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 深入体验本质的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社会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即人格的提升与世功的双重圆满,并提出了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心的圆满之路。所以,自上古以来,中国无论儒、释、道三家还是其它百家之学者均以修身正心为本。内心得道,是世功得道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个人建立无漏之业的根本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修身正心方法很多,到了唐宋之时,儒、释、道三学逐渐合流,产生了禅学的修行方法。成为人认知能力训练与道德情操训练的最完善的方法论。也就是个人的内圣之法。自大唐以至明清,有成就的政治家、商人都有其禅师。现在,西方人逐渐在兴 起企业家咨询师的制度与中国政治家向禅师学习如出一辙。
禅学是从佛学中升华出来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儒道之学融合的精华。它实际上是一门人类认识自心,发现自性进而探索宇宙与人生真理的科学。我们说禅学是一门科学,绝不是用科学来粉饰宗教,正是禅学从传统佛教中超越出来,还其科学的本来面目。正象西方人把科学和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一样(传统的佛学已经被宗教化和神教化了)。
禅学作为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首先设定人与自然是不二的。人不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且人本身具足一切宇宙与自然的真理。在禅学的基本假设中,没有主观与客观,唯心与唯物的断然分离,并以中道来标明自己的认知体系。但是,禅学也认为,做为个体的人,从无始以来,由于承袭了心造作的业力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因而产生了无明,蒙蔽了原本的认知能力。这个过程,也就是当代人类所谓的进化过程。
人类越是进化,人类原来的认知能力就越是相对地丢失,或被掩盖起来。因而产生了无明与烦恼。人在现代认知过程中,不断地在延伸感官的认识力,即在眼、耳、鼻、舌、身、意上不断用工具延伸其功能,以探索自然的真理。而禅学恰好相反,是通过特殊的修行,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地返祖归元,回复认识天然本能直觉真理。
禅学并不否认认知工具的延伸,它仍然是印证真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真理的方便之门。但是,禅学认为认知工具的加强与感官能力的延伸,并不能保证认识真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都是通过感官来认识对象,从感性到经验,从知性到理性。而这一切都并不究竟可靠,即便是被西方人推崇的理性,仍然是不可靠的,科学学说的发展史是在不断否定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前进的,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人的理性也不究竟呢?禅学认为,由于人承袭了遗传、社会文化、学习、经验、阅历等等,使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别心和识,或叫作主观性。这些认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潜在意识;二是有意识的常识经验;是身体内形成的各种反映和反射,如抵抗病毒的记忆与识别等。
这一切使自心在直感宇宙人生的实相或真实状态时,产生了知的障碍。这个障碍形成了认知屏蔽, 使自心与实相不能构成直接感应的过程。或者说,把自心从真实的宇宙与人生中圈定出来,构成了一个假象的自我世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特定的生活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认知系统。而这个系统只认知相对它能接受的那部分信息,这样,就产生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执。这也是为什么理性也不究竟的原因。
瑞士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首先测试了人对外界信息接受和不接受的心理反映。然后,他们制作了一个人的面具,面具有两面,一面是凸出的正常人的脸,一面是凹进去的非正常的脸。他们把脸放在被测试人的眼前,测试者接受正常或经验意义上的凸出一面的脸,而排斥凹进去的非正常的脸。然后,他们给其中一个受测试者注射了适量的毒品--玛啡因;另一个放在一个黑盒子里,并进行不规则的旋转。中国道家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他们用这两种方式打破了人的认知系统。结果,在受测试者进入了混沌态,即暂时遗忘了经验的时候,他们不但接受凸出的脸,而且也接受凹入的脸。更加意外的是受测试者出现了奇
特的心理反应。他们感到了一个清澄宁静的高速流变的世界,并且找不到了自身的存在。
瑞士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都存在着一个信息过滤系统,这个系统的形成是由人的遗传,生活环境,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决定的,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这个信息过滤系统起到了一个屏蔽作用,它筛选外界的信息进入人的大脑--认识器官。它使符合于这个信息过滤系统要求的信息进入,而排斥不符合要求的信息,这也是产生人类认知差别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个信息过滤系统的存在使人产生了偏见。偏知与成见并产生了人的烦恼。
当然,这个过滤系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的存在使人避免了许多的危险。比如该系统对宇宙中不利于人生存的各种波也有屏蔽作用。人类之所以只能感受到某一频的声音或色彩,而不能感受其他种宇宙射线或场的存在,也是这个信息过滤系统的作用,它被禅学比喻为心镜上的尘埃。禅学的目的,正是要用特定的方法和训练,使人善用这个信息过滤系统,直感宇宙与人生的实相。当然,打破不是消极意义上的,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活中,人类同样需要拥有这个系统的能力。而禅学训练的目的,是使人在认知中建立自觉、自由,打破、重建并善用这个系统的能力,打破的那个瞬间,禅学叫作开悟。
人的自心或脑叫作人的知见力,就象是一个院子,它开有六个门径,即:眼、耳、鼻、舌、身、意。而这个院子本身是在宇宙之中的,院墙就是人的所知障或心碍。即:偏见、偏知和成见。每一个门径上,都有把守的士兵,士兵与门就成了那个信息过滤系统,它们以好恶、善恶、是非、成败等标准决定着外部信息的进入和取舍。所以,无论门廊修得多远,无论士兵多么忠于职守,人的自心还是不能知见院外世界的全貌,这也就是理性的局限性的根源。禅学目的就是要打破院墙,撤去士兵,洞见宇宙真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直觉地证知宇宙与人生的真理,真实地感受自我与宇宙的一体,而真理也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自心
,或者说真理与人的自心合一,感受到真理的完美和力量,产生慈、悲、喜、舍的道德良知的真实体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我与他、我与物的一切界线--分别心,就在直觉体验的基础上打破了。
所以,禅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与宇宙是不二的:由于人的身、口、意妄作的业力,使人产生了无明,蒙蔽了人的知见力,洞见不到宇宙的实相;人可以通过禅学的修炼,产生无漏的智慧,直觉宇宙的真理,这就是禅学的实证的过程。
一个人必须首先正信禅学的真实性,才会按禅师的指导去真修实证,如果持怀疑态度,那么就很难进入修证的过程,因此,起信是修证前的理论准备。但是禅学的修证过程绝不只是一个理论过程,而是首先要放下思惟与成见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它是证明自己的无知、偏见和偏知的过程,是内心放下所知障走向智慧的过程。
有了必要的准备,便进入实证的过程中,禅学叫作参话头。参话头就是调动内在的力量,把认知的院墙推倒,或打破信息过滤系统,当然,还要辅以禅师的棒喝!这是外在的力量,只有当内在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禅师的棒喝才会产生作用,内外合力冲破这个系统,从而由知识的层面过渡到智慧的境界。
参话头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禅师给你一个不容许有答案的问题,让你去集中心念于一点,真实的用心去集中,凝神于这个问题的疑问,当问题消失只剩下那个疑问之时,便进入第二步--起参的状态,也就是疑情的产生,这个疑情就是破坏信息过滤系统的原动力,疑情不是思想,不是思考,也不是分析与推理,就是一个急切的焦虑的疑问号就如同小孩走失要找到孩子,钱包丢失要找回钱包的那种感觉。当这个疑情在心中高速地转响时,人的感觉之门便封闭了,那个院子的大门就关闭了,士兵也休息了,而内心就如困兽一样、翻江倒海一般激烈地振荡起来,这时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功能区域产生并保持了一个极强烈的兴奋灶,而皮层
的其它功能区域,则被极强烈的抑制,外界的一切不再反映了,忘记了自我与妄念。这时进入了第三步--破参。有经验的禅师这时能发现一个人是否进入了疑情状态,其表情会有相应的反映,禅师会用竹板或棒子在你跟前大敲一下,产生强烈的声响;也可能在你耳边大喝一 声,这时,内外之力沟通,通过神经传导通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又产生一个强的兴奋灶,在其神经冲动的激发下与参话头所产生的兴奋灶形成环路,并进而以正反馈调节的方式把放电扩散至整个大脑皮层。由于神经细胞在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它不论再受到一个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因而产?quot;空"和"定"的生理机制,人便进入开悟的状态。
那时,人就会直感到佛陀所说的三法印状态,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同时,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悲喜交集的感觉从心底油然生起。有的人会大笑,有的人会痛哭,有的人会激动流泪。那时人的二切知见都归零了,全都放下了。他会感觉到宇宙的清澄与明朗,感到世界的无边际与可爱。
这种开悟的状态,因人的定力而持续的长短不同。即使是离出了短暂开悟态,人的生活态度也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他会发起无限的爱心,同时,他的认识进入了相对的无障碍的状态,他不再固执已见,而能自觉地发起宽容与牺牲的精神。
当人开悟之后,人便可进入自觉状态,会把觉悟当作生活的一个习惯,一切都自动化了,这便是一个真正的觉者--佛--他明白了一切,对宇宙与人生有了正确的看法。 禅学的方法论更能多、快、好、省地帮助人们去开悟,就如生育学产生之前,人类已经会生孩子了,而生育学的创立更有益于人优生优育。特别是近代的一些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他们的开悟是在没有禅师的情况下借外力破参的,而是有一个偶然的外缘,如洗澡时水溢出了浴盆,苹果落在脑袋上,马车夫的鞭子声等,气当然主要的还是他的内心有了不解的话头儿,并起了大疑情。
人做事最大的障碍是自己,自己的最大障碍是自己的偏见、无知与我执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它们使你见不到真理的存在和作用,不能透过假象了解事情的实相,因而发现不了因缘和机缘,使决策与行为建立在错误的断判之上。而当你进入智慧与觉悟的状态时,真理会激荡你的心去做事,激情、智慧与力量会交汇在一起,使你进入真正挥洒自如的境界,外王只是时间问题。
开悟并不是不学习了,并不是一下子就全知、全觉。开悟之后,人们还要学习,开悟是彻底的消除了学习的障碍,那时人就可以把心时时归零,把心时时变成白纸,接受一切都没有障碍,那时,你不但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书,并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思,而且你在生活中可以感通当下的事物。正如孔子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果把"易"字换成"禅"字,也是恰当的。
科学是被实证的假说。人们从公理出发,建立一个专门的认知体系,即公理、定理、推论等,然后用实践加以证明,如果其推论得到证实即取得思想与实际的一致性,我们就说这个假说具有科学性。科学具有可实证性、简单性和可重复性,而禅学也同样具有以上性质,开悟的可实证性、参话头的简单性、在不同人身上的可重复性。它不是信仰,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而是一个完全的可实证的、简单的、可重复的学说气不过它与传统的自然科学以至于思维的科学--哲学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证性实现的,也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性而实现的,它是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真修实证来实现的,而且是非逻辑的、非线性的过程
。人心与人身就是禅学的实验室,禅堂就是禅学的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禅师的指导就是实验的手段。
当然,正如自然科学的试验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一样,禅学修证也不一定每次每个人都能开悟。但从每次开悟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印证中,我们完全可以知道禅悟的真实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