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1)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
──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
王顺民
中国文化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副教授
提要
基本上,人间佛教已是当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然而就佛教与社会福利两者历史
结合的社会学考察而言,相当程度上人间佛教依然还是存在著某种创造性模糊,而无法
落实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准此,有关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正是建基在人间佛教前
瞻性的思潮上,正视当前台湾社会的现实性,藉以思索佛教人间化未来的可行之道。对
此,就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一般性综合考察,我们提出以‘佛教社区
化’来作为人间佛教转化的机制所在,不过,在‘佛教社区化’的运作过程里,可能还
需要更周延的规划与统整,这其中包括有精舍、讲堂本身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改造以及社
福专业人材的制度性养成。除此以外,佛教团体也当以一种开放的胸襟,主动地与外界
进行对话、合作。总之,落实人间佛教的究竟关怀自然还是有其所无法回避的内在限
制。
(本论文初稿曾发表于由佛光山南华管理学院所主办的《第一届当代宗教学学术研讨
会》,作者感谢大会评论人张珣教授对该论文的指正。再者,本文的大标题是作者采借
自郭登聪老师的用词,事实上,文中若干的原始概念主要也是从与郭老师的对话中,激
荡出来的灵感。当然,通篇的文责还是由作者自负。最后,也仅以此篇文章作为作者中
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博士班五年学习生涯的一个驻角,并且感谢中正师长与同学们对
于个人所带给的知识成长!)
关键词:人间佛教、老人福利、佛教社区化、福利服务输送。
页228
一.前言
基本上,“人间佛教”(其它相类似的概念,像是“人生佛教”、“人乘佛教”)
已成为当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然而,人间佛教究竟仅是停留在抽象概念上的理论研
讨,还是已经透过不同的形貌具实地展现在当代台湾社会之中。抑有进者,人间佛教已
否有一基进式的转化(radical transformation),藉此回应变迁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总之,当人间佛教已经被内化成为教界人士和社会大众熟悉的价值观时,本篇论文将就
佛教与社会福利两者相与结合的历史性考察切入,试著要讨论两个问题:首先是,人间
佛教是否还是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论述上,抑或已经而落实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其
次,建基在人间佛教前瞻性的思潮上,在面对当前台湾社会现实的发展情况底下,人间
佛教未来的可行之道为何?
二.“人间佛教”的原初意义与历史意涵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增壹阿含
经》
光复以来,台湾佛教最大的变迁,乃是佛教人间化的提倡,事实上,在中国现代史
上最早积极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的佛教界人士是太虚法师,相对于以往佛教被指
称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对的以重视人生、改善人生、
结合人生为基础的人生佛教。[1]而人生佛教的要义有三,它们分别是“当以求人类生
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现实的人生化)、“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
群众化故,当以慈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组织的群
众化)以及“大乘法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
化之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证据的科学化)。(杨曾
文,1990)
据此,太虚法师提出以十善(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
净观、慈忍、信归正道)、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作为人的
行为标准。总之,相较于明清以来佛教重死、重灵魂以及重经忏超度的传统,太
───────────
[1]: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二者之间自然有其连续衔接与互
相断裂的成份存在(赖贤宗,1994;江灿腾,1992),然而,关于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二者之间在法源或社会实践上的和合分辨并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相反地,本文则是以
有关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现实性及其开展性,来作为切入的起始点。
页229
虚法师试图打破佛教是神秘的以及可望不可即的假相,而提出人生佛教的见解,主张把
佛教带回常人的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佛性。
图一:太虚大师的“救世慈济团”
利 扶 济 救
便 困 贫 灾
┌─┬─┐ ┌─┬─┐ ┌─┐ ┌─┬─┬─┐
施 修 义 安 保 矜 传 开 援 赈 消 救
舍 桥 置 养 恤 全 习 垦 救 济 防 治
灯 造 舟 老 贞 残 工 荒 焚 饥 水 兵
明 路 渡 耄 节 废 艺 地 溺 荒 水 伤
资料来源:吕阿满,1991。
事实上,太虚法师也更进一步构思出佛教改革理想的‘乌托邦’(见图一),只不
过,在传统上,佛教仍然还是以强调弘法来作为人间佛教主要的实践法门。亦即,强调
以佛法义理来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而那些兼具有行动性质的慈善布施只是帮衬的残补
性质。以此观之,教界人士对于有关人间佛教的议题论述,还是仅止于在人间佛教的法
源、宗旨、理想、精神与方向上继续阐述,而欠缺一致、统整性的具体做法。(龚鹏
程,1997;江灿腾,1992)
图二:人间佛教的开展性
人 人 人 人
间 间 间 间
正 觉 福 救
义 醒 利 济
┌─┼─┐ ┌─┼─┐ ┌─┼─┐ ┌─┼─┐
立 结 身 立 佛 心 立 群 质 立 个 量
于 构 的 于 性 的 于 体 的 于 人 的
力 重 跃 智 展 开 慈 关 提 悲 照 供
用 建 动 慧 现 启 爱 怀 升 悯 顾 养
资料来源:郑振煌,1995。
不过,晚近也针对了落实人间佛教所可能要面对的局限性,藉而提出不同的因应策
略(龚鹏程,1996;郑振煌,1995;释星云,1982),像是星云法师指出来人间佛教本
身实则涵摄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以及普济性,藉以说明人间佛教
的究竟目标亦是关怀众生的终极展现,同时也是一项觉行圆满的终极关怀;郑振煌尝试
著要进一步深化人间佛教内涵与外延性(见图二);而龚鹏程更是从管理学的观点,论
述佛教教团的非营利事业管理的迫切性及其未来的开展性,对此,就以往
页230
仅停留在有关人间佛教之“世谛”与“圣谛”的对比式论述,龚鹏程提出根本性的思
考,他指出来:
在理论上,印顺导师极力论证佛教不应出离人世,而应实现人间净土,对佛教之
现代化影响深远。然而,印老的研究,固极博瞻,但只是佛教宗旨上的辩说,在教内
看,甚具价值。但从我们非纯佛教学者的角度看,则成就殊觉有限。因为他只是教理上
确认了佛教应该入世、应不离世间觉、应实现人间净土而已。由于他对“世学”并无深
究,固除了这一方向上的提示以外,不能谈任何具体之问题。究竟此人间净土应为何种
社会性质?宗教入世之后,世俗事务之处理,如何与佛教所追求之超越性解脱目标无
碍?达致人间净土之方法又如何?在人间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处理上,佛教又应以
何种态度为之,始能创立人间净土?这等问题,印老均乏析论。(转引自龚鹏程,199
7)
至于,近年来掀起一阵阵宗教崇信狂热以及带动宗教募款热潮的慈济功德会,更是
提出佛教人间化的各种具实做法,像是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国际赈灾、骨髓捐赠
、环境保护与社区志工而形成所谓的‘一步八脚印’。对此,证严法师说道:
慈济是一个修行团体,也是走入社会的团体。佛陀的教育,我们固然要不断地追
求,但不是要你们每天去听经,或一天到晚拜佛念佛。佛教有很多法门,慈济法门是
‘行’的法门,做中学、学中做,身体力行菩萨道。既已选择这个法门,就要时常反省
自己是不是一心一志朝著目标前进。....要记得‘多做多得,福慧双修;少做多失,福
慧双失’。(慈济月刊第三七一期:71)
最后,有关当代人间佛教的时代性意涵主要还是相应于台湾新兴佛教运动的发皇。
就此而言,这些新兴的佛教运动虽然它们都是台湾地区原先大陆佛教改革、重创之后的
新兴佛教团体,不过,这里‘新兴’一义所意涵的并不专门指涉在戒律、教规上的新
创,事实上,大部份新兴的佛教团体,像是慈济、佛光山与法鼓山,还是依循著佛教传
统的轨仪(像是百丈禅规)。准此,新兴佛教运动的实质内涵对于佛教本身的主体性来
说则是提供实践人间佛教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向。(见表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人
间佛教的议题论述实则进一步涉及到若干的结构性意涵,这其中包括有:
(一)从台湾经济发展的界面来看(materialistic perspective),人间佛教运
动的扩
页231
展,基本上是与台湾经济力的成长呈对应关系。至于,这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透过不
同的动员方式展现出相当可观的佛教福利资源。(详见下述)
(二)其次,从政治的界面来看,政治解严所直接带动社会力的释放,而这又可以
说明某种程度佛教势力的蓬勃。只是虽然是在配合佛教本身的教律以提供各项社会福利
活动,但是,政治上的意识形态(idealistic perspective)才是引导佛教团体各种福
利作为的重要因素。
(三)最后,就宗教信仰的内涵来看,当代人间佛教运动除了具有信徒抑或会员人
数激增的表象意义以外,其所显示出的信仰意涵也是广义性的。亦即,一种正信–迷信
、信徒–信众的模糊界分还是存在当代人间佛教运动之中。也就是说,在这里依然体现
出中国人长期以来传统包融、多样性的宗教情操。当然,这种情形也可以说是人们在激
烈变迁的社会压力底下,对于焦虑、不确定性与感恩布施的一种需求反映。
表一:当代佛教的变迁趋势
传统 现代
政教关系型态 刚性政教关系 柔性政教关系
寺院聚落型态 山林佛教 山林佛教、都会佛教
寺院经济景观 经忏、法事 经忏、法事
禅七、观光、办学(多元化)
教界组织型态 单一权威组织 多元化佛教组织
教界交流型态 地区性 国际性
教务发展类型 僧团佛教为主 僧团佛教、居士佛教并重
僧制教育型态 常住丛林 佛学院、佛研所、佛教大学
(僧伽教育) (佛学社会教育)
宗教福利服务 残补性 统合性
弘法布教方式 善书流通(被动) 多媒体(主动)
组织运作型态 佛教丛林化 佛教事业化(世俗化)
佛教文学形式 原文经典 佛法短偈、斋后语、语录式
佛艺表现形式 殿堂供奉、装饰性 精致化、生活化、本土化
佛教伦理内涵 经忏佛教 人间佛教
(自修) (共修)
(来世) (现世)
资料来源:王顺民,1995。
三.战后台湾地区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历史性结合
事实上,无论是就一般惯常的认知模式抑或经验研究的历史考察,在在皆点明出
来:包括佛教在内的本土宗教团体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还是定位在诸如修桥、铺路、
页232
施粥、捐棺、赈灾、救难、义诊与济贫等等诚属于‘残补性’(residual)的慈善工作
(corporal works of mercy)。诚然,从五十年来台湾社会变迁的过程来看,这项偏
重在‘生存需求’(survival-based needs)层次的福利服务,亦有其重要的论述意
涵。底下,我们将就战后台湾地区佛教与社会福利两者的历史性结合,来进一步论述佛
教福利服务的实施范畴、发展模式以及结构性意涵。
(一)佛教福利服务的实施范畴:
基本上,在结合佛教本身的教义以及变迁社会中所新兴出现的福利服务型态之下,
佛教团体所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其具体的归类可以包括有:(王顺民,1994;黄维
宪,1990︰39-40)
1.宣化事业:宣化事业是指为宣布教义、发扬教旨以达到社会教化目的所经营的事
业,计有(A)出版社(著书宣化);(B)图书馆;(C)演讲集会(佛学讲座、净化
社会公益讲座);(D)电视、电台媒体弘法。
2.宗教性事业︰系指有关宗教性质的相关活动,计有(A)菩萨生日庆典;(B)传
戒受戒;(C)法会;(D)共修会、禅修、佛七;(E)朝山、拜山、造塔、拜忏;(F
)动物放生。
3.学艺事业︰为培育人才、宣扬教理与研究教义所举办的事业,计有(A)各级学
校;(B)佛学院所;(C)冬夏令佛学营。
4.济众事业︰为求济助老人、孤儿、残疾与急难者等所举办的事业,计有(A)冬
令救济、急难救助;(B)养老院;(C)孤儿院;(D)施棺;(E) 墓园。
5.卫生事业︰为救济病患防止恶疫蔓延,特举办下列事业︰(A)医院;(B)诊
所;(C)义诊。
6.土木事业︰为兴盛公共事业,援助公益,特举办下列事业︰(A)道路、堤防的
建设;(B)桥梁的设置。
7.社区事业︰系指为配合社区发展,而专门兴办的事业,计有(A)长寿俱乐部;
(B)托儿所、幼稚园;(C)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共设施;(D)社区活动;(E
)奖助学金;(F)发展观光事业;(G)技艺教育。
8.公益事业:系指为配合变迁社会需要,而提供的各项福利服务,计有(A)环
保;(B)反毒、拒烟;(C)器官捐赠、骨髓移植;(D)净化选举。
显然,按照上述分类所得出有关佛教福利服务的实施范畴,那么,包括当代几个颇
具盛名的佛教团体在内,基本上,这些佛教团体彼此间所从事的宗教福利事业,就广度
而言,差异性并不大。亦即,呈显出相当程度的重叠性,比如大都是集中在急难
页233
救助、济贫、医疗、教化、出版、公益活动与举办共修活动等方面。至于,台湾地区佛
教团体所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如果是依其实际支出金额的大小来分,那么,它们依序
分别是急难救济、冬令救济、捐助地方建设、奖助学金、义诊与医疗补助、慰问探访、
兴建青少年与老人福利机构以及动物放生。(见表二)
表二:台湾地区佛教团体及所有宗教团体的公益慈善活动情形
年代:民国八十一年
单位:十次;百人次;十万元
捐助地 急难救 冬令救 奖助学 慰问探 兴建福 医疗补 动物放
方建设 济 济 金 访 利机构 助 生
佛教
全年办 所有 29 537 90 31 106 - 50 52
理次数 宗教 128 2482 419 150 3428 - 190 82
相对 23% 22% 21% 21% 3% - 26% 63%
比
佛教
全年参 所有 1519 856 81 197 928
加教徒 宗教 3216 2751 377 1238 1795
人数 相对 47% 31% 21% 16% 52%
比
佛教
全年支 所有 701 1939 727 234 145 138 216 99
出金额 宗教 9882 4565 2133 886 871 698 562 153
相对 7% 43% 34% 26% 17% 20% 38% 64%
比
原始资料来源:内政部统计处,1995。
按:所有宗教部份除了佛教以外,还包括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与其它。
(二)佛教福利服务的发展模式:
底下,我们将透过文献资料、官方统计报告、福利资源手册、简介以及佛教发展史
等等原始与次级的研究资料,试著以台湾社会50年来的发展经验为蓝本,就佛教福利服
务模式的历史演变,作一概要性的对比论述。
首先,扣紧从民国三零、四零到五零年代台湾地区匮乏经济的大时代背景,这使得
包括佛教在内的本土宗教团体,就其福利服务的发展态势而言,几乎是呈现停滞性的发
展状态,充其量仅提供少数像是恤孤(慈光育幼院、大慈育幼院)、安老(兰阳仁爱之
家、菩提仁爱之家、普门仁爱之家)、教育(慈航中学、智光商职)以及医疗(菩提医
院)在内的福利服务项目。(王顺民,1997)
至于,民国六零年代前后,随著台湾经济的起飞,佛教性质的福利机构数开始出现
明显增长的现象,至于,就其实际的福利服务类别来看,仍然还是以老人服务类(莲光
仁爱之家、弘法院仁爱之家)、医疗服务类(慈爱医院、佛光施诊所、普门医院、观音
中医诊所)与儿童服务类(玄奘慈幼院、净觉育幼院、禅光育幼院、慈恩幼
页234
育基金会)为主。(王顺民,1997)总之,在横跨民国三零、四零、五零与六零年代四
个不同的时期里,佛教团体一直还是以儿童(育幼院)、老人(安老院)与医疗(中医
诊所)等等凸显生存需求的服务模式为主,而形成所谓的‘传统慈善的发展阶段’。
最后,民国七零年代以后佛教福利机构增长的速度与数目,则较西方宗教团体显著
地增加许多。这其中又以医疗服务项类居首位(能仁中医诊所、禅光义诊所、宏法寺中
医诊所、南普陀中西医诊所、慈济医院、慈恩寺中医诊所、正德中医联锁医院),其次
为教育服务类(能仁女子家商、慈济护专、华梵工学院、启英小学、慈济医学院、南华
管理学院、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王顺民,1997;高淑玲主编,1996)不过,佛教团
体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固然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其组织发展的目标,但是,宗教主事者
个人的认知直接左右了佛教福利服务的发展趋向,像是佛教团体的教育兴学主要还是扣
紧医疗而来的组织设计(护专与医学院的设置)。至于,零星出现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像是观音线心理协谈、关怀生命协会等,基本上这仍然还是纯属个别性的特例现象。是
以,发展迄今佛教福利服务还是停留在‘转型的发展阶段’。
图三:佛教团体福利服务的发展模式
三零、四零、五零、六零年代 七零年代以后
────────┼─────────────┼───────
儿童、老人、医疗 医疗、教育、其它
↓ ↓
传统慈善的发展阶段 转型的发展阶段
(三)佛教福利服务的结构性意涵:
总地来看,从传统慈善的发展阶段到转型的发展阶段,佛教福利服务所呈显出来的
发展特色包括有:
1.相较于本土宗教所拥有庞大的寺庙数,那么,包括佛教在内的本土宗教性质的服
务机构数量明显是偏低许多。(王顺民,1997)至于,相关的解释原因除了早期的经济
因素以外,机构的组织特性也是重要的原因,这是因为本土宗教往往仅由寺庙本身来直
接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而欠缺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如此一来,诸如大型医院、多元性的福
利服务,自然还是得由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会团体兴办,而一般的寺庙团体实际上大多只
是能以其钱财捐输给一些福利机构,藉以表达其服务社会的功用,也就是只能间接而消
极地从事医疗、恤孤、养老等等残补性的救济活动,最终仅沦为一种
页235
因袭性、政令性、抄袭性、消耗性以及无计划性的服务型态。
2.再者,就实际福利服务模式的趋向而言,佛教还是脱离不了西方宗教原有的发展
模式。亦即,主要还是扣紧医疗、教育之福利服务的发展轨迹。换句话说,佛教福利服
务的思考主轴一直还是强调个体“生存需求”的满足优先于对于整体“安全需求”的维
护。以此观之,晚近佛教福利服务事业的蓬勃兴盛,本质上,并非是一种对整体社会结
构性条件的反射,相反地它只是伴随经济发达的步伐,而仅以十年不到的时间快速挤压
而出现多元但却略显凌乱的福利服务事业。
3.连带地,近年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灵鹫山以及中台山等佛教团体的
迅速窜起,不过,如果是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些佛教团体事实上并非
是福利多元主义或政府重视自愿组织下的产物,相反地它们仅是台湾地区志愿服务低度
发展及不发达下的另一特例。就此而言,对于佛教福利服务的论述实则进一步延伸到政
治经济分析的范畴讨论。也就是说佛教福利服务抑或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改革主义
(new reformism)的内涵应该是多重且审慎的。
4.最后,当代佛教团体也试图引领出一套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集体行动逻辑。亦
即,透过各种佛教公益运动的肇使,像是幸福人生讲座、预约人间净土、心灵净化
表三: 佛光山福利服务事业一览表
佛光山
|
| ̄ ̄ ̄ ̄| ̄ ̄ ̄ ̄ ̄ ̄| ̄ ̄ ̄ ̄ ̄ ̄|
共修 教育 文化 慈善
个僧各普八 幼普美成技南佛佛佛佛觉普佛视 云佛大仁佛万
人信种贤关 稚门国人艺华光光光光世门光听 水光慈爱光寿
修共忏行斋 教中西教教管大文山出旬杂书中 医施育之精园
持修法愿戒 育学来育育理学教编版刊志局心 院诊幼家舍公
大 学 基藏社 所院 墓
学 院 金处
会
同精指信佛 僧中丛都东传传佛图弘电电公佛 慈冬急友观器老
声进导徒陀 伽国林市方灯授光书法视台益光 悲令难爱音官人
念佛参朝圣 教佛学佛佛佛三文馆传弘法活卫 基救救服放捐公
佛七禅山地 育教院学学学坛物 道法音动星 金济助务生赠寓
朝 研研 院院院大陈 视 会会会队会会
圣 究究 戒列
委院 馆
员
会
资料来源:佛光山,1997。
页236
运动、七诫新生活运动以及慈悲爱心列车等,藉以提供个体日常行动的道德肯定。就此
而言,这种本质上是隶属一种强调日常生活(daily life)的社会改造,其预期性的效
果固然还值得保留,但是,它的确已为佛教福利服务开拓出一种新的视野。
四.“人间佛教”的社会性实践:佛教社区化、福利在身边
“王老太太今年72岁了,没有子女,自从前一阵子中风以后,行动就变得更不方
便,只能做些轻巧的工作。在宅服务员每星期来两次,帮她清理环境、买菜、洗衣服;
有一群义工每天都会打几次问安电话给她,王老太太住在社区里,并且使用社区照顾服
务。”
(一)社区及其相关的概念: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社区(community) 一词系指一个社会的单位,而非法定的
行政单位。具体来说,社区包括的要素有三,第一.它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团;第
二.它的居民具有地缘的感觉或某些集体意识和行为,具有归属感,并能采集体行动以
期实践;最后,它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活动或服务的中心。(中华民国社区发展研究中
心,1993:222) 准此,社区一词指的是住在同一空间地理范围内一群有共识、有共同
行动能力的一群人。(内政部,1995;社区发展季刊社论,1995)
至于,与社区一词相关联的概念包括有社区资源(community resources)、社区
保健计划(community health program)、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社区工
作(community work)、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社会福利社区化(the
communiza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社区发展中介(intermediary)以及社区
主义(communism) 。其中社区资源系指社区内可动员并有助于完成社区目标的一切力
量之总称,它包含了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社区保健计划系指组织社区里
的志工以协调公私立服务机构来协助社区的保健问题;社区服务则是运用社区组织的社
会工作方法,推行社会服务,藉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之发
生;社区工作则是指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对社区居民提供协助;社区照顾则是指
动员并联结正式或非正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让这些人能和平常人一
样,居住在自的家庭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并且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社会福利
社区化指的是结合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发展工作的一种具体措施与工作方法,在狭义方
面,它指的是社区照顾或机构运用社区发展方式所推行的社区福利措施,在广义方面则
是指以社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区福利服务网络;社区发展中介指的是为那些资源贫乏地
区的团体及个人,找寻与结合更广大的资金、资讯与政治市场,藉以帮助地方建造持续
发展的生成条件;最后,社区主义强调的是社区的
页237
共同利益和服务网络与功能,特别是以各种活动来带出社区居民共同的利益与关怀,例
如托儿护老、社区安全以及其它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
1997;中华民国现代社会福利协会,1995;内政部,1995;Mayo,1994;Carroll,
1992) 总之,扣紧社区以及与社区相关联的概念内涵,旨在说明:正视寺庙、精舍作
为社区组织成员的一份子,其及可以扮演的角色功能。
表四:官方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及其实施项目
┌ -公 共设 施建 设┌ -新修排 水沟 、下 水道
︱ ︱ -新 修巷 街道 路、 路灯 、自 来水 塔
︱ ︱ -改 善家 户卫 生
︱ ︱ -美 化缘 化环 境
︱ ︱ -社 区及 家户 检查
︱
︱ -生 产福 利建 设┌ -社区造 产
︱ ︱ -社 区合 作农 场
︱ ︱ -技 艺训 谏
︱ ︱ -设 置晒 谷场
︱ ︱ -设 置托 儿所
︱ ︱ -设 置社 区合 作社
︱ ︱ -辅 导国 民就 业
︱ ︱ -妇 幼卫 生指 导
︱
︱ -精 神伦 理建 设┌ -兴建社 区活 动中 心
︱ -兴 建社 区小 型运 动场
︱ -举 办社 区康 乐联 谊活 动
︱ -设 置社 区图 书馆
︱ -设 置社 区妈 妈教 室
︱ -设 置长 寿俱 乐部 、早 觉会
︱ -成 立社 区童 童子 军
︱ -推 动社 区守 望相 助工 作
︱ -举 办全 民运 动
︱ -成 立社 区志 愿服 务队
︱ -推 行国 民生 活须 知
资料来源:内政部,1995。
按:虽然历经多次的研修,但是,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仍然还是我国推展社区发展主的行
政依据。至于,民国八零年五月一日颁布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固然明定出环保、治安
、美化、育乐与福利等五项的重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推展、做法上还是脱离不出以
往基础工程、生产福利建设与精神伦理建设的范畴,因此,有关社区发展的实施项目我
们仍然还是参照以往社区发展的相关事务,做一综合性的整理与归类。
页238
底以,我们就以佛教与当代台湾社会两者之间的会通作为出发点,透过对当前台湾
地区各种老人福利服务社会事实(social fact)的检视,提出“佛教人间化”的可行
之道:佛教社区化(community-based Buddhist services)。[2]
(二)“佛教人间化”的可行对策:
表五:台湾地区佛教团体及所有宗教团体的聚落分布状况
年代:民国八十一年
平均每平 平均每平 平均每村 平均每团
宗教别 寺庙神坛 人寺庙神 方公里寺 里寺庙神 平均建物 平均土地 体公益慈
教会数 庙神坛教 面积 面积
坛教会数 坛教会数 善支出
会数
佛教 2238 1.08 0.06 0.30 0.89 4.84 19.7
所有宗
教 173668 8.37 0.48 2.35 0.42 1.73 11.8
相对比?nbsp; 1.3% 12.9% 12.5% 12.8% 212% 280% 167%
单位 所 所 所 所 千平方 千平方 万元
公尺 公尺
原始资料来源:内政部统计处,1995。
注 : 所有宗教部份除了佛教以外,还包括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与其它。
-----------------------
[2]基本上,无论是理论思维还是经验事实的考察,对于老人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己经趋
于多元化(见下表),不过,在这仍然在有思辩上的吊诡,这是因为当有关老人的医疗
照护问题己经成为其它团体福利服务新的施展空时间, 相较之下,佛教团体往往出自
于法师个人强调三代同堂的认知而反对将老人安置在安养机构,以慈济功德会例,老人
的照护问题一直就不成为慈济志业发展的重点,相反地, 慈济它是以回归传统孝顺父
母的家庭伦理,来作为老人照护问题的解决对策。(王顺民,1997)总之,无论是政府
的法定福利,市场的购买服务还是家庭本身的私人照护,皆存在著结构上的难题,因
此,扣紧佛教社区化的运作,当可巧地化解上述的难题。
老人福利 理念 政策-立法 福利服务
所得维持 自由意志 救贫 选择性给付,银发产业,npo
社群立义 防贫 公共年金
健康维护 养儿防老 三代同堂 社区照顾,在宅服务
分别居 核心家庭 机构安养
社会互动 含饴弄孙 享清福 退休金制度,敬老休闲活动
人力资本 全面性参与 老人就业,志愿服务
页239
当代新兴的佛教团体凸显的是以‘非寺庙中心’、‘信众中心’甚或‘法人化’为
主轴的运作机制。(龚鹏程,1997;卢蕙馨,1995)亦即,强调每个人在日常的慈善布
施之中,本身就是在行菩萨道,而不必透过寺庙或僧侣。然而,当我们检视台湾社会
“一里邻──一区──多寺庙教堂”的地理聚落分布特性时(见表五),那么,‘(
再)寺庙中心’依然还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功能。特别是在都市化的变迁潮流底下,以
寺庙作为中介,当可恰如其分的扮演著「家庭”与“社区(社会)”之间的中介结构
(mediating structure),藉以将点(家庭)──线(精舍、寺庙)──面(社会)
作完整的贯通与串联。总之,相较于慈济功德会等佛教团体所推展的“走动式”的社区
关怀[3],佛教人间化的对应策略正是以朝向“定点”的制度化目标迈进。换言之,就
是重新正视寺庙在社区中的角色功能,藉此思索如何使这些的讲堂、精舍成为社区居民
想要且愿意莅临的重要据点,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成为类似社区里的“7-Eleven
”。对此,依工具层次的行动纲领来看,佛教社区化是有几项原则必须要加以考量的:
-----------------------
[3]底下,我们列举有慈济功德会社区志工的援助摘要:
地点 灾情 援助项目
汐止林 二百户受灾 86.8.18
肯大郡 全毁一百户 *在救难人员未到前,志工先以徒手挖泥救出五人
半毁一百户 *在北国小成立指挥小组
十六人往生 *提供热食四百份
十三人重伤 *发放毯子,睡袋
三十七轻伤 86.8.19
*在林大邵成立服务中心,继续供应热食
*慰问伤患,致赠慰问金,罹难与伤重者一万元,轻
伤者五千元
*发放慰问金,全毁户三万元,半毁户一万五千元
士林德 三栋民宅遭土石掩埋 86.8.18
行东路 六人死亡 *提供热食
一人轻伤 *陪同伤者就医
*为罹难者清洗遗体,助念
*安慰罹难家属,并致赠慰问金一户二万元
内湖大 严重积水 86.8.18
湖山庄 三人丧命 *提供热食
停水停电 *协助灾民清理家园
86.8.19
*协助灾民清理家园
*提供热食
新庄中 严重积水 86.8.18
正路?nbsp; *协助清理排水系统
资料来源:慈济月刊第三六九期:页9
页240
1.首先,在配合当前都市佛教、公寓佛教以及大楼佛教的时代潮流底下,佛教团
体当务之急便是要大力进行讲堂、精舍‘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改造运动。基本上,寺庙
无障碍环境的完备,将有助于让白天社区里的闲暇人口(像是特别逐年激增的老人人口
(见表六))更容易地接近寺庙,藉以达到寺庙使用的可近性(accessibility)目
标。
表六:台湾地区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
单位:千人
----------------------------------------------
年度 65岁以上老年 占总人口 增长率
人口数 比率 (%)
1975 549 3.43 -
1980 743 4.21 35.3
1985 947 4.95 27.5
1990 1,231 6.09 30.0
1995 1,545 7.28 25.5
2000 1,811 8.10 17.2
----------------------------------------------
资料来源:黄介良、吴明儒,1993。
2.其次,在配合推动讲堂、精舍无障碍硬体环境改造的同时,佛教团体也必须在
包括人材培育方面进行软体工程的细部改造。[4]亦即,对信众来说,这些常住的法
-----------------------
[4]从整体宗教发展的钜视观点来看,佛教团体在人材的制度性养成方面,略显 薄弱
(见下表),当然,相应于以往强调佛教教义,义理的训练方式, 更使得“人间佛教”
的究竟关怀有其要面对的结构性限制。(圆光佛学院,1990 ,1988)不过, 扣紧“社区
化”的论述议题,那么,佛教团体还是最具有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当我们进一步综合
考量这些个别宗教之间的亲近性,神职人员的素养以及宗教团体的聚落特性等等变异情
形时,那么,“社区化”此一操作性的概念,对佛教团体来说,具有相当程度的实践意
涵。
年代:民国80年
项目别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总计
神职人员数?nbsp; 2,680 12,893 10,942 31,640 59,321
神职人员年
龄 232 3,089 745 573 4,705
330 岁以下 (8.7%) (24.0%) (6.8%) (1.8%) (7.9%)
神职人员年
龄 792 1,681 4,064 14,873 21,871
60岁以上 (29.6%) (13.0%) (37.1%) (47.0%) (36.9%)
神职人员教
育 390 2,780 6,897 24,163 34,930
国中以下程 (14.5%) (21.6%) (63.0%) (76.4%) (58.9%)
度
神职人员教
育 607 4,796 2,725 6,420 14,870
高中职程度 (22.6%) (37.2%) (24.9%) (20.3%) (25.1%)
神职人员教
育 1,390 4,516 1,190 1,005 8,236
专鴠H上程 (51.9%) (35.0%) (10.9%) (3.2%) (13.9%)
度
资料来源:内政部统计处,1993
页241
师除了具备有安顿身心、抚慰性灵的宗教(教化)功能以外,更能具实地满足信众日常
生活里各项的福利需求。就以社区老人照顾的福利服务输送为例(见表七),在有关医
疗保健方面、经济生活方面、教育及休闲方面、居住安养方面以及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
等等各项的福利需求上(谢高桥等,1994),常住的法师自当可以扮演资讯的传播者、
媒介者与倡议者的积极角色[5]。总之,这里的真义在于如何使寺庙、精舍能够马上提
供可以满足信众世俗需要的各项福利服务,藉以达到寺庙福利资源可及性
(availability)的目的。
-----------------------
[5]底下,我们也整理出台北市府对于老人法定福利的服务输送概要: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暨服务内容 相关要件暨办理单位
中低收入户老 1.设藉本市,年满65岁 1.申请书
人生活津贴 2.申请人配偶及子女家庭总收入 2.最近三个月全户户籍誊本
郁”C月未超过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3.其它证明文件
二点五倍者 4.台湾银行或邮局存折封面
3.未经政府公费收容安置补助者 5.向户籍所在地洽办,年满65岁之
4.未领有其它政府提供之生活补 列册低收入户由区公所主动发给
助或津贴
老人假牙补助 1.设籍本市低收入户生活照顾户 1.由市立医院向社会局专案申请
之高龄长辈
2.广慈博爱院,浩然敬老院孤若
无依之高龄长辈
低收入户老人 1.低收入户70岁以上高龄长辈, 1.申请书
营养品代金 每申请补助金额以一仟元为限, 2.低收入户卡影本
并以每两个月申请一 次为限 3.公私立医疗院所诊断证明书
4.向社会局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申
请
居家照顾服务 1.低收入户或全家总收入未达本 1.申请书
奕怬C生活费用二点五倍之老人 2.最近三个月全户户籍誊(本低收入
2.低收入户者全额补助 户免附)
3.全家总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用 3.其它证明文件
一点五倍者补助80% 4.低收入户者向社会局各社会福利
4.全家总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用 服 务中心及平宅办理
一点五倍到二点五倍者补助 60% 5.中低收入户民向下列机构办理:
A.台北市长春服务中心
B.中华民国红心字会
C.红十字会台湾省分会
D.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会
页242
-----------------------
临时看护补助 1.年满65岁以上民众优先适 1.医院诊断证明书
用“内政部补助台北市办理 2.请领清册
中低收人老人重病看护实施 3.低收入户卡影本
计划” 4.向社会局各社会福利服务
中心及平宅社工员协助办理
住进市立公费养老院 1.设籍本市半年以上,年满 1.申请书
65岁之生活照顾户或孤苦无 2.资料调查表两份
依无谋生能力者 3.低收入户卡
2.未患法定传染病及精神 4.三个月内公立医院体检表
病,健康足以自理者 5.三个月内之全户户籍誊本
一份
6.最近一吋半身照片五张
7.无抚养子女证明,税捐处
无不动产证明
8.向广慈博爱院,浩然敬老
院及私立爱爱院办理
台北市低收入户类别:
11.生活照顾户:系指全户人口均无工作能力,无不动产,无收益,或因特殊事故非靠
救助无法生活者。
22.生活辅导户:全户总收入未达最低生活费用标准者。(86年度最低生活费用标准为
6720 元/月/人,并逐年调整)
33.临时辅导户:全户总收入超过最低生活费用标准者,但超过部份未达该标准金额之
三分之一者.(即8960元/月/人,并逐年调整)
* 全户人口之范围为:直系血亲,同一户籍或共同生活之旁系血亲及负有扶养义务
之亲属 。
台北市低收入户申请手续:
凡设籍并实际居住在台北市户籍满六个月以上, 生活困苦,符合低收入户标准者,
可检附相关证明文件(全户户籍誊本, 学生证反面影本, 租赁(借住)证明,公立医
院诊断书, 离婚协议书, 服役证明, 行踪不明证明, 劳保死亡给付证明,残障
手册正反面影本)向户籍所在地区公所提出申请
内湖:2797-7520 万华:2361-0666
台北市各老人服务中心: 大安:2733-4012 大同:2594-7046
中山:2504-2990 松山:2761-5435
文山:2234-4895 龙山:2336-1880
资料来源:台北市社会局,1996。
页243
表七:佛教社区化对于社区老人照顾的可能选择
专业化程度
高 中 低
餐饮服务、居家护理 家事服务、友谊探访
服 支持性 老人公寓、居家安全 在宅服务、就业服务 电话问安、交通服务
务?nbsp; 辅助、临终关怀服务 急难救济、日间照顾 邻里服务
内?
容?咨询性 法律服务、保护服务 长青学苑、亲职教育 文艺活动、休闲活动
个案转介 心理卫生 查询服务
按:以上的表列方式仅诚属于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陈述[6],换言之,
当我们进一步扣紧老人的人口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与身心状况)、老人
的活动能力、老人的居住型态时以及老人社会的支持来源时(林松龄,1993 ;谢美
娥,1993),那么,佛教社区化对于老人福利需求的服务输送管道,应当有更为翔实的
规划与统筹。[7]连带地,从这项藉由社区老人照顾的专业化程度与服务内容的双重指
标,所得出来的范畴归类当中,同时也隐涵著佛教社区化未来可能的出路与限制。[8]
-----------------------
[6]从学理的角度来看,有关老人福利的内涵,会依照顾与务之别,而区分出不的福利
服务输送类型。(施教裕,1997)底下,我们整理出老人福利不同的内涵判准:
一、基本的分类基准:
1.老人身心功能的自主和依赖程度;
2.老人所需照护或服务项目的多寡;
3.老人所需照护或服务的密集程度;
4.服务可能介入老人个人或家庭之主领域的多少;
5.服务场域接近居家、庄区或进进机构戈久少;
二、照护内涵的层级及连续性内涵:
1.预防照顾:如保健教育和育防;
2.基本照顾:如例行照顾或早期健康检查;
3.次级照顾:如疾病冶疗、详细检验和诊断;
4.复健照顾:如复健照顾、一般居家照顾;
5.连续照顾:如日间托老中心、养护中心、护理之家和临终安宁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