会。已得三年也。眼云。你是后生。寻常何不问事。则云。玄则不敢瞒和尚。玄则曾在青峰处。得个安乐。眼云。你因甚语得入。则云。玄则曾问青峰。如何是学人自己。峰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眼云。好语。只恐你不会。则云。丙丁属火。将火求火。似将自己觅自己。眼云。情知你不会。佛法若如是。不到今日。则操闷便起。至中路却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识。道我不是。必有长处。却回忏悔。眼云。但问将来。则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眼云。丙丁童子来求火。则言下大悟。
袁州杨岐会禅师。随慈明。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师皆佐之总院事。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慈明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问。慈明语如前。或谓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去。何用忙为。有一老妪。近寺而居。人莫测之。所谓慈明婆也。慈明乘间必至彼。一日雨作。知慈明将往。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扭住云。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慈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于泥途拜之。起问。狭路相逢时如何。慈明曰。你且亸避。我要去那里。师归来。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慈明呵云。未在。一日当参。粥罢久之不闻挝鼓。师问行者。今日当参。何不击鼓。行者云。和尚出未归师径往婆处。见慈明爨婆煮粥。师曰。和尚今日当参。大众久待。何以不归。慈明曰。你下得一转语即归。下不得。各自去东西。师以笠盖头上行数步。慈明大喜遂与同归。自是慈明每游山。师辄啖其出。虽晚必击鼓集众。慈明遽还。怒曰。小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师云。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此其原也。
古时监寺而已。近日称都寺即监寺也。称副寺亦监寺也。近代寺院繁务。仍请两三监寺也。金陵杨岐发明大事。正当监寺之时。知酬监寺之功者欤。诚夫如杨岐之粥饭头。近代难得于十方者哉。
有道充维那例。
京兆华严寺宝智大师。讳休静。嗣洞山。师曾在乐普作维那。白槌普请曰。上间搬柴。下间锄地。时第一座问。圣僧作^8□生。师云。当堂不正坐。那赴两头机。
维那于洛浦。法嗣于洞山。尊宿之非细。有道之嘉躅也。若以师之维那之时。欲挌今之长老之辈。今时之长老等。未及师之维那时也。
维那时大悟例。
温州龙翔竹庵士圭禅师。嗣佛眼清远和尚。师始登龙门。即以平时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心已极。但缺著力开眼耳。遂职堂司。一日侍立次问云。绝对待时如何。眼曰。如汝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眼至晚抵堂司。师复以前话问之。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大悟。眼曰。今无复言。
佛眼者。五祖山演和尚之神足也。圭公禀祖宗之血气。当维那之时诚是好时之逢遇也。今称鼓山则师也。拈古颂古佛祖之言句。师之称誉。少齐肩矣。
典座时。发明大事例。
大沩在百丈作典座。一日上方丈侍立。百丈问。阿谁。山曰。灵祐。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师发悟。礼谢陈其所解。百丈云。此乃暂时岐路耳。经曰。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欲往沩山可乎。头陀曰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然非和尚所住。百丈曰。何也。对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对云。待历观之。百丈乃令侍者唤第一座来(即华林和尚也)问云。此人如何。头陀令謦欬一声行数步对云。此人不可。又令唤典座来(即祐师也)头陀云。此正是沩山主也。百丈是夜召师人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时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8□。华林云。不可唤作木^7□也。百丈不肯。乃问师。师踢倒净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遂遣师往沩山。是山峭绝夐无人烟。师猿猱为伍。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知之。师众共营梵宇。卒李景让奏号同庆寺。相国裴公伏尝咨玄奥。是天下禅学辐凑焉。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会。为典座。一日随道吾。往檀越家吊丧。师以手拊棺云。生耶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师曰。为什^8□不道。道吾曰。不道不道。吊毕。同回途次。师曰。和尚须与仲兴道。傥更不道。即打和尚去也。道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师遂打道吾数拳。道吾归院令师且去。少间主事知了打汝。师乃礼辞。往石霜举前话及打道吾之事。今请。和尚道。石霜曰。汝不见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师于此大悟。乃设斋忏悔。
无著尊者。在五台山。作典座。文殊于粥锅上现。无著遂打云。直饶释迦老子来。我亦打也。
叶县归省和尚。严冷枯淡。衲子敬畏之。舒州浮山法远禅师。越州天衣山义怀禅师。在众时。特往参扣。正值雪寒。省诃骂驱逐以至将水泼旦过。衣服皆湿。其他僧皆怒而去。唯远·怀并叠敷具整衣。复坐于旦过中。省到呵曰。你更不去。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若打杀也不去。省笑云。你两个要参禅。却去挂搭。续请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远窃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熟省忽归赴堂。粥罢坐堂外。令请典座。远至。省云。实取油面煮粥。情。愿乞和尚责罚。省令算所直估衣钵还讫。打三十□杖。出院。远舍于市中。托道友解免。省不允。又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入室。省亦不允。省一日出街次。见远独于旅邸前立。乃云。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住许多时。曾租钱否。令计所缺追取。远无难色。持钵于市。化钱送之。省又一日出街见之持钵。归为众曰。远真有意于参禅。遂呼其归。
大沩充百丈之典座以来。运水搬柴。不难众苦。不记经年。果乃禀百丈之命。为大沩之主。住大沩时。万缘闲素而已。天馔·人馔未送。橡栗枯淡。云众水众未参。山猿为伍。虽为古圣之苦学。宛是晚进之励志也。典座之职。尊崇之。眼睛不可瞒。顶□最为高。渐源者胜躅也。古踪须慕矣。无著灵踪也。玄侣莫轻矣。就中远典座之心操。不可不学。千载之一遇也。贤不肖共难及者也。然而典座。若不经远公之志气。学道争逮得佛祖之堂奥者乎。上来之典座皆是佛海之龙象。祖域之伟人也。今求如是之人。世界不可得矣。
有道人充典座例。
夹山在沩山充典座。沩山问。今日堂中吃甚^8□典座云。两年同一春。山云。如法修事著。典座云。龙宿凤巢。
大阳山道楷禅师。谒投子彻证。充典座时。投子问。厨务勾当不易。师云。不敢。投子曰。煮粥耶。蒸饭耶。师云。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饭。投子云。子作个作^8□。师云。和尚慈悲放闲去。投子深然之。
投子大阳。祖门之英杰也。授典座于大阳。勤典座于投子。祖席之胜躅也。然则典座之职。庸者之不充也。充者乃龙象也。今以大阳将比今古之作家。少齐肩而已。因斯知音稍稀。知己绝伦。然而欲禀佛祖之骨髓。应学大阳之身心矣。夹山者华亭之一子。华亭者药山之子。系谱贵矣。见华亭后。更参大沩。充典座。大沩者。百丈之子。与百丈同时住沩山。道眼之正明也。道之通塞。法之故实。于是为渊。于是为海者欤。然则典座之家风。累叶之见闻。俱是明明祖师意也。所以智人尊重之。愚者轻忽之。
有道人充直岁例。
漳州保福本权禅师。乃晦堂之法嗣也。曾于晦堂举拳处。彻证根源。机辨捷出。山谷黄大夫。初有所入。问晦堂。此中谁人可与语。晦堂云。漳州权师。方督役开田。山谷同晦堂往彼致问云。直岁还知露柱生儿^8□。师云。是男是女。山谷拟议。师挥之。堂谓曰。不得无礼。师曰。这木头不打。更得何时。山谷大笑。
院门知事头首。不可以清廉为先。必撰有道以充职而已。
诸小头首有道例。
赵州在南泉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满屋烟。叫云。救火救火。大众俱到。赵州云。道得即开门。众皆无对。南泉将锁子于窗间过与师。师便开门。雪峰在洞山会下。作饭头。淘米次。洞山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时去。洞山云。大众吃个什^8□。雪峰遂将盆覆却。洞山云。据子因缘。合在德山。
石霜山庆诸禅师。抵沩山法会为米头。一日。师在米寮内筛米。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霜云。不抛撒。沩山于地上拾得一粒云。汝道不抛撒。这个是什^8□处得来。师无对。沩山又云。莫欺这一粒子。百千粒从这一粒生。师曰。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什^8□处生。沩山呵呵大笑归方丈。晚后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灌溪志闲禅师。临济得处之后。离临济游方时。到未山了然尼处。先云。若相当即住。不然则推倒禅床。乃入堂内。师遣侍者问。上座游山来。为佛法来。闲云。为佛法来。山乃升座。闲上参。山问。今日离什^8□处。闲云。近离路口。山云。何不盖却了来。闲无对。始礼拜问。如何是未山山。山云。不露顶。闲云。如何是未山主。山云。非男女相。闲乃喝云。何不变去。山云。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8□。闲于是礼拜。伏膺作园头三载。闲住院后。示众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未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饇饇。
园头一职最难极苦矣。有道心者勤来职也。无道心人。不可充之职。常在菜园。随时种栽矣。佛面·祖面·驴脚·马脚。如农夫如田夫。终日携锄锹而自耕自锄。担屎担尿不怕生根。唯待熟烂不可失时。锄地种菜之时。不著裙褊衫。不著袈裟直裰。只著白布衫·中衣而已。然而公界讽经·念诵·上堂·入室等之时。必来随众。不可不参。在菜园。朝晚烧香礼拜·念诵。回向龙天士地。不曾懈怠。夜间眠。息菜园矣。供过人力随时替换。是乃直岁之所差排也。诚是道心人。大名人勤来者也。小根之辈。不肖之族。未曾充职矣。先师天童古佛会。西蜀老普。六旬余龄始而充职。一会不替。将三个年。云水随喜。先师深悦。若以老普。比诸山之长老。诸山之长老。未及普园头矣。
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师。依舒州白云山海会守端和尚。咨决大事。深彻骨髓。端令山前作磨头。演逐年磨下收糠麸钱。解典·出息。雇人工及开供外。剩钱入常住。每被于人端处斗谍是非。云演逐日磨下。饮酒食肉及养庄客妇女。一院纷纭。演开之。故意买肉沽酒。悬于磨院。及买坏粉。与庄客妇女搽画。每有禅和来游磨院。演以手与妇女揶揄语笑。全无忌惮。端一日唤至方丈问其故。演喏喏无他语。端劈面掌之。演颜色不动。遂作礼而去。端咄云。急退却。演云。候某算计了。请人交割。一日白端曰。某在磨下。除沽酒买肉之余。剩钱三百千入常住。端大惊骇。方知小人嫉妒。时圆通法秀禅师为座元。受四面山之请。即请演而为第一座。
磨下者磨院也。称磨司。碓米磨面之局也。寺边五六町。若十余町建之。磨院主一人请之。演祖之职掌乃是也。往古者。道心士充来不肖之者未勤。今时道心之辈难得。所以暂用随分之贤。随有随无。可怜世界之唐荒。尝观演古佛之操行。古今之无比伦也。桃李之色·松柏之操。朔风未破。霜雪何侵。学道之廉勤应知。诚信之高节应惯。晚进后学。虽见如是之难。勿退辨道之志。既拔群升晋。盍见贤思齐。古德道心之浅深。以之可晓。弥高弥坚不可不慕。
得道以来。苦学节俭例。
临济院慧照大师。在黄檗山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松作什^8□。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道了将钁头打地一两下黄檗云。虽然如是。子也吃吾三十棒了也。师又以钁头打地两下嘘嘘。黄檗云。吾宗到汝大兴于世。沩山举前因缘问仰山。黄檗当时只属临济一人。更有人在^8□。仰山云。有。只是年代深远。不欲举似和尚。沩山云。虽然如是。吾且要知。汝但举看。仰山云。一人指南。吴越行令。遇大风即止。
临济在黄檗二十年。苦学辨道而已。或时栽松。或时栽杉。岂非密语·密行。一山之境致。万古之标榜者也。俗云。贤良不忘德。小人不报恩。况乎佛祖屋里儿。须报法乳之深恩者欤。所谓报恩栽松栽杉也。粥足饭足也。虽为年代深远。还是栽树深山也。钁头打地已吃吾棒。吾宗到汝大兴于世。欲期佛道津梁。须惯当时之临济。
虽为小职不妄授例。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曰监收未得人。堂遂荐感副寺。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曰。谓。化虽廉谨。不若秀庄主有量而忠。灵源尝问晦堂。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有国有家者。未尝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戒之。
大沩秀·双岭化·感铁面三人也。共是天下这知识也。之般人。曾充监收·庄主·副寺等来也。今求这般人者。譬如觅飞宏骕耳以欲得马也。今时充监寺之辈。土貌野格等也。然而犹用当时之贤也。如黄龙惜道惜法。而不可妄授也。妄授之。失立而来者欤。
知事等。不可事丰屋作高堂大观例。
五祖山法演和尚示众。曰。师翁初住杨岐山。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霰满床。居不遑处。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翌日上堂。云。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顷暗嗟嘘翻忆古人树下居。
夫高堂台池之构。世间·出世同所诫也。尸子曰。欲观黄帝之行。于合宫。欲观尧舜之行。于总章。黄帝明堂以草盖之。名曰合宫。尧舜之明堂以草盖之。名曰总章。以之知之。古圣贤之君。宫垣宫屋弗崇。茅茨之盖不剪。况乎佛祖之儿孙。谁事丰屋。经营于朱楼玉殿者乎。一生光阴不几。莫虚度矣。予二十余年。历观两朝。或老年。或壮龄。不惜寸阴。经营土木之者。多唐劳一世。周章失度。哀哉苦哉。白法如抛。黑业未舍。若觉残命之稍少。岂贪树功之高大者哉。演祖之意唯在此焉。
监院。
监院一职。总领院门诸事。如官中应副·及参辞谢贺·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庆吊·借贷往还·院门岁计·钱谷有无·支收·出入准备逐年受用。斋料米麦等。及时收买。并造酱醋。须依时节。及打油舂磨等。亦当经心。众僧斋粥常运胜心。管待四来·不宜轻易如冬斋·年斋·解夏斋。结夏斋·炙茄会·端午·七夕·重九·开炉闭炉腊八·二月半。是如上斋会。若监院有力。自合营辨。如力所不及。即请人勾当。如院门小事·及寻常事例。即一面处置。如事体大·及体而生^8□。即知事·头首。同共商量。然后禀住持人行之。自住持人已下。如有不合规矩。不顺人情。大小诸事。并合宛顺开陈。不得缄默不言。亦不得言语粗暴训诲童行之法。宜以方便。预先处置。不得妄行鞭棰。设有惩戒。当于库堂对众行遣。不过十数下而去。不虞之事。不可不慎。如发遣行者出院。须十分有过。责伏罪状。禀住持人遣之。如更不须决也遣之。不当防避官中问难。如请街坊化主·庄主·炭头·酱头·粥头·街坊·般若头·华严头·浴主·水头·园头·磨头·灯头之类。应系助益常住。头首须当及时禀住持人请之。不可怠慢迟延。施主入院。安排客位。如法迎待。如作大斋会。预前与诸知事·头首商量。免致临时阙事。监院之体。当尊贤容众。上和下睦。安存同事大众。当得欢心。不得倚持权势。轻邈大众。亦不得任意行事令众不安。非疾病官客。并当赴堂。所贵二时行益行者齐整。如库司财用阙乏。自当竭力运谋。不宜于紊主人及举似大众。如同事之人有才有德。应推扬赞叹。如有职事不前及梵行可疑。当屏处密喻使激昂自新令法久住。如有大故作过有害院门。亦宜密白住持人知。自余色容众事。坐视成功而已。
监院之职。为公是务。所谓为公者。无私曲也。无私曲者。稽古慕道也。慕道以顺道也。先看清规而明通局。以道为念而行事。临行事时。必与诸知事商议。然后行事。事无大小。与人商议而乃行事。则为公也。虽商议不容他语。不如不议。监院容众为务。安众是期。然而众多未可为重。众少未可为轻也。所以者何。调达之诱五百之众。果为逆。外道之领巨多之众。尽是邪也。药山乃古佛也。众不满十众之众。赵州亦古佛也。众不满二十众之众。汾阳才七八众而已。顷尝俱是佛祖之与大龙。非有限众矣。只可贵有道。不可务繁众。而今而后。有道有德。药山之下也。汾阳之后也。可贵药山之家风。可慕汾阳之胜躅。须知。纵百千万众。如无道心无稽古。劣于虾^8□。劣于蚯蚓。纵七八九众。如有道心有稽古。胜于龙象。胜于圣贤。所谓道心者。不抛撒于佛祖之大道。深护惜于佛祖之大道。所以名利抛来。家乡辞去。比黄金于粪土。比声誉于涕唾。不瞒于真。不顺于伪。护规绳之曲直。任法度之进退。遂不以佛祖家常之茶饭。而卖弄于贱价。乃道心也。又观入息不待出息之观。亦道心也。精进也。稽古者。教祖宗之眼专专然而观。教古今之耳颙颙然而听。乃至剜窟于一切虚空以容身。穿过于天下髑髅以打坐。舒旷于拳头。自处于鼻孔。是以般霁天兮染白云。运秋水兮濯明月。足为稽古。逢如是众。七八众可大丛林也。所以可见十方诸佛。可见释迦一佛也。不如是众百万众实非丛林也。非佛道众也。监院如见道心之士·稽古之人。深生敬重顾爱之念。若见虽遇经卷知识。不信不孝于三宝之辈。及无道念不稽古之辈者。须知魔党也。阐提也。知而不可容众。佛言。不信之人。犹如破瓶然。则不信佛法之众生。更不可为佛法之器也。佛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明知不信之众生。未可共住者欤。黄龙南禅师云。像季之末。人多憍荡。爱多虚憎少实。测知爱多虚乃伪之渐也。僧伽难提尊者。知众生慢。乃曰。自双林示灭。八百余年。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敬真如。唯爱神力。悲哉八百余年。二千载内。犹无至信。正念微。况乎今日弊不可比当时也。四倒何为。三毒难脱。纵求才于山野。易得人于丛林乎。设使择真伪。不可壅贤路。如见其人。必举其人。举而不登。未足为恨。大都短虑不为先。远虑是心术而已。监院。见有利而不可喜。逢不利而不可忧。名誉·利养障道之甚。所以往古之在家·出家慕道之人。皆抛来者也。况乎一兴丛席。佛祖儿孙岂贪于名利财产乎。昔东京观音院岩俊禅师者。投子山大同禅师之门人也。遍参祖席。历游衡卢岷蜀。尝经凤林深谷。欻睹珍宝。同侣相顾。意将取之。师曰。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待吾营覆顶。须此供四方僧。言讫舍去。须知见黄金于锄园。犹如瓦砾者。尘俗之贤路也。见珍宝于深谷。抛舍而去者。佛祖之先踪也。为续佛祖之命脉。莫赴世俗之利润。所谓世俗之利润者。人天之供养。王臣之归依也。不可受之于不如法也。庶为师于出家。莫为师于王臣。所以先于出家后于在家。重僧轻俗也。又明教禅师曰。大觉禅师怀琏和尚。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因二僧争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断。大觉禅师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还之。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其子辞曰先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二人固让久。公不得已。责附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予目睹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疏财慕义如此。尔为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遂依丛林法摈之(西湖广记。今载禅门宝训)今案。其子不受之。何啻疏财慕义之如此。必是有家敬父之概然。勿谓尘劳中人之心操。宛乃出家学道之髻珠也。汉疏广曰。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增其过。俗人尚如是。比丘何贪利。贤愚同制多财也。先贤之语。可爱于千金欤。吕氏春秋曰。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遂之箕山之下(音户)须知俗人犹轻天下重其道。况乎佛子可贪大利·小利乎。不顾损已损他乎。修理佛道之时。见利而为如蛇如毒如唾如粪。乃是清廉矣。清规云。不为利说法否。监院若遇人天或欲供众。或欲起造。先应子细检点于檀那之正信·不信·清净·不净。禀住持人而俱商量。若决定净信之与正见。即听许之。未然莫许。所谓正信者。如须达长者之信心·祇陀太子之仁义者是也。须达之为须达也。未为大富。祇陀之为祇陀也。实是清贫也。依正信而被如来听许也。或生前虽未信三宝临命终时修小功德。早须德许。增一阿含第三云。佛在给孤。告诸比丘。应当恭敬檀越施主。如教顺父母养之侍之。施主能成戒·定·智慧。多所饶益。于三宝中。无所挂碍。能施四事故。诸比丘当有慈心于檀越。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应三业精勤。使彼施主福不唐捐。终获大果。名称流布。亦如迷者得指示路。亦如怖者与无忧畏。无归者与作覆。护乏者与粮。盲者得眼。然则恭敬于檀越施主。慈心于檀越施主。既是如来世尊之教敕也。虽小因感大果。唯三宝之福田而已。龙树祖师云。小善能作大果者。如求佛果。赞叹业偈。称一南谟。烧一捻香。奉献一华。如是小行。必得作佛。总僧食者。须离四邪五邪。寺院僧食。亦复如是。监院·住持须明鉴察。所谓四邪者。一者方邪。谓通国使命。二者维邪。谓医方卜相。三者仰邪。谓仰观星宿·日月·术数等。四者下邪。谓种种植根五谷等以前四邪食。亦名四口食。亦名四不净食。不可食矣。五邪者。一者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得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上来五邪因缘之所得食亦不可食。佛弟子善知识。早离五邪方为正命。清规云。不侵损常住否。言不侵损常住都者不容四邪·五邪之所从来也。所以食四邪·五邪之者难得正见也。监院切忌。友于无道心之辈。交不稽古之族。新厚如是人者。障道退道。立而速至矣。有道心之人。乃佛道之君子也。无道心之人。乃佛道之小人也。庄子曰。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沈休文曰。夫君子小人。类物之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佛道亦然。穷达须酬道心也。然乃闻于道心之先言往行。以为今日胸襟眼睛者。监院修理礼法。以兴隆于威仪之陵夷也。清规云。外遵法令。内守规绳。佛祖之嘉会。知识之丛林。法度俨然。祖仪云存。礼若不陈。道乃荒唐。所谓礼不陈者。礼于非礼。道荒唐者。道于非道也。后汉成缙为南阳大守。但坐啸而已。三年有成。是则虽为尘俗之化世之希夷也。须知有成之大成。不拘言之与不言。务之与不务也。此务最好者欤。所谓最好者。非理不行矣。汉书。成帝曰。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佛寺亦同。云众水众不能自治。为之立粥饭头。以统理之。墨子曰。古者同天之义。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故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今案佛佛相授。祖祖正传。立宾主。拜师资符合此言者欤。清规云。一日暂为宾主。终身便是师资。乃之意也。监院每见十方云水之面。先内心应喜跃欢悦。清规云。容众之量不宽。爱众之心不厚。非监院所以护众也。佛告阿难。菩萨摩诃萨。共住相视。当如世尊。何以故。是我真伴。如共乘一船。彼学我学。然则寺院住持·知事·诸头首。及云水·应当流通共住相视。当如世尊之佛语。解脱之要路。无先于此。监院须教新至之云水。三千威仪经云。当以十事待新至比丘。一者当辟与房。二者当给所须。三者当朝暮往问讯。四者当语国土习俗。五者当教避讳。六者当语乞□处。七者当语僧教令。八者当语某可食。九者当语县官禁忌。十者当语贼盗某许可逃。某许不可逃。又云。若檀越来言欲作饭。未见所有。不得即对人说。又云。教人市买。有五事。一者当教莫与人诤。二者当教买净者。三者莫使侵人。四者不得走役人。五者当护人意。监院教净人人工市买。先当向他子细说然后乃使矣。清规所云端午七夕等斋。虽为佛祖之家风。犹恐世俗之礼节也。深山幽谷。柴户茅堂。谁堪辨备者哉。但专营供众安众。而不可见众之过咎。乃监院之心术者也。今日本国。远岛之深邃也。去佛生国。遥隔十一万余里。从佛灭度后。将二千二百年。去圣时远。实虽可悲。见僧听法。最为庆。随喜于自己之精勤。报谢于祖宗之恩德。法演之高行。若演说。法远之心术。是远虑矣。
维那。
梵语维那。此云悦众。凡僧中事并主之。众中新到挂搭。礼须勤重。诸方辨事·及名德人。别选上寮安排。退院长老。须依住持帖及开堂疏内资次。于堂内三板头。安排斋粥座位。如诸方名德。亦依同类戒腊。于三板头次位。安排堂中。冬夏替换毡席·及凉帘暖帘。挂帐下帐。开炉闭炉。结夏戒腊牌。须预前打叠。处置堂内香灯。洒扫堂前供器客前。并常提举圣僧侍者。堂司·并供头行者。备辨寮舍门户窗牖·按位床帐·动用什物。常须照管整齐。如有阙少。闻库司及直岁添换。延寿堂病僧粥饭·床帐·使令行者之类。并当与堂主同共照管无令病人失所。院中诸头首。如堂头侍者·延寿堂主·炉头·众寮寮主·首座·殿主。并维那所请。如殿阁内钱物浩汗。即堂头请之。如犯规矩。大者禀堂头令出众。小者但令移寮。如有喧争。且尽礼和会。如两争人不伏。然后依规矩行遣。如众中遗失。彼被主坚要搜检。即白众搜寮。如搜检不见。则被主出众。或移寮。如失物不多。即和会被主令休。免喧众及钝滞丛林。圣僧钱只宜买置香灯供具。不得别处使用。如开筒取钱。入堂司收掌。即同圣僧侍者。上簿支破。如系大僧帐。须候官中指挥告报。然后出榜晓示。取脚色验祠部。依日来体例。收供帐钱物。如缴判公凭。虽系库司一面行遣。若经由维那司事。更详审允当。挂搭僧人·祠部公凭。并须相验真伪不得卤莽。如僧病申官。及津送亡僧。估唱衣物。缴纳亡僧度牒。或紫衣师号文牒等并维那专切管勾。报库司申官。缴纳公凭及亡僧度牒。不得过官中条限。读疏白槌。并须详审令施主生善。新到茶汤特为。不得阙礼。及将新到戒腊。报侍者·知事·头首。及挂搭本寮。贵知戒腊次第。(新到某上坐某新戒在其下)应令众寮各造入寮牌·腊次牌·各一面。逐时抽添。所贵煎点坐位·及寮主前后。各无差误动众。普请。除寮主·直堂。并须齐赴。住持人除疾病官客。辄不赴者。侍者出众。
维那之职。华云悦众。虽为目连尊者之踪躅。宛是诸佛如来之威仪也。所谓顾爱方来。慈育云水。众心为自心。道念为自念。所以能亲其亲能子其子也。若如是者。回是巨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也。三千威仪经云。有七事以待新至比丘。一者来至。即当问消息。二者当为次坐上下。三者当给与空房室。四者当给卧具被枕。五者当给与灯火。六者当语比丘僧教令。七者当语国土习俗。然则若见新至比丘。先问道具之有无。次问乡里之远近。次问本师之存不。次问先到某处。然后如法安排。
典座
典座之职。主大众斋粥。须运道心随时改变。令大众受用安乐。亦不得拄费常住斋料。及点检厨中。不得乱有抛撒。选拣局次行者。能者当之。行令不得太严。严则扰众。不宜太缓。缓则失职。造食之时。须亲自照管。自然精洁。如打物料并斋粥味数。并预先库司知事商量。如酱醋淹藏收菜之类。并是典座专管。不得失时。常切提举火烛。依时俵散。同利务要均平。如合系监院直岁库司所管。同共商量即可。并不须侵权乱职。厨中灶釜什物。如故旧损坏。则逐施抽换添补。教训行者。务循规矩。如堂中行益·诸寮供过。并须种种教诏令其通晓。及见师宿。须问讯侧立。择灵利行者。准备堂头·知事·头首等处供过。常觉察诸寮行者。虑有顽钝供过不前。如知事·头首再留行者。即当权宜随顺。不须坚要轮拨。典座系厨中吃粥饭。所食不得异众。二时食辨。先望僧堂。焚香礼拜讫。然后发食。
禅苑清规云。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从古道心之师僧。充来之职也。不肖之族未曾居职矣。昔日大沩夹山无著渐源等之宗师勤来矣。供养众僧者。禅苑清规云。僧无凡圣通会十方。然则十方之云众·水众。丛林之是凡是圣。等供养理合精丰。典座打得斋粥物料。一粒米·一茎菜。是典座手里之感得也。是典座拳头之功德也。调之以斋于佛祖。调之以供于云水。不可以肉眼见其所生。不可以凡虑测其所有矣。天帝之福德。轮王之福德。未胜典座之福德。典座之所打得米菜。虽非过现当之所出生。宛非天地人所从来。举手之处得。拈得之处亲也。然则典座者以道供养道之职。以心供养心之时也。所以每时供众。故禅苑清规云。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所以报典座也。所谓施者·受者。一等成道。故受此食也。教受者离于诸非。无善于典座所造之食。所以如来许摩诃迦叶受僧中食。乞食尚障道之例。间有之欤。测知佛祖寺院之斋粥。僧中最上食也。所以等乞食之德也。料理斋粥者。打得翌日斋粥之料。护惜之如眼睛。保宁寺仁勇禅师曰。护惜眼睛常住物。今安护惜常住物。犹胜于眼睛。眼睛曾与婆罗门而退大矣。常住物。未可与外道。所以不可退道也。敬重犹如御馔之法。料理之间。盐梅油酱等。不可吃试。不可尝试。供养三宝之食之法也。唤米唤菜等。又以尊崇之言而唤之也。莫辄莫疏。不可以粗恶语·杂秽语·戏论语。而骂詈于米菜饭羹等也。禅苑清规云。如打物料并斋粥味数。并预先与库司知事商量。典座不可任自意而行。先预与知事可商议也。议定再三叮咛。不可仓卒。诸知事不可任私意而定矣。但专公心道心而商议矣。既议定了。书呈方丈·众寮·颐堂·前资勤旧等之诸堂之严净牌。教童行而书之也。斋粥味数。分晓显之矣。然后料理明朝煮粥之务。淘米择菜等。自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所以者何。善根山上兮一尘也可积。功德海中分一滴也莫让。三千威仪经云。教人择米有五事。一者当自量视多少。二者不得有草。三者择去鼠屎。四者不得令有糠。五者向净地。禅苑清规云。六味不精。三德不给。非典座所以奉众也。六味者。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三德者。大经云。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作。次淘米淘沙。看米看沙。审细如法。雪峰曾在洞山作典座。一日淘米次。洞山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时去。洞山云。大众吃个什^8□。雪峰覆却盆。洞山云。子他后别见人去在。上古有道之古佛。犹自手精勤弥勤。后来晚进之庸流。岂徒缓怠慢怠者哉。若其如法精勤者。及是今日之有道欤。先澡釜以容斋粥料物。手自照顾 而须教清净。三千威仪经云。教人洮米。有五事。一者当用坚器。二者用净水。三者五易水令净。四者内著屏处。五者覆上令密。禅苑清规云。造食之时。须亲自照顾。自然精洁。既以米菜等。容灶釜讫。留心护持。莫使老鼠等触著。并诸色人见触。纵差行者人工等照顾。典座犹可自护矣。三千威仪经云。澡釜有五事。一者不得持汁大冲釜底。二者当使盖器受污水出弃之。三者当满水。四者净澡木盖覆上。五者日暮覆之令坚。今日斋时之所用调度须打并。所谓饭桶·羹桶·诸般盘器·调度·什物。净洁洗拭。安高处者安于高处。安低处者安于低处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木杓·铁杓·竹筴等类。一齐打并。真心护惜。轻手收放。又料理明日斋料。先择米里有虫也无。择去绿豆。除去糟糠。草砂同去。精诚择了。内在净地。窖在其处。次择明斋羹菜等。三千威仪经云。择菜有五事。一者当去根。二者当令等。三者不得令青黄合。四者当使澡净。五者皆当令向火。知之乃得布用。择米择菜等时。行者讽经。回向灶公。所谓讽经者。安乐行品·金刚般若·普门品·楞严咒。大悲咒·金光明空品·永嘉证道歌·大沩警策·三祖信心铭等也。随宜而讽经。回向灶公也回向云。上来讽诵(某)经。又云。上来讽诵功德。回向当山灶公真宰。护法安人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请堪能行者。作讽经头。行者择米择菜等之处。典座亲临而照顾之。典座就库司打物料。不论多少。不管粗细。但是精诚辨备而已。切忌作色口说物料多少矣。终日竟夜。精勤辨道。煮粥蒸饭作羹理菜等时。典座莫离诸处。明眼亲见不费一粒。不坏一茎。三千威仪经云。作羹有五事。一者当教如次内物。二者当令熟。三者令味调适。四者当自视令净洁。五者已熟当去下火覆之。蒸饭作羹。或使行者。或使人工教他燃火。三千威仪经云。燃灶有五事。一者燃火不得横薪。二者不得燃生薪。三者不得燃釜倒逆薪。四者不得自以口吹火燃。五者不得持热汤浇火灭。蒸了饭。熟了羹。便收于饭箩里。便收于羹桶里。安于台盘上。而如法尊崇物色由来。而见佛见祖。撞著大沩。磕著石霜而已。夫拈一茎草。建宝王刹。拈一微尘。转大法轮。所以得桶里·水钵·里饭。宛是食轮转法轮转也。安台盘上尊崇之后。时至焚香。向饭羹台盘。及望僧堂。展坐具九拜了。收坐具问讯。叉手立。乃打木鱼。发食时。望饭羹问讯送食也。典座随饭羹后而赴堂。若斋会稍大。典座亦共行者而行益矣。行益之时。不搭袈裟。著绊而到僧堂也。寻常斋粥。不可必然。典座辨食。虽向粗未生怠慢。虽逢细弥有精进。所以得遂一日夜之勤任。乃应随喜。一日夜之功德。自非蒙大师释尊之哀愍听许。浇季之远方。争辨备一日之僧斋者乎。况既传闻如法之道术乎。若不朝宗三宝德海。争得如是乎。何况一职一年。与时随喜于自己功德。随喜于自己功德。即随喜于诸佛之所有功德也。随喜于诸佛之光明照临典座也。斋会之法。敬重为宗之先言。常应措其心也。典座入库堂。子细而详参。
直岁。
直岁之职。凡系院中作务并主之。所为院门修造。寮舍·门窗·墙壁·动用什物。逐时修换严饰。及提举碾磨·田园·庄舍·油房·后槽·鞍马·般车·扫洒·栽种。巡护山门。防警贼盗。差遣人工。轮拨庄客。并宜公心勤力·知时别宜。如有大修造·大作务。并禀住持人矩划及与同事商议。不得专用己见。
直岁与诸知事。齐在库院。然而常应在直岁司。而照顾于人工等之所作成否。直岁司。虽立寺门之内。当东廓之外而置之。教斧声不及于僧堂·法堂·方丈·库院等矣。三千威仪经云。教人破薪有五事。一者莫当道。二者先视斧柄令坚。三者不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搭材。五者积著燥处。诸寺置漏刻于直岁司。人工两人知之。直岁巡护山门。弥谨弥节。不可懈怠。修换什物。乃严乃饰。为百姓。为火客。以公为心。以私莫心。清规云。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然则众僧虽未告。若有旧损者。直岁须修换之。清规云。安处僧房。护惜什物。所以报直岁也。清规云。居处受用。不思后人。非所以报直岁也。然则直岁之务众僧之务。众僧之报直岁之报也。岂是世谛之流布而已哉。岂是途中之受用而已哉。
前来数条。皆是古佛之巴鼻。先圣之眼睛也。不可不便于亘古亘今。不可不合于学道证道。若孤股肱。必负顶□。有何面目之在。与佛祖之相见。
于时宽元丙午夏六月十五日。
越宇永平开辟沙门道元撰。
永平寺知事清规
自大雄肇作而来。禅规日多矣。又有元师之笔而并驰其间者。曾自寓城南兴圣。至住越北永平。所垂范之典座教训知事清规等之诸篇也。中尘封雾隐。见稍稀。闻已鲜。逮予来住此山。适遇之于蠹简里。宛如阴晦长夜得夜光之珠。喜跃有余。熟阅之间。有文字素朴者。此是国初之体也。有章句不完者。此是鱼鲁之差也。茍采其华而充其实。则岂得随遵先诫。发扬遗意乎。故今绣梓以告后来。其为规训何弟知事典座等。推而扩之。庶几补于缁衣云。宽文丁未孟夏四月佛诞生日。现住永平光绍谨跋。
宽政己未仲秋东都龙鳞源克谨书
谨裁一偈恭题重刊冠注永平清规后。几岁宗门废祖规。宛如暗夜失灯之。日光明照时重至。有目何人足不随。
己未之夏敕特赐洞宗宏振禅师现住。
永平玄透盘谈。
永平元禅师清规卷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