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对僧伽革新问题有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僧伽革新问题有感
  当日白圣老法师接二连三的发表公开信,对于佛教改制与僧宝延续问题,征求华僧大德长老提供宝贵意见,集思广益,共同磋商,这是佛教振兴的一个好象征。
  佛教盛衰,我僧有很大的责任。若然佛法衰落,后继无人,事非小可,我僧非彻底的去研究找出解决办法不可。其症结究竟何在?此一问题,本人提议僧伽应该每月聚会一堂,检讨佛教制度在现阶段之优点与缺点,若有优点则应力争上游,如有缺点则要翻然改正。其实此举与佛制不谋而合,过去大陆丛林每半月“布萨”一次,即是检讨的意思,现在佛法之所以不能兴盛,与不能遵守佛制也有关联。
  太虚大师.革新先驱
  有关华僧问题,源慧法师云︰“太虚大师深识时弊,洞悉僧团之健全与否,实足以影响佛教整体的盛衰,是以独奋其无畏精神,终身致力于僧教育外,更竭力于僧伽制度的整理与提倡。可惜太虚大师虽尽其有生之年,亦不能实现其整理僧制的理想计划,此无他,完全是因为缺乏一个有系统组织的僧团推动,所以虽有僧制的整理计划,亦不能实施。”源公评价,言之有理。但我以为凡事起头难,由于我国僧伽的制度,从六朝起至今日,约有一千八百年的保守传统,一旦要将旧时习惯推翻,谈何容易。其时名声显赫的高僧大德,无一不是思想古老墨守成规,于数十万僧中,只有太虚大师奋勇而出,欲将僧伽制度革新,真是一人与万人作对,怎能敌得过呢?当时南北方有数万僧侣指责太虚大师是政治和尚!魔王下世!幸亏佛教是以慈悲为怀,否则,不说一个太虚,就是十个太虚也为人活埋了。
  人所共知,清末时代,梁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劝清德宗皇帝“革新”,变法失败,二人逃往外国,如迟一步,则被杀头。同时革新派用了大批金钱,请外国人为我国装上火车铁轨,结果百姓以为破坏风水,纷纷将其拆除,由此便知,不仅佛教守旧派是如此,即社会人士也莫不然。当时朝野指梁任公为中国破坏分子,俟民国成立后,曾任司法总长,及其他要职。如康氏不亡命外国,也必任要职无疑。其二人既如此,太虚大师何尝不然,大师如示寂晚二十年,“革新僧伽制度”必能实现,当时异口同音称太虚大师是魔王下世,现在谁人不称太虚菩萨,由此可见,太虚大师眼光远大,非是一般庸人可以明白。须知我国地区之大,人口之多,大小寺院数万所,僧侣数十万众,各地风尚又各不同,真是千头万绪,太虚大师除自修外,仍要应酬四方八面,何暇专门整理僧伽制度之细节,故于三篇中,有一篇称为“建僧大纲”,而且是唱独脚戏,怎能尽善尽美?太虚大师所作之“僧伽制度”,并无提出精密之组织,事败必难免。
  僧宝的延续
  保贤法师为一佛教中流砥柱,其两目有光,谈吐风趣,严具威仪,佛儒精通,字字珠玑,使人见到莫不起敬,像一尊活罗汉。公示︰“天主基督二教青年男女,胸挂十字架极为普遍,并感到特别威风与光荣,唯胸挂佛像或手持念珠绝无其人,即偶而挂之,也惹人歧视。”又云︰“如果我们勇往直前多办佛教青年运动,成绩彪炳,数十年后,佛教青年必能胸挂佛像手持念佛珠,大有代替胸挂十字架之势。”我们佛教人士欲想后继有人,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保公出口成章,言之有理,事在人为,吾教真能大力支持佛教青年康乐活动,日后必能收到预期效果。
  说到创办佛教青年运动,保公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当时该会发起募捐,各界莫不纷纷赞助,可惜会所始终未能购成。尔时笔者劝公应该省俭,当以储资金购会址为重,会所购成之后,方可放宽食用,公不以为然,认为要亲下厨房,送上等生果,始能吸引青少年。其实未必尽然,如佛教青年协会,每星期在中华佛教图书馆活动一次,并无食用开支,于星期五晚虽在该馆举行念佛会,晚餐均是彼等凑款自煮,不是经常也有七八十人来参加吗?我以为应藉娱乐为工具,目的在接引青少年学习佛法,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理,不应偏重于娱乐上,如果偏重娱乐,便失去学习的意义。于每月或每星期,起码举行一次佛学讲座,或念佛或拜忏,或静坐或参禅,如此方有佛教青年会之气氛。
  华僧革新.势在必行
  香港佛教联合会之会长觉光法师,预早便知后继无人,为一严重之大问题,因为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督护之人。佛诊病人如何,唯开药方,关于调护方面,需要僧侣负其全责。苟若制度不适宜根机,佛法虽然对人有益,若无僧伽调治,谁能得知佛法?佛法不明,何能依法修行。《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故会长觉公,斩钉截铁地说:“华僧革新势在必行,大行不计利害,本港所提各案,如果不获大会通过,本港也要推行实施。”由此几句话证明,觉公拟施行地藏菩萨之大愿,实践普贤菩萨之大行,既有愿行,必将大有作为。
  讵料刊出未至一月,好消息便随而来,闻果通法师说,拟在大屿山东涌罗汉寺内,设一“僧学院”,人数不拘多寡,视乎学僧人数与程度后,酌量聘请教师。第二个好消息便是佛教会发起筹建“佛教青少年康乐营”,已蒙港府拨给公地五万余呎,用作兴建营址,真是登高一呼,立竿见影,此一盛举值得我教人士自豪,今后香港佛教必有一番建树,对于华僧革新问题,也可拭目以待。
  华僧的培养
  僧伽联合会之会长洗尘法师,对于华僧培养问题也提出三个解决办法︰第一是经费问题。他主张应组织一个委员会,商订办法筹措经费,此机构必须独立,绝不属于任何道场所有,以会议方式行使权力,分担支收与筹款责任。第二是环境问题。培养僧青年,必须有独立场所,远离热闹的环境。第三是人选问题。凡为人师一定要选品学兼优,不得兼任其他事务,既能专心为佛教服务,则会方应给予适当的待遇,以解决彼之衣食住,佛教有了人才,其他必可迎刃而解。所谓︰“君子不言,言必有中。”我人若能以洗公三个条件去实行,将来僧才必然鼎盛。
  先有会议.后要决行
  自台湾来之法公,我虽不识其人,读其文即知为一有道高僧,识量高远,宗说皆通。他说︰“开会必具四个条件︰一会、二议、三决、四行。但我等每举行华僧大会之后,只有会议,而无决行。”又云︰“要想华僧大会发生革新作用,必须通力合作,消除我见︰︰先来一番自我检讨,有优点应努力上进,有缺点翻然改正。”又云︰“佛教不是无钱,而是不善其用,金钱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法公贬斥时弊,可谓一针见血,无畏敢言。护教之热诚,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戒律应否简化
  革新僧制,有某法师主张简化戒律的条文。彼云︰“每个比丘僧,必须守佛制的二百五十条戒,才是清净比丘,否则便为犯戒,有失比丘资格,则要脱去袈裟还俗,这是佛在世时对于比丘的严格制度。而今科学日益进步,人类思想日新月异的不断演变,今时今地再拿来实行,似不甚相宜,应该有简化的必要。”但我不敢苟同,因为佛有明训︰“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有戒则称为比丘,无戒与俗人何异?戒之梵语,名曰“尸罗”,华言“清凉”,由于我人身口意三业,犹如炎火,终日焚烧,不得自在,如有戒则可止恶防非,能令三毒业火顿息,而得清凉。小乘有七种别解脱戒,能受持那一品戒,即得那一种解脱,若全部受持,即得大解脱,如受持少分,即得少分解脱,若一分也不能受持,则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其罪自负,与人无尤。至于说有失比丘资格,则要脱去袈裟还俗,现在各地佛教会并无此权力,纵有犯戒比丘也无人干预,不像大陆丛林,有犯清规,则逐出山门。如说有的戒条不适用于现在,如“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离三衣异处宿戒”、“过午不食戒”、“半月布萨戒”等,固然有很多人做不到,可是也有很多人坚持守持的,如果我们将其删改不要,无形中自不能守,也不许别人守,如此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其实比丘戒律虽有二百五十条之多,大部分是护持“五条大戒”,佛教的五条大戒,与儒家的五常有许多近似的地方,此五戒与五常,无论古今中外,何时何地,能不适用吗?我想决无此理,可谓古今不能变,地区不能移,由此可以知道,一切制度均可以改变,唯佛的戒律不应轻易更动。须知制戒一事唯佛一人制之,罗汉菩萨尚未敢插手,何况我们博地凡夫,岂敢随意删改,如果你改我也改,将后不知何从何舍,佛戒岂不变为有名无实吗?目下一般信徒所以恭敬出家人为僧宝者,也因看在出家人有戒,德行崇高,见相生信,如果无戒,与俗人何异,既失僧格,何人肯来敬僧,既不敬僧,则无人皈依三宝,既不皈依三宝,则无佛教信徒,既无佛教信徒,则也无人出家,既无人出家,佛法也不能存在,三宝岂不灭亡?古德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故对于佛的戒律,我认为应以保持不变为重。
  僧服换去.无复庄严与识别
  至于僧服问题上,某法师说︰“圆领方袍不是佛制,不必一定要穿。”相反是佛制的,我们一定要穿,佛制三衣不离身,我们有否遵命?正因中国气候不同,所以古德将形式转变,非作法事时可穿长衫大袍代替佛衣,迄今相传千余年也无可厚非。我教有四种清净明诲,有云︰“修道之人,若不断淫杀偷妄,纵得妙悟,亦如蒸砂成饭,纵经尘劫,亦不得熟,生死轮回,永不得出。”由此可知,我们决定不能提倡结婚,尤其不能提倡换西装,僧服一旦脱去,十之八九不能保持四种律仪。因为与世俗无异,很易沾染恶习。
  至于海外出家人有不穿长衫者,由于彼地天气太热,大家图方便故,决不能以此为合理。须知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制服,如果不穿警察装,怎知他是警察?不穿学生装,怎知他是学生?假使不穿僧服,怎知他是出家人?众所周知,泰国满街和尚,还不是凭他们身穿袈裟所致吗?因此我以为颜色与式样均可革新,决不应该将僧服改为唐装或西装。
  关于僧侣服装之颜色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古时生活简单,服装朴素,我僧坏色衣,人不以为异。但今日环境有别,若仍穿百衲衣,灰一片,黑一片,非常难看,颇难合俗。菩萨拟以四摄法教化众生,而今相距甚远,怎能以世间悉檀令生欢喜?我以为颜色应该一律,例如比丘穿古铜色,但两位会长可穿黄色,使人一见,便知是领袖。比丘尼一律穿浅灰色。如此出入,非常庄严,令人一见便知僧尼有别才是。所谓︰“佛法不破世间相。”律中佛制僧服应与俗人有异,正因僧服有异,自然不敢放逸。假使脱去僧服,可能毛病百出,因此,长衫再无改的必要。近年佛教青年协会,于每星期五晚,借图书馆举行念佛会,很多青年以未穿大袍,颇觉不安,我特托台湾友人,寄来一批,廉价供应,以后彼等均穿上大袍念佛,甚觉美观整齐,欢喜心生,由此可见,长衫与大袍,均以不变为佳。
  设僧伽学院.积极训练
  如所周知,现时出家,不论男女,只能寻求个别师父收其为徒。姑不论目下有多少僧尼,具有令人敬仰之学问与道德,但出家仍只能依止师父一人,因此,许多问题便随之发生,师父能否授以经教?师父能否给以修行环境?师父可否以身教示范?师父可否以正知见传其道?为此,似乎首要之事,应由香港佛教会或僧伽会,或两会合办一所佛学院,凡港九僧尼收徒,应将其身世学历向“佛学院”具报,经审查合格,则予取录,教以佛教的基本知识与威仪,为期一年;然后讲经习律,为期二年。新出家者,经过三年之教育,肯定其对教义与仪规,均有清楚之认识,纵然未必尽能为人师表,但也不失为一如来弟子。教育期满,各人可回本寺,追随师父。如有志弘法者,可由其师父,或两会团体,资助其深造。如此收徒,无须师父费神教授,新出家者也可以安心学习与修行,如此安排,相信当可鼓励不少有志之青年男女,舍俗出家,自利利他。
  短期出家.造就新血
  华僧接班问题的作者王居士云︰“至于短期出家,能否解决后继人的问题?”当然不能全赖短期出家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我以为短期出家也是解决后继无人的方法之一。短期出家的人,于七日内起码不能吃肉喝酒,淫欲赌博,何况时常口念弥陀,耳闻佛法,目睹僧侣,身礼三宝,心思维戒定慧,已经得到止恶行善的效果,况且进而承受沙弥十戒。于七日后虽然舍戒还俗,但戒的菩提种子已经种到八识田中,时时约束身心,此乃无形之法律,以后如遇杀人放火的事,必能想起自身曾经出过家受过戒,绝对不敢行作奸犯科的事。须知出过家受过戒,与未出家受戒的人,在思想上,绝对有所不同。佛谓︰“譬如一四天下满中阿罗汉,若有一人,满百岁中,敬心供养此诸罗汉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乃至涅槃后,又起塔修庙,所得功德,不及出家受戒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尚获如此功德,何况七日七夜所得功德,岂有量哉?又何况由于僧伽会空前创举短期出家运动,各报纸与电台公开发表新闻,影响所及数千市民发起出家之念,纵然现时尚未能达到出家愿望,但已种下出家种子,日后如深研经教,不论今生或后世,只要遇到出家因缘,必能身心放下,舍俗出家。何况更有四五位因短期出家,结果变成了长期出家,能说此举不是抛砖引玉吗?因此我以为僧伽会发起一年一度的短期出家运动,必是有益而殊胜的,所得功德亦不可思议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