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与佛学的默契
人们习惯的认为,佛学否定现实人生,是消极虚无主义。
其实你真的下点功夫研究,就知道佛学不是虚无主义,当然也不是机械式的决定论,而是中道哲学,是一切哲学之母,孙中山先生就曾指出:“佛学是哲学之母”,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辩证的思维──正因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较高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孙中山先生在讲“佛学是哲学之母”的同时,又指出“提倡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而我认为“佛学不仅是哲学之母,更应是科学之母。”但科学和佛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科学是通过理论和实验,获得关于宇宙存在的真理,而佛陀是在禅定中领悟到宇宙存在的真理。前者是通过科学、分析、实验的方法;只要你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条件,是可以重复的;后者是通过神秘、整体、感悟的方法,那是修炼到一定层次以后,能部分或全部实证的。所实证的内容也决定修炼者所达到的层次。
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宗教思想。牛顿在研究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然而他却对宇宙运动之因,困惑不解,于是认为宇宙中,定存在著一个超自然的力,那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牛顿不自觉的用逻辑来推理,并不是科学论断,因此有人说牛顿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里。
爱因斯坦是在他的科学创造中,贯穿科学思维,自觉地悟到“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拐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下面分五点来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与佛学的默契。
(一)相对论
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名字联在一起,它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先河,也是近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爱因斯坦(和应弗尔德合著)在《物理学进化》一书中写道:“经典物理学介绍了两种物质:质与能。”第一种有重量,第二种是没有重量的。在经典物理中有两个守恒定律,一个是对于质的,另一个是对于能的。现代物理学已不保持两种物质和两个守恒定律的观点了!根据相对论,在质量和能量之间没有重要的区别,能量具有物质,质量代表能量。现在只用一个守恒定律,即质量──能量守恒定律。“这种新的观点在物理进一步发展中已证明是成功的”。又说:“能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没有重量,无非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小之故”。
这段话可用下式表示: E = MC2 或 ⊿E = C2 –M。C2
式中M为物质重量,M。为物质静止质量,E为能量,⊿E为核反应前后能量差,C为光速:30万公里/秒。
此即是发明核能和核弹的理论基础。原子能的产生是以物质的质量减少为代价的。
论断与佛学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曾在爱氏身边工作过,回国后见到《心经》中的这一段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时。这位学者惊呼:这不是哲学上的相对论吗?
但是《心经》这句经文所含概的内容,远比“相对论”广且深。《心经》所说的“色”,不仅是“质”,而且还包括一切能使人视力感觉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物质的现象。而“空”是指事物的虚幻不实。谓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即是空。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为: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皆是空,空即受想行识。
在这段经文中,初说“不异”是说没有两样,还是方便之说;后者“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的。
爱氏只用一个守恒定律,即质量──能量守恒定律而不用两个守恒定律,这也是一种究竟的叙述。
《心经》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在表法时,此句是有对治性的。因凡夫执有,所以对其说“色不异空”,声闻、缘觉二乘执著空,故对其说“空不异色”。菩萨未曾会通不二,故对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之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了。
再将爱氏《相对论》和《心经》的文字时照一下,只要把“质”改成“色受想行识”, 把“能”改成“空”,即是“十分对应”了。
爱氏的后半身,把全部身心放在统一场论的研究上,这样一来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和“心经”又接近一步了。
(二)统一场论
在经典物理中,一般从物质而产生场,但现代物理学则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爱氏曰:“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也可以说,场是具有能量强度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如果说物质,那是形成于场,并唯有场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是“统一场论”便可作为“色即是空”的科学根据,也是《心经》的科学根据。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之相皆因缘所成,无有自体,故皆虚妄不实。所谓真实之相,是无相的净妙大相。大相无形,故眼不能见,诸法皆空,空而不空,真空妙有。
《统一场》应相应于佛学上的“净妙大相”此相非空、非有也。
“佛问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这些微尘都没有体性,本来是没有的,假如它是实有,佛就不会叫它微尘多,不过是按一般众生所见到的说微尘多,微尘本来是空,本来是妙有,所以不过是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微尘”而已。按照这个道理来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本来是没有的,只是个假名而已。如果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变成真性。如果说连一合相也没有实体,真性是真的,但也没有一个实体,只勉强安上一个假名叫一合相而已。
一合相:一合者,合而为一,有如合讲的整个。世界一合相,是指由微尘聚合而成的世界整体相状。但是执著相的人,虽然听说世界可以碎为微尘,但往往还以为虽然不是实有,然而它没有碎的时候,它合为整体的样子,明明是有的,实则不过是假名世界而已。
而统一场论,将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物质的实有,而场是唯一的客观存在。
爱因斯坦青年时,就以追求自然的统一性,作为精神的乐趣与归宿,他说:从那些看来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他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在科学道路上,对自然的和谐和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情感,始终是鼓励爱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他说:要是不相信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他又说:只要还没有统一的场,对我们就没有物理学,……他毕生精力追求统一,把世界统一于几何,统一于数学……统一于人的自由创造,统一于宇宙精神,以致于统一于人的心思惟。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从爱氏的追求中,可以看到释尊的静默,当量子理论揭开基本粒子之谜,强烈震撼人类精神时,爱氏却以其超乎寻常的超前意识,避开可能成为量子论巨人的研究前景,而契入更遥远、更深刻的统一场的研究,这一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永远也不会人理解的超前,使爱氏离开了一切热烈的科学话题,而沉入深刻的静默之中,他那伟大的智慧与六十年前的沉寂至今如神话一般闪烁……,现代物理学始祖──爱氏,超越经典物理三维时空,并开创当代物理学之先河,而最终隐没于宇宙大统一的沉思。
在爱氏的沉思中,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大觉者释尊的微妙法音: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的总体。”
牛顿模式的世界观──坚信自然是我的对立面,自我是征服者,是观察的主体,然而量子理论对亚原子世界的揭示,使人们恍然大悟,在科学中没有纯粹的客观,亚原子的运动,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测出它存在的位置,除此,它的运动化随观察主体变化而变化,一个粒子也是一个宇宙,一个基本粒子变化规律也是宇宙的变化规律。
量子理论迫使人类从征服者的位置上跌下来。宇宙不是物质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没有一种孤立的物质,一切都是联系的,生命化的统一整体。
玻姆说:“我们应该说,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关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成”。又说:“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关系,正如佛教大乘空宗所说的“空”,空的意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正是说宇宙万事万物只有在统一的联系中才有存在的意义,孤立事物本身其实一无所有。
佛学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万事万物,皆有法性。佛?法同源。
科学家无法再扮演客观公正的观察者,而是卷入自己所观察的对象中,人的存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自然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而是与人的灵魂息息相通的生命。
恩格思也说:“自然和精神的统一,自然不能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由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远超前于他的科学实践。他几乎耗尽了他后半生的精力去建立包括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理论,而取得实际意义的结果,在《物理学进化》一书“相对论”的结语中,爱氏却换了一种口气:“相对论加强了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还不能建立一种纯粹的物理学,对目前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认定场与实物都一起存在”。从而显出伟大科学工作者的严肃性。
但是历史不会辜负为真理而献身的志士,冷落了几十年的统一场论的思想,近年来正以新的形式显示它不可估量的生命力,由于基本粒子物理学领域中,一系列新的实验事实证实了温伯格和萨拉姆于1967年独立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始中微子)和电磁力统一理论。人们正方兴未艾地探索强相互作用(如原子核中质子间斥力的平衡)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三种相互统一的所谓大统一理论,以及进一步包括(万有)引力的所谓超统一理论。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历经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爱因斯坦是把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专心致力于填补统一场论这个空白。我们相信符合宇宙规律的统一场论将最终能够完成。
(三)爱氏的“顿悟”
爱因斯坦的童年,非但不是神童,还被看成是反应迟钝的孩子,他三岁才开始说话。小学读书时,老师认为他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1900年,21岁的爱氏大学毕业时,同班的另三位同学都留校当助教,唯有他一毕业就失业了,经两年失业之痛,到23岁在专利局找到一份工作。三年后,26岁的爱氏从1905年3月到同年9月,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在理论物理三个不同的领域,四个方面,发表了五篇论文,它们是《关于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自发性的观点》、《分子运动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短短六个月内,在三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作出四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这在历史上没有先例。他不在学术机关工作,完全靠业余时间研究,又无名师指导,居然能齐头并进地在理论物理学,三条各不相连的前沿战线上,同时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这是科学史上的奇迹。
爱氏不是天才,他自谦自己没有什么特殊才能。那么他创造奇迹的伟大智慧源于何处?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可以回答:“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拐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我们来看爱氏的人生低谷处。
爱氏大学毕业后就失业,三年后,1902年到伯尔尼去,结识两位爱好哲学的青年朋友,他们几乎每晚都在一起学习和讨论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这一活动坚持了三年,自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这三年中他们读了不少哲学著作,其中有斯宾诺莎、休谟、彭加勒等人的代表作。这一活动,对爱氏的创造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使他把理论物理中出现的困难提到哲学和认识论高度来审查,使他有可能比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深。
爱因斯坦一再把自己与马克斯并列,说他们都体现犹太人传统的一种对正义和理性的热爱,他们都为社会正义的理想生活而自我牺牲。
爱氏经常宣称,他信仰斯宾莎的“上帝”,斯宾沙所谓的“上帝”,马克斯认为就是形而上学,他改装了的脱离人的自然。爱氏还把斯宾沙的对神的理智的爱,奉为自己生活的最高目标,这里所谓“神的理智”就是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
爱氏的成就,特列是极短时间内能取得的科学成就,是无与轮比的,爱氏智慧源于何处?可以从大觉者释迦牟尼佛身上找到。
释尊通过六年的苦修(瑜伽),随之先后入定七天和四十八天,通过这五十五天,释尊大彻大悟。了悟宇宙人生真相。足足讲了49年,而且还没讲完。用释尊的话说,他没有讲过一个字。留下心传──“拈花现佛”,若用当今的科学成就和佛学相比,那是少得很,甚至有人说是沧海一粟!
得大定者,不一定是禅定入坐多少天,若“无心可惑,即是大定。得大定者,无动无静,无得无失,无喜无嗔,本位不移,起应万机”,了知真相。
(四)不当总统
贯穿爱氏一生,他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很多朋友和他分道扬镳,然而他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口头支持,及时承认,在1950年他被推荐为以色列的总统,但是他谢绝了,他说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太天真。他说:“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释尊呢?当他出家前夕,直言不讳地对他父王净饭王说:“父王!请允许我出家,这茫茫红尘不是我久留之地,我看世间一切虚幻无常,国家、江山、富贵甚至父母恩典,夫妻情爱,儿女天伦之乐,都是眼过云烟,一闪即是。我若留恋这一切,我的生命也将转瞬即逝,最后变成白骨一堆,人生如梦一事无成”。 释尊抛妻别子,弃太子位和王位继承者,毅然出家,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走向永恒。
爱氏和释尊都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的东西,一个是生命的永恒。体现的精神都是伟大的。
(五)爱氏如何看人生、世界
爱氏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这可从他给罗索的悼词来看:
1905年,默默无闻的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划时代的“相对论”的诞生,但这篇论文结尾是光秃秃的,爱氏未提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是感谢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后来爱氏是这么评价贝索的:贝索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州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鸣者”。贝索于1955年3月病逝,爱氏的悼词如下:“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著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这有如下四点,与佛学是对应的:
人们执著于世界的实相,而爱氏认为是奇怪的世界;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本来没有的,“宇宙人生的一切有为,都像梦幻一样虚妄,都像泡影一样容易破灭,都像雾露一样流转不息,都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应该像这样来看待宇宙人生的一切啊。”
逝世并不意味著什么?恩格思说:我们总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种属性都绝不会丧失,因此它在某个时候以铁的必然毁灭,自已在地球上的最高无花朵──思惟著的精神,而在另外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又一定以同一种铁的必然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金刚经曰:如来说诸心,皆非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不可得”。为何呢?因过去的心是已起之心,已起之心过也;现有的心是正起之心,又不住,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未来之心,是当起之心,当起之心尚未来,当然了不可得。
然而我们凡夫对幻觉还很顽固,不能悟到《心经》中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名,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因而沉轮,不得开悟、证道、得道。
学佛要看破、放下。最主要的放下记忆,若真懂得三心不可得,自然放下记忆了。
爱氏把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看成只不过是幻觉,则认识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之本觉妙体与佛同体不二,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六)结语
爱氏也许没有直接接触过佛学,可又如何理解他的科学思想与佛学又那么默契呢?下面试用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对佛学的认识、理解,不在于文字,不能有文字相。佛陀讲了四十九年,但曰:“我一个字也没讲过,谁说我讲过就是诽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可说,不可说。更重要的是慧根,以例说明:
文盲的慧能,偶然听人读诵《金刚经》,当下开悟,到五祖弘忍的门下,当知神秀写的偈语后,请人代笔写下了他惊世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于是弘忍将他叫去,专为他开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彻悟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佛理。弘忍将衣钵传给他。慧能成为六祖,并留下他所述的《坛经》。这是中国人写的唯一的佛经。
慧能一生只听过一次讲经,而且还是夜里,所以慧能不可说是无师自通。
为什么有此奇迹:惠能的慧根好;好在那里,有人查得,上古时代慧能曾是大日如来金狮卫队的名将士。
佛的慧根呢?
又因佛教所讲的是辩证的真理,以无所宗故,不应言是宗教;又以无所宗为宗故,不应言非宗教,非空非有,非有非空,乃佛教不立二边中道之旨。佛教比其它宗教有更大的包容性。科学家不管其主观上是否自觉,总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到相当层次后,与佛学相通,也就自然了。
第二 从科学角度看
随著欧美在微观方面的突破,目前已研究至微精神分析的阶段,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大多数是精神学家、医学家、外科医生、物理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人”这个形式,这个物体,以及具有人的一切,包括人的一切行为仅仅是生命借“人”这种形式做出的一种尝试,他们通过大量的医学论证,证悟出人的“有为”是一种假象,是受“生命”的无为支配。
代表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是瑞士的方迪教授,他自上世纪卅年代就专职投入这个研究领域,1961年他应邀去中国,两个月内跑遍大陆。他说:目前“虚空”的思想日益深入科学领域,它是《微精神分析学》的基础。我甚至觉得在中国的亲身感受,使我最终确立了虚空的思想,人都是“虚空-能量”构成的,我们都来自“虚空-能量,”这一共同的来源。使那些至今仍死抱住所谓区别成为幻影。(爱氏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是多么的一致!)
方教授《微精神分析学》一书中道出──通过大量分析观察认识到:心理虚空随著它的能压变化而变化,这可以从下列的句子中统计看出:
当我很活跃的时候,我对虚空没有什么感觉(后天意识活跃,先天的就无法感受);
生话一紧张,我和虚空失去了联系;
为生话而骄傲就会拒绝虚空 ──(顺利时);
我一会儿讨厌虚空,一会儿又喜欢它(生活和事业顺利时就讨厌,不顺利时就喜欢);
不承认虚空的人,从来没体验过真正的疲劳(不顺时),
方迪教授说,人们体验虚空的方式与程度是测量潜意识,焦虑的存在和逐渐消失的最佳尺度,经验证明,人们对虚空的认识取决于:
天然(先天)禀赋,即人与虚空的关系,自然的心理物质关系(也包括慧根)。
直接与心理素质成正比(即道德修养),
可以丧失某一器官(如瞎子)。
也就是说人们在逆境中,不顺利时,放松的条件下,容易与虚空相应。
爱氏正是在不顺利中成长,读书不顺,工作不顺,然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和讨论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并自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充份地放松,这使爱氏取得了与虚空相应的最佳条件,虚空会给他相应和启示。
参考资料
一. 爱因斯坦,应弗尔德合著《物理学的进化》
二. 王福山主编《现代物理学史》
三. 乐也旷《爱因斯坦的悼词》南方周末2002/10/24
四. 廖自力《金刚经参同契》
五.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六. 李淼,郭俊峰《佛法精华》
七. 妙航《探索者》《修行者》
八. 郑孝时《释迦牟尼》
九. 明真《王镶陆居士全集》
十.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十一.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文章至此并未直接回答“科学思维何以和佛学那么默契?”这个结语不够尽意难划句号。
我去宁波“慧日禅寺”时,在寺内却见到了爱氏的绝世真言:“完美的宗教应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爱氏认识到“自然和心的统一”是佛学的完美,这也是当今统一场论,已由致力大统一场论向超统一场论的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
因此爱氏的科学思维与佛学已不仅仅是默契了。
这段原文如下:
Perfect religion should be universal. It surpasses a man-created God. There are no rigid dogma and religious discipline. Including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piritual category and it should be based on experience towards some natural and spiritual subjects. Only Buddhism Can accord with all these condition and combine them into one.
Albert Einstein
朋友:请听!有一种呼之欲出,无声之声:“我爱氏花了后半生四十年致力于统一场论,我认为宇宙间,场是唯一的存在。这个场是什么?我找到了。是精神、是心(Spiritual),是佛性(Buddhism)。”听到没有?要用“心”听,而不是用耳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